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21日 自驾南太行(1)

蓝妮

<p class="ql-block">  太行山脉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北京、河北、山西、河南</b>4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400余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p><p class="ql-block"> 今年3月份,我们曾经一起走过河南行的4位朋友相约利用5天时间走一下太行山及周边景区,靳主任还亲自做好了详细的攻略。在知道我们的行程后,张哥问我:可以参加一起走吗?我马上跟靳主任和陈处长商量,他们非常欢迎新朋友的加入!于是,赶紧加人加车。孟姐把好久未用的油车贡献出来,张哥提前熟悉车况,检查车辆,维护并加满油。我又找了杨主任和张哥搭伴儿,找了发小花儿跟我作伴,孟姐找了海燕作伴。车辆准备好,同伴已就位。这样,来自海军和陆军的8位朋友们一起期待向太行山出发!</p><p class="ql-block"> 3月17日我们8人两车一起从北京启程,走过河北、山西、河南。5天行程行驶1800公里,欣赏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还有红色教育基地,更重要的是通过此行扩大了朋友圈,认识了新朋友,相互增加了解和信任,为今后的继续远行做准备。</p> <b>本篇记录3月17日~18日从北京——河北定州——河南鹤壁——新乡焦作——林州的经过。全程952公里。</b> <b>第一天3月17日,北京--河北定州--河南鹤壁。全天572公里。</b><div> 早上6点半在大西门外两车集合,装好行李,迎着晨曦去门头沟接同伴,然后,就在她家附近早点铺吃了丰盛的早餐,7点40分启程出发!</div> 清晨的莲石湖呈现青蓝色,蓝蓝的天上白云飘过,预示今天是个好天气。 7点44分进入石门营收费站,走G4京港澳高速。 走石家庄方向。 8点57分进入保定。 宽阔的公路上,前方正在修建新的高速。 路边的土地上,刚返青的冬小麦绿油油的一片,给初春的大地增添了一抹靓丽。 9定35分出定州南收费口。定州市区距北京196公里,继续往定州古城前行。 9点37分到达今天行程第一站——定州古城。<div>  <font color="#39b54a"><b>定州古城</b></font>位于河北省定州市北城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著称于世。商周以来,定州一直是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素有“<font color="#39b54a"><b>九州咽喉地,神京扼要区</b></font>”之称。</div> <div>  9点56分来到定州古城主要景点之一:文庙。</div><div><font color="#39b54a"><b> 定州文庙又称"孔子庙"</b></font>,始建于公元848年(唐大中二年),是<font color="#39b54a"><b>河北省历史较久的州府文庙之一</b></font>。占地1.2万多平方米,是河北省保存规模最宏大、建筑格局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文庙建筑群。历史上曾有“<font color="#39b54a"><b>中山庙学甲天下</b></font>”之誉。保存下来的东、西、中三个相邻的院落,建筑布局为中轴式。文庙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p class="ql-block">  中院为大成殿、戟门、棂星门。</p><p class="ql-block"> <font color="#39b54a"><b>大成殿</b></font>:文庙正殿,<font color="#39b54a"><b>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b></font>。"大成"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之意。殿内正中供奉着中国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br></p> 大成殿内两侧供奉孔子弟子儒家学说的杰出传承者四配十二哲人。 <p class="ql-block">  东坡双槐</p><p class="ql-block"> 北宋文学家苏轼号东坡,1093-1094年任定州太守,据清道光《定州志》载苏东坡来文庙祭孔时手植两槐,东者如舞凤,西者似神龙,被后人誉为"<font color="#39b54a"><b>龙凤双槐</b></font>"。至今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为定州一大景观。</p> 这课古树已经枯朽了,外面用水泥全方位包裹起来做支撑。 两边的红墙上写着:考名校到文庙,京南祈福圣地。寄托着莘莘学子的美好愿望。 重修文庙碑记。 <p class="ql-block">  <font color="#39b54a"><b>槐抱春</b></font></p><p class="ql-block"> 一棵宋代枯老的槐树环抱着一裸高大挺拔的椿树。民国年间,老槐树主干已经干枯,后来从树根处长出了一棵椿树,随着椿树的茁壮成长,这棵老槐树又枯木逢春,长出了新枝。故取名"<font color="#39b54a"><b>又逢春</b></font>",成为文庙的奇景。</p> <p class="ql-block">上图:<font color="#39b54a"><b>戟门</b></font>是一座屋宇硬山式三间一启门建筑,跨过此门就可到达主殿。 </p><p class="ql-block">下图:<font color="#39b54a"><b>落星石</b></font>,今称"陨石",又有"飞石"之称。据清《定州志》记载:州治西二里许,道左有石,横斜三四尺,厚一尺七寸,其质浑朴坚洁,色赤黄如璞玉,相传有星坠于此化为石,故俗称"落星石"。</p> 东院有崇圣祠、魁星阁。 右图的龙形石雕据说是原来的老物件。 走进崇文街。 <div>左图:树上有一个撒尿小人像,不知道什么意思,是模仿布鲁塞尔小男孩?</div>右图:路边立着一个原木桩,上面画着孔子的像,还刻有孔子的话:<font color="#39b54a"><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font>。 街上卖特色物件的摊位。 看到这个牌坊上的字:崇文街,想到北京的从1952年设立的“崇文区”和“宣武区”在2010年7月被撤销合并,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两个区的名字包含了<font color="#39b54a"><b>文武平衡</b></font>的意味,也是老北京的记忆。<div> 【注:北京的崇文门始建于1267年,经历了元、明、清三朝。是京师九门之一,元代称文明门。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并加筑瓮城,改名崇文门,取《易经》”文明以建“,其得刚健而文明,寓意“<font color="#39b54a"><b>崇尚文德”之意</b></font>,与宣武门相对称,左文右武。</div><div> 北京宣武门原名顺承门,明永乐十七年修建,正统元年重建城楼,并改名为宣武门,取自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有“<font color="#39b54a"><b>武烈宣扬”之意</b></font>。 】</div> <p class="ql-block">  中山后圃位于定州署后,是官吏休闲、作赋的场所。"宋代第一石"的雪浪石就是在中山后圃由苏东坡发现的。</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宋子质於署后建续阅古堂祀韩魏公,匾曰:"先哲遗蹤"。清嘉庆年间,知州袁俊所建房数间,题匾额"中山后圃"。清康熙年间,知州黄开运命名<font color="#39b54a"><b>中山后圃为"定州八景"之一</b></font>。</p> 雕塑“鲤鱼跳龙门”。 <p class="ql-block">  10点46分来到定州贡院。</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定州贡院(又名考棚),是我国北方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封建社会选拔秀才和贡生的考场</b>,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由州牧王大年创建定州贡院,汇集辖区内文武考生应试,为考取秀才、贡生之所。道光十二年(公元1822年),州牧王仲槐劝捐于民,展拓场地、重修、增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考场。之后历经修缮保留至今,<b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大门两边有对联:</p><p class="ql-block"> 为国为民遴萃拔秀</p><p class="ql-block"> 弘文弘德选贤举能</p><p class="ql-block">大门内侧有对联:</p><p class="ql-block"> 文运通天笔卷风云开凤翼</p><p class="ql-block"> 魁星点斗才倾江海占鳌头</p> <font color="#39b54a"><b>乾隆双槐</b></font>,又名“文昌槐。”传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过定州,曾到贡院慰问考生,并亲手栽下这两棵槐树以示纪念。至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 <p class="ql-block">  从两棵古槐间穿过,对面的魁阁号舍是贡院的主体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九间,看上去秀美而又宏伟,正中攒尖顶,两侧依次降低,形成奇特外观,翘起的翼角如欲展翅高飞,从建筑上就让你形象地感受科举层层选士、级级攀登最终才可获得富贵荣耀、高中腾飞的过程,这里,就是考试的正式场所。