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山 景 行,——我钦敬的费淑芹老师(一)

心存美好

<p class="ql-block">  作者:芦台一中退休教师 冯克毓</p><p class="ql-block">“不用天边觅,论英雄,教师队伍里,眼前便是”</p><p class="ql-block"> 摘自赵朴初《金镂曲》</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橙红的光辉温和而轻缓地流泻下来,远处的天边,映红了脸的云朵,在霞光中变幻出千姿百态,风吹过,彩云又宛若条条绸带,以婀娜的舞姿酬答那打扮了他们的静谧的西天上柔媚的红光。</p><p class="ql-block"> 一中南北两宿舍楼间狭长的院落里,斜辉映绿树,雀儿在枝间跳跃着,鸣叫着,留恋着,迟迟不肯归巢。跟孙儿们打了一天交道的爷爷奶奶们提一只矮凳,拿一把凉扇,从楼口走出来,三五成堆地坐在一起,享受着一天中难得的清闲。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也暂时离开50多个大孩子,牵着宝宝,推着小车,在院落里与自己的小孩子追逐,戏耍,这是小院中一天间最悠闲、轻松也是最热闹快乐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忽然,楼上传来“咪咪”和“毛毛”母女俩热烈的“汪汪”声,原来,他们听到主人归来的脚步。孩子们也跳下车,扔了玩具,一起奔跑过去,还不停地喊着“奶奶”!“姥姥”!,不待奶奶放好车子,就一个个争抢着张开小胳膊……“您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早啊?”“今天晚自习高三月考,没有人补课了。”</p><p class="ql-block"> 她,就是我钦敬的高三教过我解析几何的费淑芹老师,她着一件素花抹袖真丝上衣,下身配一米色九分裤,脚上穿一双薄底浅色浅口休闲鞋,骑一辆墨红色小贰零坤车,车筐里放一只装满书和纸的鼓囊囊的亲手缝制的布面书包,一双大而有神的笑眼透出聪智和慈祥,微厚的双唇显示着淳厚和端庄,身板挺直,行走匆匆,若不是那额头上刻下的微纹浅印,谁能想到她已是年届七旬的古稀老人呢。</p> <p class="ql-block">一、如水、如火、如金</p><p class="ql-block"> ——“阳光老太婆”</p><p class="ql-block"> 她是唐山人,1952年15岁的她从河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保送到河北省芦台中学(现芦台一中)就读,18岁留校任教,由于工作需要66岁才退休,退休后仍被学校反聘,在校史校庆办公室工作。算来费老师从上学到工作已有50年的校龄,称之为“一中人”那是当然的了。然而作为真正的一中人,不仅仅是她在一中生活了大半辈子,把自己的青春,才智都贡献给了一中,更重要的是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中的光荣传统和风范。她那水一般的纯善,火一样的热情,金子一般的心灵,时时感动着她的几代学生,示范着并影响着所有有良知的人。</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他认为,最美好的品德,最高尚的情操,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p><p class="ql-block"> 费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利万物而不争”的人。她50年如一日,在芦台一中这块良田沃土上默默耕耘,润物无声。你要问她带过多少毕业班,教过多少学生,她说不清,但要提起哪个学生的姓名来她却了如指掌,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学生记住了她,她也记住她的学生。她教过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有科学家、有作家、有教授、有专家,还有的在国家要害部门担任领导干部,当然也有的是普通工人、农民和工作在基层的普通教师、职工。尽管他们地位高低不同,工作性质各异,但在他们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都印记着良师的淳淳教诲和良好影响,老师的美德恰似剔透的鹅卵石、静立在他们记忆的小溪里,永远熠熠发光。但她从不向人炫耀,只是把学生寄来的几箱贺卡都珍藏在心中,这就是对她最好的慰藉、鼓励,更是最大的鞭策。