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父亲已经离世八年了。八年时光悄悄流逝,让我渐渐淡化了失去亲人的那丝伤痛,逐步懂得了亲情就是一种相伴,相伴到一定时候终究要分开,这是自然法则,谁也改变不了。</p><p class="ql-block"> 亲人在的时候,一起面对都是活生生的现实问题,什么学习、工作和生活等等说不完,扯不断,理还乱的大事小事。亲人离去了,留下的只有过去点点滴滴琐碎的记忆,以及他们留下的遗迹和留在后人们心目中那份一时还磨灭不了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人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我和所有失去亲人的人一样,此时此刻心里不由得想起已故的亲人,最让我思念的就是父亲。</p><p class="ql-block"> 从我出生到父亲去世,我与父亲相伴了四十八年,在这段漫长而短暂的时光里,父亲看着我一天天长大,我看着他一点点变老。小时候,我在家读书,他在外地工作;长大后,我在外地工作,他和母亲守护着老屋,现实生活总是让我们聚少离多。回想过去,我与他相处时间最长的是他退休以后在家生活的那段日子,那段日子也是他一生最辛苦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初期,家里分了承包地,母亲因为体弱多病,没有能力耕种,我们兄弟姊妹都在念书,也帮不上忙,眼看着一家人没有饭吃,父亲便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回家肩负起了耕田种地的重任。从那一刻起,他由一名手拿钢笔的知识分子变为了手持锄头的劳动人民。</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我亲眼看着他拉着架子车到地里去送肥、耕种,他和许多农民一样,穿着破旧的衣服,卷着裤筒去田间地头干活。有人问他,老李,你能受得下种地的苦么?他说受的下得受,受不下也得受,为了一家人生活,总得劳动么!</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里,他整整种了二十年地,后来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农民。他从不懂得种地到会种地,从会种地到精细种地。种的庄稼一年比一年旺,收成一年比一年好。村里那些有经验的农民都夸他能吃苦,懂得精耕细作,是把劳动好手。那时候,我在上学,每当看到他身心疲惫地从田里回来,心里就感到非常难受,于是暗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考上学,为他们争光。等有能力了一定要好好孝敬他们,让他们过上幸福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父亲七十岁的时候,子女们各自成家立业,过上了自己的生活。他也不用再辛苦地劳作了。家里只剩下他和母亲,种地少了,但他也明显老了,尤其是背驼了不少。然而,此时的他压力并未减轻,母亲突发重病,他又肩负起了护理的重任。每天的一日三餐和所有的家务都由他做。有时候,饭做的不合口,活干得不到位,母亲还埋怨他,但他一直任劳任怨,精心照顾着母亲并操持着一切家务。</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辈子的精力除了投入到了工作,其余皆倾注到了家里。他总是把最苦最累的活留给自己,不让我们去担负;总是把最好吃的东西留给我们,自己却不舍得吃。退休几十年,我从未见他买过一件新衣服,而且不让我们给他买。他说穿旧衣服好处多,不仅穿着舒服,干起活来也不怕脏。后来,我们就把退下来的衣服给他穿,他笑着说挺好。他把所有的爱默默地给了我们,从不为自己着想。</p><p class="ql-block"> 父亲步入八十岁高龄后,体力日渐下降,走路需要拄着拐杖。那时他最渴望的就是我们经常能回去看望他俩,每当看到儿女们带着孙子外甥回来,他就非常高兴。互相问候之后,他就急切地出门买东西,我们要去买,他硬是不让,说我们买不了。于是他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去村里的肉店买鸡鸭鱼肉等各种肉食。他希望我们每次回来都能吃上最好的饭菜,他觉得看着我们吃他亲自买的东西,心里特别高兴。</p><p class="ql-block"> 相逢最怕伤别离,每次我们离开的时候,他总是拄着拐杖把我们送出家门,看着我们挥手的一刹那,他就像孩子一样,立刻泪眼婆娑。当我们走得很远了,转身再看时,他依然一动不动地站立在那里。那一幕永远铭记在我心里,难以忘记。</p><p class="ql-block"> 现在,他已彻底离我远去了,一切的思念只能在记忆中去回味。如今自己已步入知天命的年龄,想想当年的父亲,渐渐明白了当父亲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4日清明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