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研学活动的好线路--河北正定隆兴寺

深秋子夜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家庄1925年才从一个小村庄成为一座城市,1968年河北省才把石家庄定为河北省会,所以从旅游的角度石家庄一直无法引人关注,可惜了石家庄市辖正定县这座拥有1600年历史,被梁思成誉为“古建艺术宝库”的古城,可惜了梁思成称其为"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府隆兴寺!"的隋初寺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梁思成曾三次赴正定考察,撰写《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为当地文物保护留下珍贵资料。为纪念中国古建筑研究奠基人梁思成对正定古建筑保护的重要贡献,在隆兴寺方丈院建立一座梁思成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敦煌莫高窟的第61窟,有一幅约46平方米的壁画,作于五代时期,描摹了五台山一带龛庙林立、僧侣若云的图景。画面右下角有一座城门楼,旁边的文字标注为“河北道镇州”,亦即正定。而在连接五台山与正定之间,还绘有“新罗送供使”和“湖南送供使团”的马队,来往于山野间曲折的小路。正定是到五台山进香线路上的一个起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蔚为兴盛,《旧唐书》中记载彼时的寺庙共有五千多座,《新唐书》更是记为三万余座。遍地佛光之中,正定的身姿尤其灼目,素来有“一座正定城,半部佛教史”的美誉,最为繁华的时期坐拥100多座寺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始建于隋初的隆兴寺,在宋太祖的旨意下完成过一次大兴土木的扩建,金、元、明及清康乾时期又屡次奉敕增修,形成了东为僧徒起居房舍、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帝王行宫的三路并举格局。虽然现在只剩82500平方米,但隆兴寺仍旧是国内保存规模较大且完整的寺院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保留早期特征相对较多的一个,大体上维持了宋代的形制与布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隆兴寺里有九颗璀璨的明珠,被称为"九绝"。每一件都是艺术瑰宝,让人叹为观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过山门的大觉六师殿是原寺最大的建筑。寺志记载,大殿的佛坛上供有七尊佛像,即释迦牟尼佛及其之前的六位祖师,因而此殿又俗称“七佛殿”。这是一座九开间、六进深的大殿,用了庑殿顶,不仅是隆兴寺最大的殿,也达到了寺院建筑等级的最高级别,可惜民国初年大殿因年久失修而坍塌,仅存台基佛像的底座和残留砖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宋皇祐四年修建的摩尼殿是《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所谓“最大、最完整、最重要”的寺内古构遗存。其创新性的结构设计,也是所有宋代木构遗存中的唯一:从内部仰望,承托重檐歇山顶的铺作与梁架层层环抱;从外部远眺,殿身与四面的抱厦融为一体;从高空俯瞰,整个平面则呈规整的十字造型。精妙之处正如梁思成那番激动不已的描述:“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在宋画里见过。那种画意的潇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除了建筑本体,殿内供奉的宋塑一佛二弟子像,以及明代所绘壁画也颇为可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佛像背壁的北面还有一面惊艳绝伦的五彩悬塑,重峦叠嶂,祥云缭绕,天神、罗汉形象各异,青狮、白象、飞龙、瑞鸟栩栩如生。尤以正中的“倒座观音”最为引人注目,优雅端庄,秀丽恬静,眉目之间的一抹微笑尽是慈悲,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摩尼殿向北是北方三大坛场之一的戒坛。坛内供奉明代宫廷风格的双面铜佛像,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与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相背而坐、背身相连,这是中国佛教戒坛造像孤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慈氏阁与转轮藏殿,皆为二层楼阁式的宋代建筑。转轮藏殿则陈放着甚为罕见的八角形转轮藏经架。转轮藏其实就是一座可以转动的藏经厨,佛教中有推其旋转与诵读佛经同功之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隆兴寺内转轮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转轮藏,转轮藏阁的梁架结构在我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梁思成先生在《正定调查纪略》中写道:“藏殿上部的结构,有精巧的构架,与《营造法式》完全相同的斗拱,和许多许多精美奇特的构造,使我们高兴到发狂。”藏殿的移柱造和叉柱造的建筑手法,被梁思成先生视为“木构建筑之杰作”“建筑中罕有的珍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慈氏是弥勒梵文的意译,弥勒菩萨立于2.55米的砖砌须弥座上,像高7.4米,为北宋时期独木雕刻。其高度虽不及雍和宫内的独木佛,但其雕制年代却比后者早了近一个世纪。因此为国内最古老的独木佛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弥勒菩萨面目慈祥,头戴天冠,上身内着衬胸,外穿天衣,下着齐足长裙。右手上屈于胸前,掌心向外,左手下垂,其形为诸天说法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菩萨身后为轮廓奇特精美的举身火焰背光,高8.8米。背光主题纹饰为雕制的卷草纹,内饰花卉,外镂火焰。整个雕像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弥勒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庭,后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在龙华树下成佛,教化众生,成为释迦牟尼佛的接班人,称“未来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中国,从两晋开始流行弥勒信仰,翻译经典,向往往生兜率净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著名的东晋高僧道安、唐代高僧玄奘,均一心向往弥勒净土。