散文《看清雾头》

宋红莲(原创)

<h3>(发表在《陕西工人报》)<br><br><br>看清雾头<br><br>□ 宋红连<br><br><br><br>秋生的老爹,文化不高,却挺喜欢改成语改唐诗。他把“看准火候”改成“看清雾头”,把“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改成“好雾知时节,当秋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br><br>秋生笑老爹:“你这改得好,改出了新境界。有风哪里来的雾呢?”<br><br>老爹说:“管他的呢,只要有雾就行,只要我高兴就行。”<br><br>雾在老爹的心目中,就是一个宝物般的存在。每年秋天,棉花炸桃吐蕊,满田白花花的。比银子还白,比云朵还白,谁人看了都会掩藏不住笑容。<br><br>看到喜人的棉花,不等于就能有喜人的收获。每一朵棉花下面,都有豁开嘴跟着大家一起乐的桃荚。但桃荚枯萎之后,就变成桃刺。即便是戴着手套采摘,也会刺得人“手破血流”。桃刺下的护叶,完成使命,却没能完美落入泥土。稍微一碰,就会碎成渣渣,沾上棉花絮口。障目碍眼不说,还影响棉花出售等级。一个等级差几毛钱,数量一多,豁口就大了。<br><br>一物降一物,这个时候就要等雾来了,就诞生了所谓的“看雾头”。能“看清雾头”,便成了农民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本领。大雾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可以浸透桃荚和护叶,软化尖刺,使护叶变得十分柔软,失去它们的“狰狞性”。接下来的大太阳,会迅速将棉花晒干,棉花的颜色会比上过漂白粉还白。这是让棉花“完成美丽转身”的重要步骤,可遇不可求。<br><br>秋生的老爹会看雾头,他会观察地上的蚂蚁、池塘里的鱼,还有水牛的躁动性。<br><br>秋生又笑老爹:“不相信电视上的天气预报,却相信这些土方法。”<br><br>老爹说:“六月下雨隔牛背,天气预报只能管大地方。它能把隔牛背的雨说出来,我就佩服它。”<br><br>秋生被老爹噎得有话说不出。<br><br>关键时期到了,老爹“预报”出明天早晨会起大雾。一雾三天,一雾三日晴,采摘棉花的好机会到了。老爹请了十几个花工,又跟秋生打电话。“秋生,我们明天开始摘棉花了。你跟李厂长请三天假,从城里带三天的菜回来。”<br><br>秋生年年都会被老爹喊回来。<br><br>当年,老爹和李厂长同为机械厂的下岗工人,关系不错。老爹一拍屁股回到农村,种起田来,没有受到影响。而李厂长失业就是真正失业,家里的日子过得艰难困苦。是老爹隔三岔五进一趟城,支援钱物,帮助李厂长渡过了几年难关。<br><br>李厂长知恩图报,后来办起企业,就要秋生的老爹回城帮他。老爹没有答应,老爹说:“我已经老了,干不动了,只会成为你的累赘。”<br><br>李厂长说:“那就把你的儿子交给我,我来培养他。”<br><br>站在一旁的秋生,满怀希望地看着老爹。谁知老爹一口回绝。“他年纪还轻,我怕他跟外面的人相处不来。”<br><br>秋生急得直跺脚。李厂长一走,他就跟老爹吵架。“现在什么年代了,思想还那么老旧。一天到黑在田里盘,能盘几个钱?”<br><br>老爹说:“不是盘几个钱的问题。是你小子什么品性,你老爹我清楚得很。连田里的活路都耍心眼、逃避不干的人,到李厂长那儿能干好吗?什么时候没有怨言了,什么时候能看清雾头了,能踏踏实实干活了就让你去。”<br><br>就这样一磨几年,老爹把秋生进城当工人的念头给磨没了,老老实实地在家种田种棉花。李厂长来他们家喝酒吃饭,看着秋生越来越沉稳,特别喜欢,开口跟老爹要了几次,老爹才答应。<br><br>老爹说:“交给你,你就要负责任。到时候你若把他赶回来的话,我会找上门的呢!”<br><br>李厂长哈哈大笑:“放心,有我吃的,就有他喝的。除非再出现当年集体下岗的事情。”<br><br>秋生进厂,没有当工人,直接进了采购科,负责后勤采购。<br><br>今年,秋生为厂里采购了一批工作服。供货商与秋生签订合同时,试探性地问秋生:“需要加两个点做回扣吗?”秋生愣住了,不知如何回话,跑回来问老爹。<br><br>老爹说:“看来你还是没有看清雾头,还得在家里多摘几年棉花。”就这样,每年摘棉花,老爹都会喊秋生回去。这么多年,已经成为习惯。<br><br>秋生明白老爹的意思,跟人办事,和钱打交道,来不得半点马虎。<br><br>李厂长看着秋生成长,高兴万分,拍着秋生老爹的肩头。“你这功夫确实了得!感谢你又帮我培养了一名好接班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