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还想那样的生活

一味愚

<p class="ql-block">呢称:一味愚</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037791</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童年的颜色无疑是多彩的,尽管时空不尽相同,但大都被爱、快乐和好玩包裹着,即使偶有几声啼哭吶喊,那也是黎明前的黑暗,是破茧而出的成长,我深以为然。</p><p class="ql-block"> 那天清晨,像无数个清晨一样,推开窗,望着西四环中路上的车水马龙,不禁喟然慨叹"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虽说人生每个阶段都是那么美好,即使不幸,也都化为深沉的诗。但无忧无虑的童年、童真、童趣、童乐,单只想想,便会勾起无限回忆。</p><p class="ql-block"> 还是先说一个童年时光中那个有点坏坏的小故事吧,虽然自己那时并没有觉得,只是好玩而已。记得是夏天的某个中午,我和几个小伙伴,好像有无尽的精力,也不午休,准确地说压根就没有休息的概念,背着箩筐,带着小铲子,一起去村西头生产队的田地里割青草。当走到一处大人干活必经之路的斜下坡的地方,不知谁提议,咱在斜坡路上挖个小陷阱吧。大家心领神会,箩筐往旁边地上一扔,迅速分工行动起来,先一天晚上村里放映的电影《地雷战》里埋地雷炸日本鬼子那一幕便浮现眼前。有人站着"放哨",有人挖坑,有人去找小树枝树叶,准备搭在坑沿上。不大一会儿,斜坡路上一个上面还盖有鞋印的小陷阱已挖好。于是我们便分头躲在路两旁不远的杂树丛中,埋伏起来,静等好戏上演。说来也巧,不大功夫,一个我们平时称呼二大爷的,便㨪悠悠地从村里向这个地方走来。几双眼睛一对视,脸上露出了狡黠的微笑。不知谁说了一句,憋着,别笑,大家便默不作声了。好戏如期而至,当二大爷走到陷井附近,在犹豫了一下之后,还是一只脚踩空,掉进了陷阱里,被绊倒在斜坡路上。看到二大爷那个窘况,小伙伴们哈哈大笑,拎着箩筐作鸟兽散,分别快速向远处跑去。也不知是心虚胆怯,还是腿脚没那么利索,我在慌忙逃窜时,竞被杂草丛绊着,身体一歪,铲子也从箩筐中掉出来,狼狈不堪,身后传来了二大爷不喋的叫骂声。这事要搁现在,估计没人敢干,被说成缺德算是幸运,保不齐要负法律责任,监护人还得陪偿损失。</p> <p class="ql-block">  我的童年生活算是两栖吧,有时是住在县城里自己家,有时是住在乡下的姥姥家,所以当年城里的和乡下小孩的童年生活我都体验过。什么推铁环、摔面包、老鹰抓小鸡、斗拐、跳闸和大炮与洋鬼等游戏都会玩,甚至还自己动手,用铁丝和自行车链扣制做能打石花发出声音的手枪玩。我原本是个小男孩,竞然连小姑娘常爱玩的游戏我也大都热衷。像踢键子、跳房子、掷沙包或单腿着地踢沙包、拿子(小石块或杏核)以及花式跳绳等都积极参与,乐此不疲,还常常玩得废寝忘食,即使家长催吃饭,也舍不得停下来。临走时还对小伙伴们说,等等我呀,马上就回来了哈。那时贪玩到何种程度可想而知。所以,看到现在自家的小朋友痴迷自己喜爱的游戏,有时真不忍心因唤他们吃饭,而打扰他们玩的兴致。爱玩,乃儿童的天性使然,恐怕也是培养专注度的一种方式吧,我想。</p><p class="ql-block"> 其实,若论喜欢有趣,个人感觉还有两件童年生活轶事,印象特别深刻。</p><p class="ql-block"> 一件是"焖红薯"(或玉米、茅豆)。记得那是发生在姥姥家居住时期的事,几个结伴割草玩耍的小朋友,有时会在外出割草返回家的路上,悄悄从生产队种的红薯地里,挖几块生红薯(有时是掰几穗玉米),然后找一个土质相对松散的地方,挖一小圆坑,坑的大小一般要根据红薯或玉米的多少来定。