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山真如禅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的云居山西南部,105、316国道傍山而过,面积216平方公里,山体主峰海拔969.4米,15公里柏油路通达山顶。1997年1月,云居山获批江西省自然保护区。 真如寺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初年,被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誉为全国三大样板寺庙之一(江西真如寺、福建涌泉寺、四川广华寺)。自唐至今历代僧塔近百座,广泛散布于山上山下,在江西乃至整个江南地区都属罕见,是云居山作为佛教名山最具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存。1957年,真如寺及历代僧塔被列入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真如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6年,云居山真如寺塔林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居山真如寺鸟瞰图。由远往近依次是赵州关、明月湖,山门前是放生池。 唐宪宗元和初年(806),高僧道容禅师与司马头陀同游云居山,登上山顶时,见这里地平如掌,湖澄如境,四周龙珠峰、袈裟峰、钵盂峰、象王峰环列如屏障,就在这里开基建寺创建“云居禅院”,此即真如寺前身。道容禅师建寺后,与弟子全庆、全诲等相继居住约七十年之久。道容禅师是真如寺的开山鼻祖。 ▲云居山真如寺鸟瞰图。由近往远依次是放生池、山门广场、山门。 唐禧宗中和三年(883),高僧道膺禅师应豫章南平钟王邀请,由庐陵转锡云居,此寺逐渐闻名天下。僖宗赐寺名为“龙昌禅院”,提倡曹洞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敕改名为“真如禅寺”,一直沿习至今。道膺,俗姓王,蓟门玉田(河北省玉田县)人,生具异秉,领悟能力过人,气韵清朗,神采风度俊逸,自幼立下普济众生的宏志大愿,振锡远游,广参明师,后树为曹洞宗禅学大师良价弟子的领袖。谥“弘觉大师”,塔号圆寂。 元明时期,真如寺迭兴迭废。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北京万佛堂住持洪断和尚到云居山重建真如寺。明末遭兵燹。清代又行重修。清末民初,社会动荡,真如寺又趋衰败。抗战时,寺遭日本侵略军焚劫,殿宇坍塌,片瓦不存。 云居山历经沧桑,1953年迎来了近代宗门泰斗虚云老和尚驻锡云居山。虚云长老以百岁高龄率僧众开荒垦地,躬耕陇亩,打地抛砖,重建寺庙,再塑佛像。至1959年,殿堂僧舍相继落成,建筑面积约662l平方米,新塑寺内佛像50余尊。寺宇规划悉仿当年南华寺格局,前有重建的赵州关,而后山门、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等一字直排,左右两侧相对而建的虚怀楼、云海楼、客堂、功德堂、祖师殿、伽蓝殿等。东、西禅堂、斋堂、方丈室、库房等也一应俱全。各殿堂佛像塑建如法循制,尊尊装金饰彩,端庄严肃。 真如寺坚持"农禅并重",重禅修,亦重农事。自道膺主持,实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农禅家风。凡历50余代主持,个个身体力行,严守这一清规,"在动中做功夫"(虚云语),全寺僧众生活清苦,却总是那么法喜充满,安详自在。 ▲农禅并重。