</p><p class="ql-block"> 魁阁中的二层阁楼,是供奉"魁星"的地方。相传魁星是天庭里的主考官,历代招考文武状元时,所考的试卷都要经他批阅。他的形象是取“魁”字而会意的,一脚向右跷起,如大弯钩,左手捧斗,用来衡量每个考生的德才优劣,右手执笔,寓意朱笔点状元之意。传说魁星是主文的神,所以考生们对这尊神像是毕恭毕敬,开考之前,朝拜者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门外对联:</p><p class="ql-block"> 不负苦心三日辨材烧玉处</p><p class="ql-block"> 能酬壮志十年魔剑亮锋时</p> <p class="ql-block">门内对联:</p><p class="ql-block"> 凭三尺囗囗七寸素毫守住安民策</p><p class="ql-block"> 据十年心血一生宏愿化为辅国身</p> <font color="#39b54a"><b>  魁阁号舍</b></font>:为贡院的主体建筑,是考取秀才的正式场所。可容纳考生百余人。最南端魁阁为道光十四年,王仲槐重修贡院时所增建,魁阁上供奉"魁星"为主管文运之神。魁阁为半四角攒尖结构,叠涩四层出檐,全貌呈"品"字形罗列,犹如鸿屋振翅高飞,意在向所有的学子昭示着仕途的艰难。整座建筑,雍客壮晓,构思独特,显示了清代特有的建筑风格与高超的设计技巧。 <p class="ql-block">  号舍里有许多展柜,里面陈列着历代考生的考卷,那些工整的小楷书法,让人大开眼界!真无法想象当年凭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把治国思想在规定时间里写完整。</p><p class="ql-block">  上图:这是刘春霖参加莲池书院考试获第三名的考卷。</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刘春霖</b>(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中国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晚清德宗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b>,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刘春霖<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善书法,尤以小楷为著</b>。小楷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时有"大楷学颜(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之誉。其状元及第后,授翰林院修撰,旋被派往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深造。光绪33年(1907年)回国,历任咨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师范学校监督等职。</p><p class="ql-block"> 下图:蔡元培参加殿试试卷。</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蔡元培</b>(1868—1940),字仲申,号𡨱庼,小名宜哥,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蔡元培在光绪十五年乡试为第23名举人,次年春赴京会试,中第81名贡士,但未参加殿试而归。光绪十八年春,蔡元培赴京补行殿试,殿试策论“西藏的地理位置”,中二甲第34名,充翰林院修撰。翁同龢称其“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才也。”</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胜利后,就任中华民国政府首任教育总长。民国五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二十二年,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抗战初期,与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组织成立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二十九年,在香港病逝,终年七十三岁。</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之一。</p> 右图:岁试定等通知。清制,各省学政每三年考试生员一次,分列等级,称为“岁试”。 上图:小金榜。作为清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的成绩榜,金榜有大金榜和小金榜之分。<font color="#39b54a"><b>大金榜</b></font>用于张挂以告示天下;<font color="#39b54a"><b>小金榜</b></font>由内阁中书填写后,交由奏事处进呈,以供皇帝御览,然后由大内保存。