再用大小不等的小干土坷垃,沿着挖好的圆坑边,搭建一个底大顶小,渐次收缩的小坷垃塔。这个小工程,其实应该也是蛮有挑战性的。首先要预估小土坷垃塔的大小容积多大合适;其次,小土坷垃的大小干湿选择也讲究,太大太小太湿,都不成。有时搭到眼看着就搭好,一不留神,就半途而废了,哪怕就剩最后封顶的一个小土坷垃,若放的不当,也可能前功尽弃。的确是颇考量脑子耐心巧劲力道的,对那时的我们来说,搭建好合适的小土坷垃塔窑,不亚于能工巧匠在建设一座真房子。之后还得在到处是鲜活的绿植树木青草的季节,想法寻找捡拾干枯的落叶树枝杂草,在搭好的土坷垃塔下方,将土坷垃塔烧之合适的热度。最后再把红薯(或带点薄皮的整穗玉米)放到余烬之中,并迅雷不及掩耳,将自己亲手搭建的小土坷垃塔捣毁,将红薯(或玉米)埋好。大约一个小时左右吧,几个小伙伴便兴致勃勃,满怀期待地开挖品偿自己的劳动成果。用那样的方式焖的红薯的甜香,和着烤泥土的特有味道,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甭提有多好吃了。至今想起来,还禁不住垂涎欲滴。即使挖的过程中烫着了不干净的小手,或迫不及待猴急似的去啃吃烤熟的红薯被烫着舌头,也仅是小手一哆嗦,或嘴巴发出一嘘一嘘的声音,仍不顾一切地继续抢着吃。当小伙伴们望着劳动成果霎那间被蚕食完的小土坑和四处散落的小"土坷垃"(方言小土块的意思),以及弥漫着灰烬的土地,还有一张一张粘有枯叶黑灰的嘴脸,不禁忍俊不禁,为之踌躇,为之骄傲。有时也有小伙伴,还把刚才剥掉扔下的红薯皮再从地上捡起来,吹一下泥土,再贪恋地用牙啃一遍,尽可能把烧焦的红薯皮上残存的尚能吃的部分,片甲不留,还自嘲地说,珍惜粮食,颗粒归仓是也。</p> <p class="ql-block">  说到另一件有趣的事,应该算是小伙伴常在晚上聚在一起,分享交流听说学民间童谣,展示谁知道的童谣多那件吧。记得那时在逢年过节走亲戚时,还想法搜集背诵童谣,以便能成为知道最多的或说的最溜的。像什么"小白妮,爱吃桃,桃有毛,爱吃杏,杏又酸,吃个沙果面丹丹。""红格挡,水里漂,俺和姐姐一般高,姐姐骑那高头马,俺就骑个树开叉,姐姐枕那花枕头,俺就枕个小母狗,翻个身咬一口,咬住手还好点,咬着屁股不能扭。""小板凳,三条腿,咯噔咯噔去买粉,买来粉,他不揸,咯噔咯噔去买麻,买来麻,他不搓,咯噔咯噔去买锅,买来锅,他不烧,咯噔咯噔去买刀,买来刀,他不切,咯噔咯噔去买爹,买来爹,他不叫,咯噔咯噔去买轿,买来轿,他不坐,咯噔咯噔去买磨,买来磨,他不推,咯噔咯噔去买笔,买来笔,他不写,画个花花老灶爷。"等或知识性或趣味性或绕口令式等长短韵仄不同的童谣,至今还能张口就来。要说学那有啥用,也说不上,但在那个没有手机网络,缺少也买不起更多儿童书籍的年代,也算是文化学习与传承,是满足知识饥渴的自我调节吧。虽然形式内容简单单一,但有趣并快乐着。</p> <p class="ql-block">  虽然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每个时代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美好嘉年华,都有与众不同的记忆和一串串粉红的回忆。之所以现在还想那样的生活,不是说要再回到儿时,而是在怀念过去的松弛感和由衷的幸福感,是那种对未来充满期待,也相信未来可期的踏实和不可确定的确定感。</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忆起并写下来的童年生活,他人是否觉得好玩有趣,但我记忆中的童年时光,确实是那个味。谨以拙文以记之,并祝福诸君,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