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松柏含翠,古槐凝思。时值清明,豫东平原麦苗青青,菜花金黄,河南省西华县奉母镇王氏祖茔地迎来了一场跨越六百余载的精神对话。4月4日上午,来自鹿邑、舞阳等地的王氏宗亲代表与本地族众共计一百余人,怀着崇敬之情齐聚祖茔广场,共同参与乙巳年清明祭祖大典,在慎终追远中赓续家族文脉。</b></p><p class="ql-block"><b> 上午十时,祭祖仪式在庄重的鼓乐声中拉开帷幕。宗亲们手持清香,缓步绕行祖茔,将寄托哀思的纸帛和鲜花敬奉于先祖碑前,并致三鞠躬礼。随着主持人一声“恭请先祖”,十二位宗亲抬起鎏金神龛,在众人的注目礼中缓缓行至祭台中央。神龛内供奉的王氏列祖列宗牌位,历经数次续谱修缮,如今在春日阳光下愈发显得庄重肃穆。</b></p><p class="ql-block"><b> 第十一次续谱总编王相周先生手捧祭文,神情肃穆地立于祭台前。“维公元二零二五年四月四日,岁在乙巳,节届清明......”他的诵读声如黄钟大吕,回荡在广场上空。祭文回溯洪武三年(1370年),一世祖王直公自山西洪洞迁居于此,垦荒拓土、耕读传家的创业历程;追述历代先祖秉持“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在这片沃土上培育出"父子双翰林,官员数百人"的科举佳话;谱写出“交枪夺母,争养娘亲”的孝道故事,更号召后世子孙以“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为己任,将耕读传家的传统、乐善好施的美德化作新时代的精神灯塔。当念及“先祖虽逝,德范长存”时,台下宗亲心潮澎湃,不少年轻人更是眼含热泪,深受触动。</b></p><p class="ql-block"><b> 祭文诵读完毕,全体宗亲行三跪九叩大礼。红地毯上,一百余人整齐划一的身影,如同一幅凝固的忠孝画卷。礼毕后,宗亲代表王富榜激动地表示:“缅怀先祖,传承美德,站在先祖灵前,我们仿佛能听到他们穿越时空的教诲,这种精神财富,比任何物质遗产都更加珍贵。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将这此美德传递给下一代,让家族的火种生生不息。愿先祖英灵庇佑家族枝繁叶茂,人材辈出,愿我辈族人同心同德,将家族的故事续写得更加精彩。”</b></p><p class="ql-block"><b> 应邀前来参加祭祖大典的西华县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保清在致辞中指出:“奉母王氏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缩影。从洪洞古槐到中原沃野,从耕读传家到多元发展,这个家族的变迁史,正是中华姓氏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他特别强调,我们伟大的祖先在千百年的历史中创造出了独特的文明和精神。如果没有我们的祖先,就不可能拥有今天的成就和经典。先祖们教育我们遵循传统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斯人已乘黄鹤去,辉煌前程待后人。奉母王氏宗亲要牢记祖先之道,勇于拓展祖先之路,加强先进文化的传承,带头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带头遵守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孝敬长辈,关爱青少年,团结乡邻,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不断推动祖国的进步和繁荣。</b></p><p class="ql-block"><b> 仪式结束后,宗亲们集体合影,留下永久的纪念。春日的阳光洒在祖茔前的广场上,与附近田中蓬勃生长的麦苗和金黄的油菜花交相辉映。这场跨越时空的祭祖大典,不仅是对先人的追思,更是对未来的郑重承诺——当慎终追远的传统遇见时代发展的浪潮,奉母王氏族人正以创新姿态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家族华章。</b></p> <p class="ql-block"><b> 作 者 简 介</b></p><p class="ql-block"> 肖海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学会会士,中国财政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周口市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周口市鸟类生态保护协会副主席,西华县摄影家协会、西华县艺术摄影学会、西华县文艺志愿者协会名誉主席,西华县老年书画摄影诗词研究会副会长。自2001年从事摄影业余创作活动以来,参加各级影赛影展,有千余幅作品获奖展出和发表。摄影作品分别在2005、2010、2017国际平遥摄影大展、2009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暨中国•丽水国际摄影艺术节、2016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暨中国第十六届国际艺术摄影展、2024第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上展出。2005年以来,先后荣获周口市摄影十杰、河南省HPA摄影十杰、河南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豫览影像十佳摄影师、周口市第五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欢迎转发、打赏,您的转发、打赏是对我创作的最大鼓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