<div> 下图:乡试<b style=""><font color="#333333">墨卷</font></b>和<font color="#ed2308"><b>朱卷</b></font>。墨卷是考生写的,朱卷是为了防止作弊而由专人用红笔誊录的。</div> 上图:<font color="#39b54a"><b>卷票</b></font>--考生领取考卷的依据;<font color="#39b54a"><b>浮票</b></font>--贴在试卷上,上面有考生姓名、籍贯卷封字号,考生交卷时要将浮票揭去,以防作弊,发案时凭此票比对成绩。<div> 下图:考生作弊的各种方法。作弊不可取,但字是真的工整!</div> <div>  上图:科举知识。大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中第一名;小三元--县试、府试、院试均中第一名。</div><div> 从唐朝到清朝科举历史中,文科连中大三元的有15人,第一人叫崔元翰;武科有3人。</div> 下图:书院课卷,居然这么工整!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大堂</b>:是考官议事、收取、封存试卷的地方,也是考生举行簪花礼的场所,由学政在大堂召集中试考生行簪花礼,再由知州携学子们到孔庙拜谒孔子,之后到学官拜见老师,算是正式入学了。</p><p class="ql-block">大堂对联:</p><p class="ql-block"> 所谓拔才为民为国</p><p class="ql-block"> 夫惟得士以德以能。</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二堂</b>:是考官评阅试卷的场所,阅卷人不准由当地人担任,必须在本省五百里之外招聘,避免徇私舞弊的现象,这才是真正决定考生命运的地方。二堂建筑已遭破坏,现为二堂遗址。</p> <p class="ql-block">  上图:院子的最北是后楼,也叫"<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揽胜楼</b>",登临其上,可俯瞰贡院全景,以前它也是观看武生比武和考官休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左图:贡院的文考场,东侧有一扇通向武考场的门。 </p><p class="ql-block">  右图:过去的城砖上都刻有工匠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这是演武厅。武科外场考试时,考官进行现场评判之处。</p> <p class="ql-block">  邢敦行生平展</p><p class="ql-block"> <font color="#39b54a"><b>邢敦行</b></font>(?-1789 ,字立德,号恕堂,定州市内化村人,清朝将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武举登进士第一,充头等侍卫。期满外授参将升广东协副将。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安南逆命,孙士毅奉诏督剿,微从征。初战连捷,数日后贼偷袭,英勇赴敌捐躯。事闻,赠总兵衔,世袭骑都尉。</p> <font color="#39b54a"><b>文昌井</b></font>。为科举考生考试期间取水引用,开凿此井,名文昌井。井水清澈甘甜,考试前夕,常有考生来到文昌井边,祈求文运昌盛,金榜题名。 <p class="ql-block">  儒以文,士以武,下学而上达</p><p class="ql-block">  练武者,武德为先,武技次之</p> <p class="ql-block">  这是武科内场考试后判卷的地方。原来的房子只剩遗址了。</p> 邸飞虎生平展览。<br>  邸飞虎(1769-1819),又名邸允亭,字题拜,定州市子位村人。<font color="#39b54a"><b>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考中第一名武进士</b></font>,殿试钦点状元及第,以头等侍卫在乾清门行走三年。期满后历任广西提标后营游击,中营参将、浔州协副将、广西平乐协副将。嘉庆十六年诰奉武功将军,二十年任郧阳镇总兵。嘉庆二十四年患病逝于黄州,道光四年(1824年)入邸氏祖莹安葬。 <p class="ql-block">  定州贡院除了对外开放的文考场,还有一座<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武考场</b>,就在文考场的东侧,是武科进行外场考试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武举考试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p> <p class="ql-block">  演武厅和影壁墙之间有一条通道,通道东侧是一条长长的“跑马道”,用石子铺设而成,是考生参加马射项目时所用的跑道。“马上箭法”是武考的第一场比试,应试者要驰马三趟,发箭九支,三箭中靶才为合格。