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 心清孝明

吕燕琴

<p class="ql-block">“清明”两个字也是警策我们后人,做人要有正思维,不能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放逸、迷失了本性,要时时保持清醒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普慈大师生于公元920年的庆州古城(距今1103年)父亲孙道一,母亲李氏、孙氏家族是大辽国契丹族的名门望族,家世显赫。大师从小聪慧明达,过目不忘。儒家启蒙,几年学业有成,博习亲师,儒雅谦逊。稍大些时大师的父母让他阅览佛经圣典,智慧如海的大师由此修身养性遨游在佛经深奧玄妙的海洋,开始以佛的眼光观察这世间的人与物,情与法,渐生出离心,想遁迹空门。大师在19岁这年(公元939年)拜白塔寺鲜道上人剃度出家,安住白塔寺。</p><p class="ql-block">26岁(公元946年)遇普度坛受具足大乘戒。此后更是精进修行,深入经藏,钻研佛理,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历经几年,精通三藏,觉悟证通,</p> <p class="ql-block">大师推崇儒佛皆是圣人之道,倡导“三教合一”儒家治世,佛教治心。分工不同,二者相辅相成,异曲同工,互不可缺。得到上至皇室、中到贵族望门,下到平民百姓的认可传颂,为佛教的鼎盛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多年的修行与弘法,始得皇恩,御赐“紫色袈裟”赐号“普慈”大师,授僧录一职(等同于三品及上官员),掌管登录全国僧尼名籍与僧官补任等事宜(当时辽国僧众达三十五万之多)</p> <p class="ql-block">普慈大师严谨修持,得道显能,发愿留下肉身,以身弘法,以身说教,以身度尘,顺应众生。</p><p class="ql-block">普慈大师往生后坐缸三年异香不散,三年后出缸颜面如生,筋骨显现,跏趺端坐。弟子们装金供奉并奏闻朝廷,一时轰动朝野,争相膜拜。</p> <p class="ql-block">对已亡的父母及祖先,我们应心存感恩而代作善行。</p><p class="ql-block">我们与祖先有直接的血脉关联,要用自己的身体广行善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