云居山真如寺1955年老照片(图片来自网络) 虚云(1840年-1959年),名古岩,又名演彻,法号德清,50岁后自号虚云,改字幻游,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驻锡云山6年,结蓬而居,于1959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在云居茅蓬内圆寂,世寿一百二十岁,僧腊一百零一年。荼毗之后,得五色舍利子数百粒。 "文革"期间,真如寺遭受严重破环。1982年起,逐渐修复,同时恢复了“农禅并重 冬参夏学”的传统,保持真如禅寺淳朴纯正的道风。全寺200余名僧人继承“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打座参禅,躬耕田亩,“以庙养庙”,禅风淳然。<br> 真如寺千百年来,香火鼎盛,高僧辈出,禅风浩然。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虚云和尚、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长性福大和尚和全国政协委员海灯法师相继担任过该寺主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曾执掌法席20年。真如寺历代主持均认真奉行"农禅并重"之祖训,致使该寺禅风鼎盛。 云居山气势雄伟,林壑清幽。我最早来云居山是上世纪90年代末。从山下开车上来,山路不宽,那时还是砂石路,弯道多,陡坡多,车技不好很难开上山,晕车的人走这样的山路是一种煎熬。虽然标示15公里,但要耗时近一小时。 ▲路上风景,拍摄于2015年。 ▲位于云居山半山的圆通寺,自上而下拍摄于2005年、2018年。 <p class="ql-block">▲位于云居山半山腰的古观音寺牌楼,拍摄于2007年。</p> ▲山路上的石刻,拍摄于2018年。 2018年3月,年轻人带着我从云山脚下徒步走进真如寺,近20里的山路,相对拔高630米,与活力满满的年轻人为伴,又有空气清新风景宜人加持,不知不觉就到目的地了,感觉真的很好啊!放几张那次春游图片,记下老人家完成的爬山壮举,哈哈。 ▲山里有个静谧的湖 ▲就在这样的山路上走啊走。 ▲途中遇见上方庵 ▲还有瀑布 五龙潭 ▲溪中的石刻 ▲山谷幽兰 蚕豆花 ▲云居山真如禅寺山门前合影留念。 云居山顶隘口有赵州关,真如寺由此关进入。据说唐代赵州(今河北)从谂禅师上山访问道膺法师,道膺送他下山,在隘口依依惜别,因此把它叫做“赵州关”。至今丛藓石壁上赵州关三大字尚存。“赵州关”门额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手书,用大理石刻金饰于关楼之上。寺院常住慈悲,为接引大众,将虚云老和尚一首著名偈句为“赵州关”门上楹联,“到这里不许你七颠八倒,过此门莫管它五眼六通”。 ▲赵州关,拍摄于2014年。 ▲至今丛藓石壁上“赵州关”三大字尚存。拍摄于2017年。 ▲云居山真如寺塔林是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拍摄于2017年。 佛印了元禅师于宋元丰初(1079)担任云居山真如禅寺住持,此时的真如禅寺名震天下,成为众望所归的盛大道场。佛印了元禅师性格豁达开朗,潇洒倜傥,喜诗善文,故交许多缙绅贤者成为契友。白居易、苏轼、黄庭坚、秦观、晏殊、朱熹等名人墨客均曾来此吟诗题词。公元1084年苏东坡举家乘舟下长江,来到筠州府(今高安)与任监酒的老弟苏辙相聚,其后陆路向南至九江,一路游览中巧遇黄庭坚,两人便结伴而行,来到云居山拜访佛印了元禅师,并相约赋诗“赵州关”。 ▲赵州关,自上而下拍摄于2007年、2018年、2021年。 黄庭坚(黄山谷)《登云居作》:“四时美景观难尽,半点红尘到不能;白发庞眉老尊宿,祖堂秋鉴耀真灯。”