云冈及龙门石窟的早期洞窟,都有很多弥勒造像,并且占据重要位置。唐代之后,随着西方极乐世界信仰的日益兴盛,弥勒信仰便日渐衰落。五代之后,更由僧人契此作了弥勒的</span>化身,世人只知“大肚弥勒”,而这种正统的天冠弥勒形象却鲜为人知。因此在隆兴寺这一座寺院内,同时供奉两种弥勒形象,这在全国也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悲阁内所供的千手千眼观音,当初赵匡胤首先敕令的就是铸造这尊铜像,而后才围绕它有了其余规划。如今铜像的身体部分和当胸合十的两只手臂是宋代原物,其余两侧40只手臂为民国时期重装的木质件,但高达21.3米的体量仍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古代铜铸佛像。 在铜像脚下,还有宋代的青石须弥座,通体采用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的技法刻饰了力士、伎乐、飞天、共命鸟、妙音鸟等,流畅细腻,生动形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龙藏寺碑:被誉为"隋碑第一",堪称楷书之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独木佛像:中国最古老的独木佛像弥勒菩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弥陀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弥陀殿没有使用一朵斗拱,简单而古朴,它与高大宏伟的大悲阁相比,显得格外的低调和朴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殿内正中供奉明代泥塑金装阿弥陀佛,佛像背后的两根金柱上还悬塑着其两大胁侍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像。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合称为“西方三圣”,为佛教主要宗派净土宗的主要供奉。由于净土宗的修行方法特别简单易行,只要口诵“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因此这一宗派特别受到社会民众的欢迎。东晋时期,庐山慧远成为宣扬净土的始祖,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特点,人们对观音的崇拜,又促进了阿弥陀信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毗卢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毗卢”是梵文“毗卢遮那”,意思是“光明遍照”“遍一切处”。毗卢佛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法身密宗称其为“大日如来”,并把他作为最高的尊奉对象。《佛学大辞典记载:佛有三身,分别是法身、报身和化身。分别用毗卢遮那佛、卢舍佛和释迦牟尼佛来象征。法身——毗卢遮那佛,是本体之法性,故称法身;报身——卢舍那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的智慧佛身;化身——释迦牟尼佛,是表示随缘教化、度脱世间众生而现的佛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毗卢佛的莲座为千叶莲座,每一莲瓣上有一尊小佛,那是应身释迦佛。这一莲瓣代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整个莲座代表华藏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毗卢佛像高6.42米,由三层四身相连、面向四方的坐式毗卢佛和三层莲座摞置而成,自下而上依次缩小。三层圆鼓型莲座的千叶莲瓣上均铸有一坐式小佛像,形态各异,千姿百态,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格局。三层莲座上各有一层四面毗卢佛像,面相端严,双手于胸前作毗卢印,共计12尊,每尊毗卢佛都头戴五佛冠,整尊造像共计大、小佛像1072尊。铜像下有一石雕的仰莲台和雕有兽首及佛教八宝图案的基座。基座下置一方形的石质须弥座,纹饰繁缛,雕工精良,上面雕有回纹、莲花、龙首、水浪纹及绶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龙腾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民间传说及有关记载,东晋十六国时期正定城内曾建有一座龙腾苑,清朝乾隆皇帝在其御制碑文中留下了“龙腾故苑寻霸业,狮吼初地礼法轮”的豪情诗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4年,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在隆兴寺内东北区域,新建一处集文物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明清式园林,称之为龙腾苑。园内古迹荟萃,风景优美。有北朝石造像、金代广惠大师经幢、元代壁画墓、明代龙泉井亭和“三世中丞”石牌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方丈院暨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3年,梁思成先生到正定考察时曾在此居住。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大师,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了纪念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建筑保护的贡献,2015年2月将这里开辟为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馆。整座展馆分四个展厅,以大量的文字、图片、书籍介绍了梁先生的生平,特别是梁先生来正定进行古建调查的那段历史进行了充分展示。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河北正定县的古建筑数量之多、种类之全,保存完整,堪称中国之最,“四塔九楼八大寺”成为正定引以自豪的文化名片,尤其难得的是,这些古建筑跨越了各个历史时期,展现出多种时期建筑风格,既有北魏时期的粗犷豪放,又有唐宋时期的细腻华丽,还有明清时期的精致典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来河北”,这句诱人的文旅宣传语也为我们带来了一条古建筑游学活动的优质线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