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br>清明时节,刚过,和朋友一行来到河北沙河的“桃花源“。这个地方位于邢台沙河以西,有野桃千亩,遇溪则生,逢崖便开,如武陵人偶入秦时秘境。”墨迹洇染处,似能嗅见三分桃香。于是择一薄雾清晨,便驱车往沙河寻去。<br>· 山深不知处出沙河市区西行,窗外的楼影渐淡作青灰色远山。过秦王湖时,晨光恰从云隙漏下,湖面浮金跃银,倒映着对岸几株斜逸的桃枝,恍若仙人信手抛落的胭脂笔。当地老农指点迷津:“沿温家沟往蝉房乡去,转过九道山梁,听得见水响的地方,便是桃林了。”车轮碾过碎石路,山雀扑棱棱惊起,带落几片沾露的榆钱。<br>· 桃花逐水流转过最后一道山坳,忽有绯云扑面——整面山坡的野桃树正开得不管不顾。花瓣不是文人画里工笔勾勒的矜持模样,倒像顽童打翻的颜料罐,泼辣辣从苍褐岩缝里挣出来,把嶙峋山石都衬得温柔。山溪裹着落花奔涌,清可见底的浅滩上,竟真有陶潜笔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意趣。采药人背着竹篓走过石桥,笑说此处桃树是百年前山洪冲来的种子,如今开得最盛的几株,比他的祖父还年长。<br> 这里的桃花源是新建的一个景区,这里以桃花为名,叫做“桃花源”。整个景区,花开四季,更有山泉自上而下,形成巨大落差的瀑布,顺山涧似银珠飘落而下,流水潺潺更像是拨动的琴弦,忽而“电闪雷鸣,忽而,鸟语呢喃,这一切,都浸在蜜酿般的甜香里,檐角铁马叮咚,惊起归巢的雀儿。<br> 回望渐暗的山影,忽觉《桃花源记》里“遂迷,不复得路”未必是遗憾——沙河这片野桃花,原就不该被朱笔圈作景区,倒不如任它岁岁枯荣,自在开谢于武当余脉的皱褶里。<br>归家后翻开陶渊明集,发现那页夹着片干桃花瓣。忽想起山间老农的话:“看花要赶时辰,早三日嫌冷,晚三日怕雨。”世间多少桃花源,原不在舆图经纬间,而在某个春日偶然停驻的刹那。<br>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h3> <h3>写在最后的话<br>这个景区,是一个新建的小景区,基本上是建在一个小水库边上的,大多都是人为建造的台阶,也建造了几个小亭子,从水库里抽水,建了几个小瀑布的人造景点。树木大多都是新栽培的。乡村建设在大山深处的景点,没有那么精致。风景还可以,也算是一个“有山有水”都小众景点。仅此而已。<br> 说是“桃花源”有点牵强,有借“桃花源”的意思。当然全国的“桃花源”有很多,我就去过好几个桃花源。大有借陶渊明之名,提振景区名声的意思。“不要求全责备,全国此类情况甚多,还望多多理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