苏东坡《和黄山谷(黄庭坚)游云居》:“一行行到赵州关,怪底山头更有山。一片楼台耸天地,数声钟鼓落人间。瀑花飞雪侵僧眼,岩穴流光映佛颜。欲与白云论心事,碧溪桥下水潺潺。”苏轼这首诗通过对云居山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佛门圣地的向往以及对仕途坎坷、繁杂世俗的厌倦。 ▲2021年站在明月湖,眺望真如寺,画面右侧是佛印桥。 ▲2007年站在明月湖,眺望真如寺,那时的山门是一门,墙上有“天上云居”字样。 进入赵州关,眼前豁然开朗。第一次踏入赵州关,真的被这片山顶平地迷到了!站在这里,你不会感觉置身于海拔800米的山顶之上。这里四周群山拥翠,中间一片平地,遍布山林湖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果然是"云岭甲江右,名高四百州"!真如寺,就座落在这天上云居,冠世绝境之中。 <p class="ql-block">赵州关进来就是明月湖,明月湖俗称放生湖(我们在此放生过几次鲤鱼),是云居山上最大的一个天然湖,总面积有10余亩,因其似倒挂中天的一轮明月而得名。最喜欢站在湖边看远处的真如寺,红墙铁瓦(现在是青墙铁瓦了),殿堂楼阁,清晰可见。湖侧有桥,位于碧溪上,是宋代佛印了元禅师所建,名为“碧溪桥”,又名“佛印桥”。"欲与白云论心事,碧溪桥下水潺潺"。</p> ▲远眺山门,自上而下拍摄于2009年、2010年、2014年。 ▲远眺山门,湖中的小生灵更让这片天地有了生气,有了灵气。自上而下拍摄于2015年、2017年、2018年。 从赵州关进来,左右两条路均可到达寺院山门。下图可见赵州关 明月湖 佛印桥。 ▲赵州关 佛印桥。自上而下拍摄于2009年、2010年。 沿着石板铺就的路向真如寺山门行进,山坡上松柏、翠竹、灌木成林,稻田里鹅、牛随性而行,一片田园牧歌。 ▲寺院前的稻田。自上而下拍摄于2009年、2015年。 ▲寺院前的稻田。拍摄于2009年。 ▲田野里的生灵。拍摄于2007年、2013年。 ▲明月湖里放生的鱼和龟,龟在画面左下角。拍摄于2021年。 一条溪流畔有巨石,莹洁平整,石下流水淙淙,石旁古树浓阴,相传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曾谈经论法于此,故名“谈心石”。 ▲谈心石上镌刻有苏东坡《和黄庭坚游云居山之作》石碑(图左下);谈心石上苏轼手书的“石床”(图右下) 山边有处山泉,立有“智泉”牌子,舀上一勺,水是清澈有些甘甜。一头水牛也在喝着“智泉”的水(中间图的画面左侧有个略大的池,那是牛喝水的地方),人畜共饮。 ▲拍景 喝智泉水 看牛喝水。自上而下拍摄于2012年、2013年。 ▲桥。自上而下拍摄于2009年、2015年。 ▲桥。自上而下拍摄于2015年、2017年。 ▲僧人与桥。在真如寺经常可以见到劳作的僧人。自上而下拍摄于2010年、2018年。 ▲僧人与桥。忘了那位站在桥上的僧人在做什么。拍摄于2021年。 ▲真如寺明月湖畔。拍摄于2007年。 ▲山溪旁把车刷一刷。拍摄于2013年。 沿途可见山林之中多处高僧墓塔。云居山真如寺周围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历代高僧墓塔91座,是全国佛教名山中保存名僧塔数量较多的一处。僧塔的时代从唐代延续到现代,历经千余年,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保存下来较有名的僧塔主要是:唐道容禅师塔、唐道膺禅师塔、北宋罗汉塔、宋心印禅师塔、明颛愚和尚全身法塔、清德胤禅师塔、清元宗禅师塔、清雄庆禅师塔、清古镇禅师塔、清戒显和尚全身塔、虚云和尚舍利塔和海会塔等。 ▲高僧墓塔。 拍摄于2009年。 ▲高僧墓塔。自上而下拍摄于2012年、2014年。 