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知秋的美篇

叶知秋

<h3> 中国书画与中华文化之浅谈<br> <br> 博 华<br><br><br><br> 在一般人眼里,搞书画的人都是文化人。这是因为中国书画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包括历史、美学、文学、哲学、民俗、以及一些自然规律的反映等等。所以,人们就认为凡是搞书画的人都是“能人”。既然如此,我们搞书画的人就应该是个“杂家”,相应地对历史、美学、文学、哲学、民俗有基本的初步的了解。吴悦石*认为,文采对于一个画家来说特别重要。如果这个人“文”不行,画也高明不了哪去。从题款、题跋,从文字上就可以看出他文化上的修养有多深。在作画过程中,心有所感,题款的词句就就出来了。因为画与文相生,字画相合,诗文相合,书法和画相合。我们经常讲,书者文之余,画者书之余,根源在文,在文化上。如果文化不深厚,没有很庞杂的学问,就不能支持一个画家综合修养的立体。一个画要有多种的知识、文化、社会阅历、人生的沧桑支持这个画,画才能立起来。这些东西要圆融,要贯通才发生运用。中国画高就高在它有可读性。这段话告诉我们,画好中国画要具备一定文化底蕴。如同画写意画要有书法基础一样。因为中国的写意画重点在“写”。我们回想一下,国画作品落款通常是**“写”,很少有**“画”。这说明书法中的“写”在国画创作中的重要。但这不是说会书法的人就一定会画画,有文采的人一定会画画一样的道理。没有文化底蕴,不理解古诗词中作者的心境、环境,甚至不知道你写的《洛神赋》里面每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写出来的书法只能是描出来的字,画出来的画也只是描出来的画。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是在讲这个道理。古人的每一幅诗画都有精彩的故事。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诗人惜春伤人的情感。短短的几句诗就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当时内心的失落和惆怅。只有了解了这些诗画后面的故事,我们的字、画也许也会精彩很多。同样,具有了文化底蕴,才能把书法的每一个字,国画的每一笔赋予生命力,从而鲜活的展现在世人面前。<br>  央视1套最近播出的《大唐诗人传》,艺术的再现了大唐李白,杜莆等几位诗人的生平以及创作的经历,很有看头。尤其是搞诗、书、画的人值得一看。<br>  中国书画是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你才能解释为什么书法作品不能放在办公桌后面而山水画确可以放在那里,中国人总是对未来寄予美好的希望。并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只有了解中国画的内在含义才能揭示它的外延。为什么画几个柿子就是“事事如意”?为什么画石榴就是“笑口常开”?中华文化或者中国书画的博大精深在于它所反映的中国传统的、朴素的哲学思想。尽管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是,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辩证的认识是一致的。比如对水的认识,孔子说“逝者如斯”。水象时间一样一去不复返。老子则认为“上善若水”。水看似柔弱却能穿透坚硬的石头,水滋润万物而不争。水在前行中随机应变,最后实现自己的目标。特别是老子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成为写意画中艺术家们所遵循的重要的表现手法。而老子的形象也被画家们用不同的绘画风格多元化的表现出来。<br>  聪明的中国人善于把生活中的行为创造性的纳入“文化”的范畴。并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用礼仪,礼节,规矩来规范约束人的行为,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用各种文化检验一个人的修养修为。比如“茶文化”,“酒文化”。这显然是中国独有的“文化”。早在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酒渗透于整个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等等多方面占有重要位置。为了扩大这种文化的影响力,又十分亲民的把他们提到养生保健的高度。喜欢喝酒的人更是随便可以找出喝酒的理由和有益之处。什么“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什么“一酒解千愁”。酒具有两重性。即可以“酒壮英雄色”也可以“色胆包天”酒后乱性。文人墨客则通过艺术方式阐述这种酒文化。“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初次相识的朋友在一起,推杯换盏,三杯酒下肚就可以称兄道弟。俗话说,酒越喝越厚,钱越耍越薄。酒精的“度”与喝酒的“度”怎样合理的把控考验着每一个喝酒人的定力。喝酒“千杯不醉”的那是“酒仙”,喝点小酒就耍酒疯的是“酒蒙子”。喝点小酒可以活血化瘀,嗜酒如命的那是“酒鬼”。所以,喝酒的人也时常提醒自己“小酌怡情,酒大伤身,酒多误事”。所以一般的酒局时间都控制在2小时左右。如果超过这个时间,人们就会以各种方式提醒主人。比如陆续离开座位,或以吸烟的理由到外面躲酒。也有这样的情况,本来是出去躲酒,可回来一看,我C!酒杯又斟满了,这是最悲催的。