</p> <p class="ql-block">  她在上中学期间,由于品学兼优,被确定为留苏预备生,但由于出身问题被取消资格留校任教,那时正值青春年少,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备课充分,讲解准确、清楚、透彻,要求学生既严格又有耐心,很快就受到学生的爱戴。几年后就担任数学组组长,把关毕业班,成了学校的台柱子,多次受到学校表彰,多次并被评为校、县、市级优秀教师。中年后,在社会上担任多种职务,不仅是名师,而且成了名人,但她不骄不躁,不计报酬,不争地位。</p><p class="ql-block"> 1988年她作为市人大代表去天津市参加教科文卫委组织的会议。从不搭公家车,更不向公家要车,每次都是坐火车去,而且从来也不耽误课,市教科卫委的会议一般在周一,她早晨6:50到校,参加完升旗仪式,利用早自习提前上课,9点多下课后骑自行车到火车站乘10点多的火车,12点左右到津,坐24路到劝业场吃一碗小豆粥,到书店边看书边休息片刻,然后走到市人大会议室,参加下午2点的会议,5点半散会,又马上赶往东站,乘6点火车返芦,下车后立即骑车赶往一中值晚自习,大概要到10点半才能回到家吃晚饭。</p><p class="ql-block"> 不要把这看成是一天生活的流水帐,更不要看成是一张简单的时间表。对于一个年过半百又几次手术过的老人来说,履行这样一张时间表谈何容易,她是在履行一位人民教师的崇高责任,在实践她忠于教育事业的诺言。</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委婉地建议她,可不可以不去参加,她说:“我真的不想放弃,因为接触的都是一些专家学者,听了他们的发言,眼界大开,让我及时了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有许多学术问题也让我茅塞顿开,这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她就是这样一位人老心不老,业务上孜孜以求,永不满足的人。生理年龄虽已过“天命”,但心理上还正值少年,脚下踩着一天的疲惫,脸上却堆着灿烂的笑容。这对于那些把工作只是当成职业而不是事业,把干工作只是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履行一种责任和义务的人来说,难道还不应该深刻反思吗?</p><p class="ql-block"> 我又曾经建议地,同别人倒倒课吧,何必弄得这样紧张呢?她摇摇头说:“那样会打乱别人的计划,给别人带来不便。”她就是这样的人,把方便让给别人,再大的困难也自己担。一滴水可以映出大海的波澜,从她这普通的一天就可推知她辛勤工作的50年,从她的漫不经心的朴实的话语中可窥见她那金子一样的可贵的心,火一样热诚的情,水一样纯净的品质。</p> <p class="ql-block">  她为人民贡献那么多,但她从不张扬,不卖老,不摆资格。别人说她德高望重,她自己从来是普通一员。</p><p class="ql-block"> 费老师除了任数学课,还在教务处兼管订购,收发教科书工作,全校六个年级,30多个教学班,两千多学生,事情之繁杂,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但她尽职尽责,从不抱怨。许多分外之事,只要对别人有好处,能方便别人,不管事大事小,哪怕是极麻烦极琐屑的事,她都不推托,真正做到“处众人之所恶”、“善利万物而不争”。</p><p class="ql-block"> 说一件小事吧。上个世纪80年代时,老师有手机的不多,芦台一中各教研组也未配分机,老师们同外界联系就靠教务处一部公用电话。费老师成了电话义务传呼员,不管听电话的是在前楼,还是离着很远的后主教学楼,甚或是在顶楼,老太太都要不辞辛苦的亲自告知本人,老师们都知道她两腿都曾受伤,上下楼很困难,很过意不去,但她只是笑笑,表示没什么。</p><p class="ql-block"> 在学生的记忆里,费老师从未耽误课,哪怕是自习课,难道她家里从未有过事,她从未生过病吗?当然这都是不可能的,那是因为“敬业”二字在她心中是天经地义的,是不用刻意就自然而为的。</p><p class="ql-block"> 她常年带病上课,不要说家里事,即使出公差她都不肯耽误上课。90年她随县政协去村镇小学视察,不慎扭劈了腿,打上石膏后就让课代表扶到教室坐在讲桌前上课,许多学生感动得流下热泪。</p><p class="ql-block"> “老马自知桑榆晚,不待扬鞭自奋蹄。”年事已高的她精气神极高,她从不拒绝别人的请求,只要是益于社会,益于他人的事,她都义不容辞。