开山鼻祖道容禅师塔坐落在真如寺东北侧的袈裟峰下,坐西朝东,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身正面嵌有青石碑。此墓塔虽历经修缮,但基址和部分构建仍保留唐代风格,被认为是塔林中现存最古老的墓塔。<br> ▲唐.道容禅师塔 (图片来自网络) 唐.道膺禅师塔,由顶、身、基三部分组成,此墓塔虽为宋代重建,但历史地位显著,是曹洞宗的重要纪念遗存。 ▲唐.道膺禅师塔(图片来自网络) ▲明.颛愚和尚全身法塔。 宋.心印禅师塔。心印禅师约宋大观末年主持真如禅寺,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圆寂。心印禅师塔坐落于真如禅寺常住东北侧青龙山山坳上。塔身正面青石碑上镌刻楷体“宋心印禅师塔”,塔外门柱为宋代留存。上左侧镌楷书“宋心印禅师塔宗政和二年”,右侧为“壬辰岁九月三十日示寂”。塔亭顶部一横梁系宋时原物,镌“巨宋大观庚寅七月至冬十有一月毕谨题”。亭内中央青石碑上,镌竖列三行楷体,正中为“宋建心印禅师之塔亭”,右侧为“宋心印禅师 宗政和二年壬辰岁九月三十日示寂 巨宋大观庚寅七月至冬十有一月毕谨题”,左侧为“佛历三千零十三年 公元一九八六年住持一诚都监达定暨大众施主重修” ▲宋.心印禅师塔。(图片来自网络) ▲上图是海灯法师塔,海灯法师1956年任真如寺主持。<br>下图是一诚老和尚舍利塔。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曾在真如寺执掌法席20年。(图片来自网络) 虚公塔院位于赵州关外,内建虚云老和尚舍利塔。塔为全花岗岩石体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为虚云舍利安放处,下层密室则为安放佛教界高僧骨灰的海会塔。<br> ▲虚云禅师塔院。(图片来自网络) ▲虚云大和尚塔。拍摄于2018年 僧塔建筑取自于山体岩石,建筑形式大多由塔坪、塔院、墓塔构成,附设有供台,不少墓仍保留石碑。广泛散布于山上山下自唐至今的历代僧塔群,在江西乃至整个江南地区都属罕见,是云居山作为佛教名山最具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存。 真如寺的建筑布局是以山门为中轴线,依次排列有哼哈殿、天王殿/韦陀殿、大雄宝殿、法堂等建筑。 ▲云居山真如禅寺建筑布局图。拍摄于2017年。 真如寺山门前有一放生池(应该是2007年后修建的),山门前广场石板铺地,被僧人打扫的一尘不染。 ▲山门前的放生池。自上而下拍摄于2010年、2015年。 ▲一位年轻僧人在扫地。拍摄于2015年。 真如禅寺以其独特的铁瓦覆顶建筑而闻名,尤其是山门、哼哈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要殿堂均采用生铁铸瓦的工艺。真如禅寺作为禅宗祖庭之一,历史上因地处云居山高处,气候多雨潮湿,为增强屋顶抗风雨能力,部分重要殿堂采用了铁瓦覆顶(生铁铸造,厚重耐久)。这一工艺在明代已见记载,现存铁瓦多为清代重修时铸造。<br> 山门是寺院中轴线上第一座建筑,清楚可见山门台阶因屋顶铁瓦锈水而染色。山门上悬挂“真如寺”的匾额,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山门正面廊柱楹联是:“云出岫本无心 居此土以存真”。山门背面廊柱楹联是:“不去不来真面目 长清长净见心源”。<br> ▲山门。自上而下拍摄于2009年、2012年、2014年。从照片中可以看见寺院的微微变化。 ▲山门。拍摄于2015年。门楣上“真如禅寺”,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写。 ▲山门。自上而下拍摄于2017年、2018年、2021年。 