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参观《宋元崖门海战旧址》,愐怀为国捐躯的文天祥等民族英雄。

李子

<p class="ql-block">崖门海战旅游区位于新会区内的古井镇官冲村崖门古战场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个地方就是我国最“悲催”的海战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p><p class="ql-block">崖山位于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又名崖门。</p><p class="ql-block">崖山海战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战争的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此次战役之后,南宋残余势力彻底灭亡,元朝最终统一整个中国。</p><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也以此为旅游区主题,整个遗址是一个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的景区。崖门海战旅游区的入口都十分贴合海战主题,是一艘以红色和黑灰色为主的战船,无论是形态还是色彩,都像极了真正的船,屹立在此,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不愧是中国最大型的仿宋战船标志建筑。</p> <p class="ql-block">崖海姐妹锚</p><p class="ql-block">崖海万斤巨锚高分别为3.4米和2.55米,宽分别为2米和1.94米,单个重达1.8万斤。其中一个锚链环粗逾人臂重逾20斤。</p><p class="ql-block">公元二零零五年,新会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筹建征集文物时,发现这对铁锚相拥与崖海之滨,两条铁锚互相缠绕,极似一对热恋的有情人,所以有人把这对巨锚称为姻缘锚,喻"锚定终生相厮守"的坚贞爱情。</p> <p class="ql-block">浩气广场</p><p class="ql-block">传国玉玺是中国传统至高权力的象征和重要国器之一。围绕着宋元崖门海战中传国玉玺的得失,至今仍传颂着一段动人的"崖门祭玺"传奇。占地共3000多平方米的浩气广场,正是以此为主题,以玉玺雕塑为中心,以石雕、砖雕、铜雕、浮雕、拼花、陶艺等多种艺术手法打造的守护神兽、图腾柱和九龙照壁等组成的雕塑群,充分彰显了宋元崖门海战中"三忠"及义士英雄爱国忠贞的浩然正气。</p><p class="ql-block">传国玉玺主雕塑高3.5米,长宽各3米,通体用红翡玉石砌雕,以铸铜浮雕镶花边,顶部是1.2米高、重达2吨的铜雕蹲龙,底部是9米x9米的涌泉。广场入口两侧有一对巨型守护兽;四周六条图腾柱直径达1.3米,高9.8米,柱身以雕着龙凤祥云图案的红沙岩砌建,顶部是龙生九子之一的鸱吻龙雕塑;广场照壁是九龙腾云的陶艺雕塑。</p> <p class="ql-block">在巨型战船入口两侧,还修有两座立柱,两座石兽。立柱上的雕花精美细致,纹路清晰,两只石兽,不论是神态还是姿态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仿佛两个凶猛的士兵守卫着海战旅游区。</p> <p class="ql-block">1279年,南宋皇朝与元军在新会崖海上演了一场震古烁今的大海战﹣﹣崖海大战。南宋皇朝失势,丞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殉国,而传国玉玺也随着落入崖海,至今仍深藏崖海海底。</p><p class="ql-block">据传,传国玉玺福佑崖海一带千百年来风调雨顺,物富民庶。民间更流传"崖门祭玺"祈福活动,所谓"小投大进",人们向铜钱许个愿,然后把小小的铜钱抛向传国玉玺,祈求财源滚滚,心想事成,如愿以偿。抛中龙口,寓意好事开口中,心想事成;中龙牙,乃不愁衣吃,生意兴隆;中龙爪,乃是权利象征,步步高升;中龙角,寓意福寿齐天;中龙须,寓意儿孙满堂,家庭美满。</p> <p class="ql-block">在浩气广场的左侧有一条林荫大道.,顺着大道往前走约200米,便是崖门诗墙。</p> <p class="ql-block">怀古亭,红色立柱,白色内壁,黄色的顶,极具中国古代皇家气派恢宏的气息。在怀古亭周围设有怀古诗作展示区。</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先生在游历崖门宋元海战旧址后留下诗篇《崖门怀古》,后人将该诗篆刻在大石上置于“崖山祠”中。</p> <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文天详被俘押至崖海,凛然拒绝元军劝降后挥笔写下的流传千古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1958年周总理来新会视察崖山,回京后跟毛主席提起崖山祠时,毛主席有感而发,即兴挥毫,凭记忆写下景区碑刻《过零丁洋》书法习作,这与文天祥原诗有三处不同,原诗歌中的“遭逢〞“寥落”“雨打萍”分别改为“艰难”“落落”“浪打萍”,这恰好形容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经历无数斗争,挺过惊涛骇浪,成功建立了美好家园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这传诵千古的绝唱,一直激励人民精忠报国,捍卫家园。</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用他那刚劲有力,潇洒飘逸、雄浑豪迈、气势磅礴的毛体草书,写下民族英雄文天祥《过零丁洋》的诗词,更加彰显出文天祥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慨!</p> <p class="ql-block">崖门谒三忠祠</p><p class="ql-block">明末陈恭尹</p><p class="ql-block">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慈人拜古祠。