她多次受学校委托给年青老师讲学校光荣传统,讲师德,应班主任邀请给学生讲学习方法,还被校心理咨询室聘为兼职教师,对许多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她还应县妇联之邀,作 “争做合格母亲,构建和谐社会”的报告,培训全县妇女干部。</p><p class="ql-block"> 然而,最让全校师生感动的还是这位古稀老人在走下讲台的10年间,做了10年的义务补课老师。</p> <p class="ql-block">  最初是她学生的孩子,学生的孩子的孩子,学生的同事的孩子,请她在临考前给指点一下,后来就发展为补某个章节,又变成从高一说起补到高三;发展为随便哪位学生,只要跟她预约一声“奶奶,我第二节晚自习来问问题”,她就要等他,一直到解决完问题下了晚自习才回家用晚饭,她还风趣地说,“那时回家路上人少车少,安全!”她的办公室白天是校史校庆办公室,晚上和双休日就成了义务补课室。她的书包里常常装着高中各年级教科书,教辅材料。双休日,节假日主要工作就是作题,以备解答不同年级学生的各种问题。她成了最忙的人。有的家长过意不去,执意给些报酬,但都被她谢绝了,她说:“我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钱,我退休了,没有讲台了,70岁了,缺少更多时间和机会了,学生让我补课,那是又给了我讲台,延长了我的生命,他们将来把大学通知书拿给我,就等于给了我最高的酬答,给了我最大的快乐,那是提高了我的生命质量。你们何必要给我钱呢?”</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想到《易经》中的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什么是德,肯于帮助别人叫“德”,但还不是“厚德”,“厚德”应该是尽其所能帮助别人却不求回报。当然当今是市场经济,付出一定的劳动适当收一些报酬,也符合“按劳取酬”的原则,跟施恩索报有本质上的区别。“索报”性质就变了,就不是“施恩”,不是“助人”,就是“交易”了。那些以权谋私,借人民给的地位和权力向人民索贿受贿的人在“厚德”面前难道不该汗颜吗?在当今物欲横流,许多人利欲熏心的年代,费老师的精神真的是既难能又可贵啊!</p><p class="ql-block"> 她的博大的爱是全方位的,她爱学习,爱工作,爱学生,爱同事,她还爱自然,爱环境,爱植物,爱动物。</p> <p class="ql-block">  她喜欢养花,她家里,办公室,花盆占了大部分面积,去外地旅游开会,有喜欢的花种,就千里迢迢带回,种在学校花坛中,她常把装修剩料收集想来,哪里道路不平,用来修补。她在楼口备一只簸箕,一把扫帚,随时清理垃圾,早晨散步口袋里装着废纸,看到路边的狗便脏物随时抓起扔进垃圾箱。</p><p class="ql-block"> 儿子给她带回一只小狗“咪咪”,咪咪在9岁高龄时先遭车祸轧折了腿,后又怀了五胞胎,生产时由于体弱,胎儿又异位,咪咪奄奄一息。邻居们都说咪咪逃过了车祸,却很难逃过生产。费老师同情它的遭遇,又为它的求生欲所感动,不肯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一定要让它活下去,更何况肚内还有5条小生命呢。于是,为它请大夫,打助产针,给它买来高级补品,一勺一勺喂它,后来索性做了它的助产士。咪咪挣扎在死亡线上整整9个昼夜,费老师也整个护理了它9天9夜,不仅救活了它,还让它有了一个女儿——“毛毛”。现在咪咪13岁了,毛毛也4岁了。吃饭,睡觉都依偎在“奶奶”身旁。奶奶每天给它们洗澡,疏毛,早晨,带它们去“遛弯儿。”奶奶上班走,它们在门口“拜拜”,下班回,远远听到脚步声,就蹦跳着“汪汪”着热情迎接。仅管它们不是什么名贵品种,更不能以此抬高主人身价,而且在外人看来,13岁的咪咪又老又丑又瘸,主人完全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如今,奶奶已把它们当成家庭成员,它们也同这位慈爱的奶奶亲密无间,休戚与共了。</p><p class="ql-block"> 她就是这样永远地爱着,也永远地快乐着。我想,“阳光”二字不该只是少男少女的专利,也属于这位高尚的快乐的老太婆,对于“阳光女孩”、“阳光男孩”来说,“阳光”大概相当于年青,靓丽,快活,勃发,招人喜爱;而对于这位老太婆来讲,更多的是她的内在美,是她那一颗阳光般仁爱的心,大海般包容的心,小溪般清澈的心。自己是快乐的,别人是温暖的;自己是沉静的,别人是宽松的;自己是成熟的,别人是丰盈的。因此我称她为“阳光老太婆”,我不是在追遂时尚,也不仅仅表示亲切,更多的是表达崇敬。</p><p class="ql-block">图片 由李天才 钱虹 赵军玉提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