</p> 上图:技勇考试第一项——开硬弓,就是拉开力大的硬弓。<div>  下图:技勇考试第三项—— 石,即举石头。分三等:200斤、250斤、300斤,考生不管勇什么方法,让其中一种石头离地一尺,方算合格。</div> 武科考生报到,考官验明正身。 远观定州博物馆。 在贡院牌坊前合影。 中山国,春秋战国时白狄的一支,是鲜虞(鲜虞之得名出自鲜虞水,鲜虞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滹沱河的清水河,这一带是鲜虞最早的发祥地)仿照东周各诸侯国在公元前507年建立的国家,在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赵国和燕国之间,都城在顾(今河北定州),后迁都古灵寿,今中国河北省平山县,因城中有山得国名。 定州<font color="#39b54a"><b>开元寺塔</b></font>。<div> 定州塔,位于河北省定州市城内,原名开元寺塔,是<font color="#39b54a"><b>中国现存最高大的一座砖木结构古塔</b></font>,有"中华第一塔"之称。</div><div>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宋真宗为了供奉开元寺僧令能从古印度取回的佛经、舍利而下诏建寺筑塔,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建成,历时55年。因定州为辽、宋双方接近的军事要地,宋朝为了防御契丹,利用此塔瞭望敌情,故又名“料敌塔”(或“瞭敌塔”)。</div><div> 开元寺塔,建于高大的台基之上,十一层,塔基外围周长128米,高83.7米。塔身为八角形,平面由两个正方形交错而成,一改宋以前早期塔的四方形式,显得雄伟大方,秀丽丰满。</div><div> 据史料记载,定州是先有开元寺,后有定州塔。开元寺的前身最早是七帝寺,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91年,隋朝开皇16年将七帝寺改为正解寺,到唐代天即公元904-907年正解寺改为开元寺。河北民间将沧州铁狮子与定州开元寺塔、正定隆兴寺菩萨像并称为"河北三宝"("<font color="#39b54a"><b>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b></font>");也有华北四宝之说指的是:"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div> 这是曾经倒塌的定州塔。定州开元寺塔整体结构由内、外层衔接而成,之间形成回廊,犹如外塔环抱内塔上下两层之间,内设升蹬梯道,穿过塔心逐层攀旋登高。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政治家、词人。<div>  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font color="#39b54a"><b>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如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重要事件 。)</b></font>,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font color="#39b54a"><b>欧阳修赞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b></font>。</div><div> 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宋神宗为他御撰“<font color="#39b54a"><b>两朝顾命定策元勋</b></font>”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并准其配享宋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咸丰初年,配享孔庙。</div>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曾以平山县七汲乡为都城。到了汉朝时期,封国中山国的都城则迁移到了定州。定州不仅有着2600多年的历史,还是中山、后燕两国的首都,被誉为战国第八雄的古中山国史上以定州为中心。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定州古州署</b>,是封建王朝地方长官行驶统治管理的政治舞台。是本州最高地位和最大权利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39b54a"><b>  戒石亭</b></font><br> "戒石亭"是按照古代衙门营建规制专为安置和展示箴言警语来提醒官员而建。<br></p><p class="ql-block"> </p> "戒石亭"的上方北面楣额上书写着"清慎勤"三个大字,正对州署大堂,知州每升堂办案,抬头便见这三个大字,每时每刻提醒着州署官员为官清正断案英明。 <p class="ql-block">  大堂是衙门最重要最核心的地方,是州官公开断案判决案犯或举办重大典礼活动的地方。