2007年之前,是老山门,现在的山门是2008年以后建的。2005年的录像显示,那时山门是一门,门楣上有“天上云居”四个大字,进山门过罗汉桥到哼哈殿。现在山门里的两棵古银杏树那时在山门外。 ▲2007年山门上的字和罗汉桥 ▲寂静的山门背面。自上而下拍摄于2010年、2011年。 ▲山门里登记检测。拍摄于2021年。 进山门,是一进院落,很空旷的场地,有几株古树。<br> ▲拍摄于2009年。 ▲一进院。自上而下拍摄于2010年、2015年。 ▲建设中的一进院。拍摄于2012年。 ▲一进院的古树。拍摄于2021年。 ▲站在一进院子里往东看,墙外是道容禅师塔,拍摄于2009年。 ▲2013初春在院子里看见一条小狗狗。 山门正对着的是中轴线上第二座建筑哼哈殿,殿外廊柱楹联写着:法雨来青岳 宗风启洞山。上台阶,两侧分别是哼哈二将的塑像。 ▲哼哈殿,自上而下拍摄于2010年、2011年、2012年。 2012年哼哈殿修建为重檐屋顶。 ▲哼哈殿。2013年开始,哼哈殿墙面已是青砖了。自上而下拍摄于2013年、2015年、2017年. ▲法雨来青岳 宗风启洞山。拍摄于2018年。 过哼哈殿,进入二进院落,上台阶到了天王殿。天王殿是中轴线上第三座建筑,门外廊柱楹联分别是:“未跨门栏谩言休去歇去 已到宝所哪管船来陆来”,“胸中无所得满湖明月满云山 尘外不相关几阅桑田几沧海”。殿门口一对联是:“云拥周沙界 居水月道场” ,字头取“云居”两字。门楣上是“天王宝殿”。<br> ▲天王殿。自上而下拍摄于2009年、2011年、2013年。 <p class="ql-block">▲天王殿。自上而下拍摄于2015年、2017年、2021年。由照片可见,天王殿基本没有变化。</p> ▲殿内大肚弥勒像两边的楹联。拍摄于2017年。 天王殿后面是中轴线上第四座建筑大雄宝殿。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是一天井,从天王殿经廊道到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正对着韦陀殿,韦陀菩萨站立在大肚弥勒背后。 ▲上图为钟楼,钟楼一层是客堂;下图是鼓楼。拍摄于2009年。 大雄宝殿为元代建筑,长、宽各20米。江南地区现存的元代建筑物极少,除真如寺外,仅有苏州三清殿,吴县轩辕宫和金华天宁寺3处。大殿共有木柱16根,每根木柱的地基,用黄土和铁渣分层夯筑而成,阔1.8米,长3米,深1.8~2米;各柱地基,以木相连,为古建筑所罕见,是宋元建筑的重要特征。在历次重修时,还发现柱子、梁枋、斗拱等各项构件的背面及接榫处,留有当时工匠用毛笔墨书的名称,多为江南工匠的习用俗语,有研究价值。为此,有关部门拟辟为古建筑展览馆,长期不作宗教场所开放。大殿内最珍贵的是卢舍那佛铜像,高达丈余。为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北京万佛堂住持洪断和尚到云居山重建真如寺时神宗母亲“慈圣皇太后”所赐。抗日战争期间,真如寺毁于日军的炮火,只有卢舍那佛铜像独存。清光绪二十年(1894)由真如镇米商杨氏发起,同上海寿圣庵僧念岸、念伦募钱1.5万缗(千文),将单檐3间改成双檐5间,原梁架等主体结构仍保留元代款式,两侧楹联:“佛日光辉崇盛世群生咸悟真如 皇凤祥辑衍遐龄万姓同跻仁寿”。 ▲大雄宝殿。自上而下拍摄于2014年、2017年、2018年。 1955年虚云老和尚重修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两边分立十八罗汉。大雄宝殿的后面有三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 ▲大雄宝殿后殿是慈航普渡。拍摄于2012年。 ▲建筑多为砖木结构,上盖生铁铸瓦。拍摄于2012年。 