</p><p class="ql-block">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明末诗人陈恭尹所作,由原中国书法协会会长沈鹏先生用行草书法所书。作者借宋元崖门海战这一历史事件,来抒发现实中明清两朝更迭的悲痛心情,感叹大好河山被外族占领,悲愤之下写下这首诗。</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崖门诗墙,我们顺着林荫马路向上走,便到了崖山祠</p> <p class="ql-block">厓山祠,是纪念南宋杨太后及其君臣的地方。厓山祠共有牌坊、慈元殿、三忠祠、正气亭、义士祠、诗碑廊、望崖亭等11座建筑物,占地面积达7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正门牌坊上"崖山祠"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陈白沙用茅龙笔书写的,祠内设有崖山史迹陈列馆、慈元庙、三忠祠、义士祠、杨太后寝宫、白鹇亭、望崖楼等十六处建筑,祠、庙为宫殿式构筑,朱墙、黄琉璃瓦、歇山顶,富丽堂皇。</p><p class="ql-block">厓山祠庙建筑群,记录了宋朝君臣忠心保国的浩然正气,500多年来,众多的大臣官宦来此瞻仰圣贤和缅怀忠烈,吸引了文人雅士来此访史凭吊和直抒胸臆。</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以史诗般的国画长卷,展示了宋元崖海大战这一震古烁今的悲壮场景。</p> <p class="ql-block">在正气亭左侧是一口大钟,钟上刻有“崖山祠”、“慈元国母圣钟”等字样,还有一些十分精美细致的雕刻图案,祠庙内的龙壁画,也是神情生动,张牙舞爪,在云间穿梭,尽显勇猛之势。</p> <p class="ql-block">正气亭</p> <p class="ql-block">大忠祠</p><p class="ql-block">大忠祠是为纪念保卫南宋英勇抗敌、以身殉国的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三名忠节之士而兴建的祠庙,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大忠祠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时由明代大儒陈献章(陈白沙)等人倡议,经按察司金事陶鲁上奏获准,在"慈元殿"故址旁兴建的,并在祠侧配建"哀歌亭",比慈元庙还早18年。历史上也曾称为"三忠祠",后改名大忠祠,"哀歌亭"也随之改建在祠前,改名正气亭。祠内塑立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雕像,陈列三人的传略和事迹,供人祭祀。</p> <p class="ql-block">国母殿又称“慈元庙”原叫"全节庙",是江门市新会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内奉杨太后与少帝赵昺塑像,并陈列其生平事迹和南宋小朝廷南逃以至灭亡的史料。</p> <p class="ql-block">义士祠原叫"忠义坊",居慈元庙右下侧,纪念崖海之战而牺牲的南宋军士和勤王志士。因大门关闭,不能入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余香亭</p> <p class="ql-block">寝宫是南宋崖山慈元殿的后殿。</p> <p class="ql-block">望崖楼在山顶上,建于1994年,其前身是1956年的“望崖亭”。</p><p class="ql-block">登上望崖楼,俯瞰景区,你能将景区内的大部分景观尽收眼底,气势恢宏,极目远眺,应是崖门水道,水道直入零丁洋,站在望崖楼上,看着这豪迈的景象,不禁回想起当年南宋将士们英勇抗战,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令人敬畏。</p> <p class="ql-block">在望崖楼的背面有一块破损的“争气匾”。“气”字已丢失。</p> <p class="ql-block">望崖楼后面有个碑林,只见整面墙上安放着12块珍贵的历史名碑,这些石碑是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白鹇亭</p> <p class="ql-block">在崖山祠大门进入左侧,是第二展厅,展厅用沙盘展示了当年那场海战。</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右侧的长廊是诗碑廊,整个长廊环绕园区一周,墙上陈列着毛主席、董必武、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当代知名书法作者书录历代名人凭吊崖山史迹的诗祠碑刻60多幅。</p> <p class="ql-block">离崖山海战旧址五公里处是,便是崖门古炮台。</p><p class="ql-block">崖门古炮台 位于新会区古井镇崖门村崖门海口东边。建于清初,雍正后历代重修。炮台呈弧形,背山面海。炮位连绵伸展长达180米,组成级深3.5米、高5.5米的城墙状炮台。台基直下海边,基前垒石作防浪墙,基部用花岗岩砌筑,其上则用三合土夯筑。</p><p class="ql-block">崖门古炮台是清初在崖门及虎跳门兴建的4座炮台之一,是广东保留得最完整的单体古炮台。炮台占地3825平方米,依山面海,半月弧形,以石为基,灰沙夯土筑墙,环筑如墙堞,门额石刻有“镇崖台”三字。现存有铁炮5门,为清道光年间制。站在炮台上可以一览崖门出海口潮平两岸阔,千帆竞渡的雄壮景观。电影《让子弹飞》《蔡李佛拳》曾在此取景拍摄。</p> <p class="ql-block">炮身上铸有.〝道光二十二年二月造.〞。</p> <p class="ql-block">崖门古炮台,历史的痕迹在岁月中斑驳,每一块石头都诉说着曾经的辉煌。漫步其间,古风悠然,仿佛穿越到那个年代。凝望炮台,心情激荡,敬畏历史,感叹不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