一般不太常用,除了审案,就是新官上任举行授印仪式和排衙仪式时所用。另外因为定州为边陲重地,常常由武将或是文武兼备的官员镇守,所以定州的州署大堂还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作用,就是军事审判功能。</p><p class="ql-block">外门对联: </p><p class="ql-block">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p><p class="ql-block">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p><p class="ql-block">里门对联: </p><p class="ql-block"> 清廉自励循律度</p><p class="ql-block"> 恪勤匪懈理民情</p> <p class="ql-block">对联:官不怜民那知稼穑皆艰苦</p><p class="ql-block"> 天若有眼应使污吏尽回乡</p> <p class="ql-block">仪门对联:</p><p class="ql-block"> 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p><p class="ql-block"> 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闻</p><p class="ql-block"> </p> <font color="#39b54a"><b>  定州戏楼</b></font>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缮状房</b>简介</p><p class="ql-block">  缮状房是州署在衙门口设置的着人写状子的地方,配有专人在此等候代写状子。写状子的先生称"代书"。因为是官方批准的,故称"官代书"。到了清朝对诉讼案件有严格的要求:"无官代书戳记不准。 所以各级地方衙门都必须设置缮状房。</p> <b><font color="#39b54a">典史狱</font></b>简介<br>  按照建筑风水和中国传统阴阳学说,衙门一般要坐北朝南,监狱位于坤位,属阴,因此,典史狱处于衙门大堂的右角,是西南方位。清时每个州县衙门都有监狱,监狱关押的主要是被控罪名的嫌疑犯、或等待正式判决生效的待决犯,一般没有服刑的罪犯,有的只是尚未定罪的嫌疑犯,等待服刑的待决犯,相当于现代的看守所。 <p class="ql-block">对联:吾执法休道亲不认</p><p class="ql-block"> 尔犯罪勿言律无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萧曺祠‌</b>,又称‌萧曹祠‌或‌衙神庙‌,是<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供奉汉代名相‌萧何‌和‌曹参‌的祠庙</b>。萧何和曹参对治国安邦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萧何,他是刘邦的重要谋士,曾协助刘邦建立汉朝并制定律法;曹参则接替萧何继续治理国家,保持了汉初的稳定和繁荣。</p><p class="ql-block"> 萧曹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已经开始供奉萧何和曹参。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各地建立萧曹庙,以萧何和曹参为榜样,勉励官员勤政爱民。清代康熙年间的‌《大清会典·工部》‌规定,各地县衙必须建立“衙神庙”或“萧曹祠”,以表彰他们的贡献并激励官员效仿‌1</p><p class="ql-block">对联:辅汉邦社稷千古垂名</p><p class="ql-block"> 兴世间桑梓万世留芳</p> <p class="ql-block">  文庙街两侧各有一个下马石,上写着:文官武官军民,至此下马。</p> 街道边的玉兰含苞欲放。 <p class="ql-block">  2点15分来到<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众春园,</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这里是</span><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定州八景之一</b>。</p><p class="ql-block"> 众春园是历史上第一处可官民共赏随意游览的公园,宋仁宗皇祐年间(1048年),经年历久,园地荒废。韩琦上任定州知府,将遗迹扩大兴修,筑长堤,建门于西南角, 取“偕众同春”之意,故名“众春园”。</p> 定州雪浪石,有“中华第一名石”之称。此石系苏东坡任定州知州时所得,“黑石白脉”的纹理,若雪浪滚滚水珠跳跃,令诗人思绪起伏感慨万千,赋雪浪石诗,题雪浪石铭,赋予其深刻浑厚的文化内涵。 北宋元佑八年,礼部尚书苏轼被贬定州任知州。在住所菜园偶得一石,黑质白脉,中涵水纹,仿佛石间有百泉涓涌、浪花飞溅,苏东坡定名叫“雪浪石”。