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缙在《春雨杂述·评书》中提出“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一语道破书法学习的关键——在书法传承中,口传心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者抵达书法艺术精妙之境的重要途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直观示范,把握笔法精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书法艺术中,笔法是核心要素。所谓“笔法千古不易”,可见其重要性。以“永字八法”为例,一个“永”字涵盖了点、横、竖、钩、挑、长撇、短撇、捺八种基本笔画,每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都有严格要求。这些细微的笔法变化,单靠文字描述,学习者往往难以领会。这时,老师的口传心授就至关重要。老师能够现场示范,通过手腕的提按、轻重、缓急,将笔锋的运转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老师的亲身示范与悉心讲解下,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笔法,避免在黑暗中独自摸索,少走弯路。二、情境熏陶,体悟作品神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书法作品不仅是笔墨的呈现,更是创作者情感、气质和时代精神的反映。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满纸涂改,看似凌乱,实则蕴含着他对侄子深切的悲痛与缅怀之情。老师在讲解这幅作品时,会将创作的时代背景、颜真卿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颜真卿在书写时的心境。这种口传心授营造的情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神韵,领悟书法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赋予作品独特的灵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因材施教,激发创作潜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审美和天赋,在书法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老师通过口传心授,与学生密切交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对于擅长楷书的学生,老师可能会建议其学习赵孟頫的书法,进一步提升严谨规范的书写能力;而对于富有创造力的学生,老师或许会引导其探索草书,释放个性与激情。这种针对性的指导,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让学生在书法之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渠道获取书法学习资源,但这些都无法替代口传心授的独特价值。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是书法艺术传承的温度所在。解缙的这句名言,为我们指明了书法学习的方向,让我们在口传心授中,领略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将这一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马建兴撰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