中轴线上第五座建筑是真如寺的法堂和藏经楼(楼下是法堂 楼上是藏经楼),法堂是寺庙讲法和受戒的地方。<br> ▲法堂。拍摄于2018年。 ▲第四进院落。拍摄于2011年。 法堂前有两株红梅开的格外好看,过两年再来时,右边那株换上新的了。自上而下依次拍摄于2007年、2015年、2017年。2007年法堂右侧是老红梅,2015年再来时已是小红梅了。 ▲法堂红梅。 ▲禅堂。自上而下依次拍摄于2007年、2017年。十年间禅堂前的红梅树不一样了。 ▲库房。自上而下依次拍摄于2007年、2011年。 ▲法堂院落。自上而下依次拍摄于2015年、2018年、2017年。 ▲各殿堂景色。上图拍摄于2007年。下图拍摄于2013年。 ▲法堂院子里的梅花。2018春拍摄。 法堂两侧是西园和东园,东园的东边是祖堂,西园的西边是丈室。 <p class="ql-block">2005年正月很冷,云居山上冰雪覆盖,冰挂晶莹剔透。</p> ▲后园景色。拍摄于2014年 ▲后园景色。拍摄于2017年。 ▲后园景色。上图拍摄于2010年,下图拍摄于2018年。 寺庙里的祖师堂、方丈室、禅堂、客堂、斋堂等是清代建筑,多为砖木结构,上盖生铁铸瓦。 ▲念佛是谁。上图拍摄于2007年,下图拍摄于2009年。 ▲念佛是谁。拍摄于2012年。 ▲丈室。自上而下依次拍摄于2009年、2017年。 ▲祖堂。自上而下依次拍摄于2009年、2017年。 寺院有东、西禅堂。大雄宝殿的西侧是西禅堂,禅堂外是一片平地,门前有一棵千年银杏树,树高36米,径围9.1米,相传为唐道膺禅师手植,树龄已逾千年。树前有碑刻,谓此唐代白果树,拔地参天,为一山之雄伟,其果实分有心无心两种,皆滋补佳品。明代有诗赞曰:“有实无心事最真,难将此语对旁人。只须自己亲尝嚼,始信欧峰别样春”。注:云居山原名欧山。 ▲禅堂。自上而下依次拍摄于2011年、2013年。 ▲禅堂前院子里的千年白果树,自上至下拍摄于2005年、2011年、2012年。 ▲禅堂前院子里的千年白果树,自上至下拍摄于2010年、2015年、2018年。 ▲白果树,拍摄于2012年 ▲寺院后面是菜园,自上至下拍摄于2011年、2012年、2013年。 从西禅堂出去,有简朴的指路牌,沿石板路不远处是虚云老和尚纪念堂。纪念堂坐落于真如寺后面西北处,这里是虚云老和尚生前所住茅棚旧址。<br> ▲上图纪念堂指路牌,真的很简朴!拍摄于2018年;下图通往纪念堂的小路。拍摄于2017年。 ▲虚云纪念堂。拍摄于2013年。 1989年农历9月13日,虚云老和尚圆寂三十周年纪念日奠基动工,于1990年6月建成完工。外墙全用花岗石砌成,堂高12米,宽19.5米,深11米,为木石结构仿宋宫殿式建筑,铁瓦覆顶,古朴庄重。纪念堂中安放着高1米、重500公斤的虚云老和尚铜坐像。赵朴初先生题写了“虚云纪念堂”五字匠额。纪念堂内有虚云老和尚生前各个时期的照片、生平事迹简介、著作和部分遗物。 ▲图片来自网络 虚云老和尚曾自作挽联“坐阅三朝五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总结自己传奇的一生,古今难求间,也是老和尚一肩承禅宗五脉,门下高僧云集,培养了一代华人佛教领袖的见证。 ▲收藏的虚云老和尚像 古树下,老僧躬身耕种;柴房里,僧众各自忙碌;山门前,扫地僧悠然挥帚;石径上,僧侣衣袂飘飘。修行在这里,禅意在其中。 ▲照片自上至下拍摄于2010年、2010年、2013年。 ▲照片自上至下拍摄于2007年、2017年、2019年。 历经沧桑的僧塔保存完好,古朴典雅的寺院修葺如初。云居山真如寺,依然如我初见时的模样—庄严、古朴、静谧,时光在这里仿佛停驻。斗转星移间,千年佛教古刹见证着接法嗣衣钵者及僧众的世代相传。 <b>白云深处,是云居,云居之处,有真如,真如无我,无我一切皆真如。</b>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