苏东坡爱此石如获至宝,从曲阳恒山运来汉白玉石,琢芙蓉盆将石放入,并赋雪浪石诗,题雪浪石铭刻于盆沿之上。东坡诗铭传出,文人墨客无不响应,其弟苏辙,文友张耒、秦观、李之仪、佛印等一些名流纷纷作诗唱和,一时形成一种炽热的文化氛围。之后,历朝历代,或是皇家,或是墨客,屡有名诗名句点赞雪浪石。有宋以来的石谱,都将雪浪石列入谱中显要位置。<div><br>上、中图:存放雪浪石的“雪浪寒斋”是著名的“定州八景”之一。但是,雪浪石所在的众春园已经全部拆毁,“雪浪寒斋”早已不复存在,因1952年给雪浪石修建了一座亭子才得以保护下来。<div>下图:苏轼作《雪浪石》</div></div>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兴国寺</b>牌楼:四柱七楼结构,长18米,高26.3米,绘有《阿弥陀经》变相图一部。</p> 山门殿:建筑面积240平米,为三重拱门、五檐歇山式建筑。山门又称“三门”,三重拱门象征着佛教的“三解脱门”(中为空解脱门、东为无相解脱门、西为无愿解脱门)。 <p class="ql-block">  定州<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古城墙遗址</b>,现在留下的只有这些了。有工人在维护。</p> 3点20分离开众春园。 3点46分出定州南收费口。 5点11分经过柏乡服务区。 6点13分走到日落。 6点34分经过豫冀界,进入河南。 6点41分经过安阳光远大桥。 7点06分出鹤壁北收费口。 鹤壁市夜景。 入住格林豪泰,安排好住宿后,8点到街上吃晚餐。10点回酒店休息。 <b>第二天3月18日河南鹤壁市~焦作市~林州市。全天380公里,全程952公里。</b><div> 早上7点40分宾馆早餐,8点10分退房装车出发。今天游览朝歌文化园、纣王国都鹿台遗址、叠彩洞、轿顶山。</div> 经过淇水大道,来到朝歌里。 <font color="#39b54a"><b>朝歌文化公园</b></font>是以淇河边的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font color="#39b54a"><b>鹿台遗址</b></font>为中心而建设的大型殷商主题文化公园。鹿台相传为殷纣王的宫殿区,《史记》载:"武王伐纣,散鹿台之财",所以鹿台又被史学家成为"中华第一古金库"和民间财神之源。<div>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文财神比干</b><font color="#333333">和</font><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武财神赵公明</b>皆产生于纣王之鹿台。同时,这里又是中国殷商文化的核心区,《封神榜》朝歌古城名闻天下。 </div><div> 上图:鹿台阁。</div> "朝歌"读zhāogē,意为高歌黎明,喜迎朝阳,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朝歌是商朝的国都。3000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在作为商纣王的国都时期,朝歌达到鼎盛,具有3000多年的古都史,是《封神榜》故事发生地,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div>  在作为商纣王的国都时期,朝歌达到鼎盛,历史记载朝歌非常繁华,"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br></div> 鹿台遗址系新石器时期至两汉文化遗存。省、地文物工作者对该遗址曾数次考察,采集了实物标本,一致认为是一处历史价值很高的古文化遗址。 10点11分出鹤壁收费站。 绿油油的麦田生机勃勃。 继续走G4高速。 走S26台辉高速。10点25分进入朝阳山隧道,开始穿行太行山隧道群。 大石岩隧道、红山岭隧道。 南寨沟隧道。 山岭隧道、小河口大桥。 五龙洞隧道、林泉隧道、鸡冠山隧道。 走S33沿太行山高速焦作方向。 过横岭隧道、九峰山隧道。 11点25分经过宝泉站。 11点31分进入焦作界。 中午在“有味小厨”吃河南烩面。 1点31分来到云台山。 云台山景区很大,应该玩2天时间,但我们行程时间有限,只能放弃了,下次有机会再来。打卡。 温暖一幕:在景区停车时,一位维持秩序的小伙子跟张哥聊了起来,一问一答,原来也是一位退伍老兵,顿时相互亲近了许多。小伙子很详细的把周边线路告诉了张哥。出门在外经常能遇到战友或热心人,旅行中的乐趣也在于此吧。 经过山水隧道。 远观传说中的<font color="#39b54a"><b>挂壁公路</b></font>,像一条细细的带子缠绕在太行山悬崖峭壁间。这是当年完全靠人工一点一点凿出来的,非常壮观!也非常不容易! 在挂壁公路中间穿行的游人。 2点40分又进入隧道群。1#——翠屏清晖。 4#隧道——指点迷津。 5#——云海仙舟,6#——群洞叠彩,8#——宝塔映辉。 9#——云岚绝胜,10#——宝旌耀金。 11#——曲径通幽,12#——瀛观三秀。 2点50分来到路边景区。 13#——佛龛兆祥,14#丹凤朝阳。 15#——襛秀茱萸,16#——玉泉润枫,17#——仲岭毓秀。 18#——昆岭晓月,19#——豫晋连洞,20#。 3点19分进入山西界。 白陉陵川入口。 双底村太行白陉古道。