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眼前的寺庙古朴而沉静,不似奉国寺和独乐寺一样喧哗,它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静静伫立在时光之中,紧闭的大门似乎在诉说着过去那段因灾沉寂的岁月。</p><p class="ql-block">开善寺没有像著名的寺庙一样有辉煌雕塑或精致时刻,它没有鎏金观音、没有怒目金刚、也没有威武罗汉,连莲花座里的经卷也成了传说,唯有灵动的斗拱如未载入典籍的飞龙,驮着整个辽代的建筑密码在屋檐间游走,而木构漏下的光斑,如同那鎏金碎片,那个没有被立起的千手观音与终成消饵的威武罗汉,或许是用自己的粉身碎骨,换取了木构在尘世里驻守十个世纪。</p><p class="ql-block">开善寺地基比旁边的房屋更为低洼,因为洪流涌动,水灾频发,这里的建筑被洪水浸泡,每一个朝代都重修,使他历经千年的烽火狼烟。这战火袭扰过的木建筑,最终长出比檀木更柔韧的骨骼,那些由于洪水涌动木头上裂开的缝隙,不过是佛陀掌纹里一道正在愈合的伤口。</p><p class="ql-block">大殿外的斗拱四面共有三十一个,明间上有几个散斗支撑,斗拱下还有蜀柱做支撑。蜀柱之所以被称作蜀柱,是因为柱子起到连接和支撑部件的作用,本身很小,而古代的蜀人很矮,中原人便称柱子为蜀柱。</p><p class="ql-block">进入大殿,整体是开阔的,因为殿内金柱只有四根,这种建筑方法是“减柱造”,按照传统建筑的固定形制,殿内金柱应是对称整齐排列的,更有利于建筑的稳定性。但是为了扩大礼佛的空间,于是减去了两根柱子,把与其平行的两根柱子移到梁的中间,起到两个柱子的支撑作用,这种建筑方法是“移柱法”。大殿中的驼峰各式各样,有云纹卷翘,有倒三角型的,他们合而不同,虽然都是驼峰,但是他们以不同的形式支撑大殿,既美观又起到了支撑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最让我难忘的还有那片无序的柱杵,柱杵如时光的收藏盒,将被拆解的法相在日光下显灵。用石狮子的眼睛放映晚唐的霓裳羽衣,借胡人的臂弯托举辽代的佛法庄严,当文明的拼图被一一捡拾时,每一块都是历史批注。如果这些雕花舞动的窗棂,小巧精湛的斗拱,庄严矗立的木柱已经不在,那该拿什么填增历史的注脚,用什么印证历史书上的风雨大辽。</p><p class="ql-block">阁院寺文殊殿是辽代最后发现的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三开间建筑。唯一一座保存完好辽代建筑上有彩画。外面房梁压的很低,进入大门内,空间被瞬间拔高。这是融进我们血脉当中的审美观,含蓄内敛,在外面看,看不出来有多高,甚至很宽阔,但是进入门内,却是高楼平地起。仰望房顶,各种样式的彩画在房梁上,经过精密的推演能算出每一个微小部位彩画的时间。柱子矗立在殿内,支撑着房梁。</p><p class="ql-block">木头只有变成建筑材料才可以遗留千年,人判断树木的年岁是根据年轮,一百年,两百年…这可以算得上是古树了,但是经过地域之间植物的斗争,些许树木无法存活,他们被一些盘根错节的藤蔓依附,被别的树木“绞杀”,或在狂风暴雨中大厦将倾……但他们被砍下来做成建筑,制成斗拱、柱子、椽子……一百年,一千年,也算不上什么很久。他们在风雨中飘摇,见证王朝更迭,世事兴替。只有做成有作用的建筑材料,才可以久留人间。人也是如此,只有做有意义的事情,做有作用的人,才可以久留人间。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代表着“慈悲智慧,大行大愿”,观世音菩萨是最能代表慈悲的象征,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p><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为人谋生计,就是我们所说的为社会做贡献,文殊菩萨又讲智慧,在为人做事的时候要思考。把这两者结合,我想到了苏轼。“轼”就是车厢前部用作扶手的横木,也是木头,他真的如同木头一样,随着时代的更迭,他的精神长盛不衰。即使像木头一样在狂风暴雨中飘摇过“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但是他生前把自己变成了国家大厦将倾时的柱子,死后把自己铸成了民族文坛上的柱子。他仁政爱民,也风流倜傥,无数今天的人因为他的诗词找到自己的方向。这棵柱子,不仅支撑的是国家和文坛,还支撑着我们的民族脊梁,是暴风雨中的油纸伞,盛夏里的凉亭,凛冽寒风中烧炭的炉子,酩酊大醉时的解酒药。他已一己之力,影响了后来的木材。之于木头,无非是被人栽种,然后枯萎,死亡。如果成为木材,却可以遗世千年,于建筑,是成为加工中的材料。与民族,则是将精神融入血脉,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山西,山西的应县木塔历经约千年风雨,被乡绅重建,历经无数次地震,现在已经风雨飘摇,或许再过几年就会倒塌。</p><p class="ql-block">进入应县木塔公园,从百米望去,塔显得非常高大但没有压迫感,稳重端庄似乎有有一股韵味,所有感情都为之包围,就因为它本身赋予了太多的精华、故事和寓意。</p><p class="ql-block">古塔由三部分组成:地基、塔身、塔刹。塔基被围墙遮挡无法看见,塔身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也是建成八角形,有两层夯土,拢共五层。</p><p class="ql-block">站在塔下,看飞鸟绕塔飞舞,它以塔为家,一代代繁衍着,和木塔一起见证着岁月流逝,一个个王朝崛起又衰落。这应县木塔仿佛连接天地的石柱,头顶青天,脚踩大地。大厦将倾,二层塌陷,人们总想修复它。有人想用铁柱把它撑住,有人想在塔身内部进行加固,还有人想把上面五层吊起来,只修复第二层。但是这些都有太多不可能性。于是只好作罢,任他在这里风吹雨打。</p><p class="ql-block">不是所有建筑都可以一直坚固,所谓的柱石也一定会有消亡的一天,但是即使它倒塌了,我们也会一直告诉后代,这里有一个应县木塔,直到这个讯号消磨在历史的狼烟里。但是这些木材和柱石已经融入到了泥土中,史书中也会记载它的存在,在浩渺如烟的辽国历史中,在梁思成的手记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