真可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可否认的是,酒桌上由于酒精作用下的突发奇想很可能是我们平时绞尽脑汁都没想到的绝妙方案而成为以后工作的重要内容。<br>  “酒”既然被当做一种文化,文人墨客与酒相伴,酒文化渗透到书画艺术中就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李白斗酒诗百篇”,尤其是那篇《将进酒》成为追风者书斋必不可少的书法作品。而古时进京赶考或状元及第喝花酒更是司空见惯。很多诗人的成名之作皆诞生于此。<br>  而茶被称作文化,是人类在饮茶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码。包括茶道、茶德、茶联、茶具、茶画、茶诗、茶艺等。茶作为一种文化与酒结为伴侣便是门当户对。茶与酒总是如影随形。茶可以解酒,茶可以提神,微醺之中所产生的灵感在茶水的融合下让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茶文化通过笔墨在宣纸上得以传承。“有茶人生可称道,无酒诗书亦醉人”,“御苑方内乾坤大,香茗壶中日月长”,“竹雨松风蕉叶影,茶烟琴韵读书声”。茶与酒同样在书画家的笔下有书不尽的情怀。<br>  人们常说,书画怡情,书画养生。搞书画的人往往长寿,这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尊重老艺术家是一门学问。在高龄老人看来,80.90岁并不一定是一件值得高兴,值得骄傲的事,他们知道80.90岁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他们面对高龄的心情是复杂的。好在有书画相伴,他们不事张扬,而是更加低调。他们不喜欢被人知道他们的实际年龄。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心情是复杂的。有恐惧,有无奈,有担忧。他们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淡化忧虑,让自己更加充实。想方设法让自己生活在快乐之中。总而言之,高龄老人是不愿说出自己的实际年龄的。所以,我们还是尽量不要提及他们忌讳的某个年龄数字。现在有一种叫做“玄学”的说法。你既不能说它是伪科学,但是也没有专家承认它是科学。但是它所表述的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其中很多内容是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的文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完整的民俗。<br>  聪明的中国人把辩证法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小心打碎了杯子或碗要说“岁岁平安”,自然巧妙地把谐音与书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是书画家们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画一只喜鹊落在梅花枝上,叫做“喜上眉梢”。画上几条鱼叫做“连年有余”。春节文化春联文化成为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仪式,书法家们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写在吉祥的红纸上。画家们则画出“牡丹”、“柿子”、“鸡”、“鱼”来表现富贵、吉祥、有余。中国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不利轻松的化为有利可以说是轻车熟路。让辩证法充分的运用到生活中已经成为民俗传承的内容。而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体现在中国书画的每一个细节,成了检验书画家们艺术创作的标准。西方强调“意念”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作为东方的中国人同样认为每个人每天都要想好事,都要高兴快乐。这样你才能开心。一旦幸福降临那就是“梦想成真”。如果总是说丧气的话,好运就会躲着你,一旦遇到倒霉的事,那就是“一语成谶”。<br>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们的知识面也在不断扩大、增多。因为年岁大,相应的经历也就越多,见识也越多。俗话说“见多识广”。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br><br><br> 2025年4月<br><br>*吴悦石,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艺术委员会主任<br><br><br><br><br>(本人拙见,如有谬误,欢迎指正)<br><br><br>  闫广才,字博华。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祖籍山东。现为北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北海市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北海市海城区书画艺术家协会理事,大连诗刊美术顾问。北海夕阳红书画联谊会创会会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