<div>  太行八陉——陉,音xíng,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在太行山深处,由于受到众多河流的常年侵蚀,形成了八条重要的横谷,在当地被成为“陉”。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脉有八条咽喉通道,即:</div><div><b style=""><font color="#39b54a"> 轵关陉</font><font color="#333333">——</font></b>今属河南济源县。轵者,车轴之端也,轵关者,仅一轵(车)之险关也。其地势状呈“V”型,最窄处仅有8米,这也突出了轵关陉的险要,故有“封门天险”之称。</div><div><b style=""><font color="#39b54a"> 太行陉</font><font color="#333333">——</font></b>又称太行道。太行陉起点在现在的晋城市泽州县天井关,终点在河南沁阳常平村之间。全长100多公里,孔道如丝,蜿蜒盘绕。</div><div><b style=""><font color="#39b54a"> 白 陉</font><font color="#333333">——</font></b>又叫孟门陉,起点在河南辉县南关山,连接到山西陵川县马疙当大峡谷。在古时,白陉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塞。</div><div><b style=""><font color="#39b54a"> 滏口陉</font><font color="#333333">——</font></b>又叫风月关,在现在的河北武安县之南和磁县之间的滏山。</div><div><b style=""><font color="#39b54a"> 井 陉</font><font color="#333333">——</font></b>井陉的东出口井陉关,又称土门关,是进入华北平原的出口,它与南面的壶关、天井关合称“上党三关”。</div><div><b style=""><font color="#39b54a"> 飞狐陉</font><font color="#333333">——</font></b>也叫飞狐口。它是华北平原与山西高原、蒙古大草原间的要隘,还是关内通往关外的重要道路。</div><div><b style=""><font color="#39b54a"> 蒲阴陉</font><font color="#333333">——</font></b><font color="#333333">起点在河北易县,终点在河北涞源,与飞狐陉相接。</font></div><div>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军都陉</b><b style=""><font color="#333333">——</font></b>今在幽州,从南口到八达岭关城有二十多公里,著名的居庸关就在军都陉中段。)。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为河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交通要道,石太铁路从井陉通过。</div> 白陉是太行八陉中目前保存距离最长、最完整的茶马古道。 这里是万亩连翘种植示范基地。 太行一号公路上的电子音乐路段。 5点25分经过王莽岭景区收费口。 5点34分经过王莽岭隧道、轿顶山隧道。 <p class="ql-block">  又进入太行山隧道群,共8公里。</p><p class="ql-block">  经过柳园隧道、蒿坪隧道、南坪隧道、韩口隧道。</p> 经过南湖隧道、三湖隧道。 走G341林州方向。 6点48分出林州南收费站。醒目的标语:红旗渠欢迎您。 7点在林州入住酒店,8点在前台推荐的餐馆吃晚餐。 <div>  【后记】定州虽然只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但定州的城市历史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br>  从历史的发源长度,历史的延续性和光辉性,都堪称河北前三。在河北省,能与之媲美的只有正定和邢台了。</div> 在更遥远的大唐盛世,定州已经是当时名副其实的 被尊称为天下第一州了,当时,定州掌管北方多达36州,从北京到山东西部,河南北部,山西东部,尽在定州大总管府的管辖之下。当时,定州粮食产量具全国首位,是华北的商业中心和最大的城市,是北方最大的丝织中心,后来定州产业工人的南迁,对南方的诸如苏州等城市的丝织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div> 定州科举发达,当时号称“中山庙学甲天下”,现在定州城的文庙,就是唐朝始建的。</div><div> 然历史辉煌,但是沧海桑田,随着周边城市的一步步崛起,定州作为周边中心的历史逐渐没落,尤其是明朝,正定成为河北省的省会;清朝,保定取代正定成为省会;定州夹在两个新老省会之间,日显逊色。</div><div> 车辆不断穿行在太行山里隧道群里。壮观的挂壁公路连接一个又一个美丽景区。</div><div> 未完待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