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福州马尾海军学校简史暨桐梓办学陈列馆前言</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撕裂了古老中国的海疆防线。1840年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催生了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核心的洋务运动。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变革中,闽浙总督左宗棠以深邃的战略眼光提出:"欲除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1866年,中国近代海军摇篮——马尾船政局应运而生。次年诞生的"求是堂艺局",即福建船政学堂前身,开创了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先河。</p><p class="ql-block">学堂分立前、后两院:前学堂专攻舰船设计与制造,后学堂培养航海与轮机精英。1913年改制为福州海军学校,1931年定名海军学校,成为近代中国海军指挥人才的摇篮。1937年抗战烽火燃起,为保存海军火种,学校开启壮阔的西迁征程——首迁鼓山涌泉寺,再徙湘潭,终在1938年10月扎根贵州桐梓金氏节孝祠,史称"桐梓海军学校"。</p><p class="ql-block">在黔北高原的八载峥嵘岁月里,学校续招航海11至14期、轮机6至7期学员,并接纳马尾时期航7至航10期及造舰班师生。面对战时艰苦,师生齐心改建城隍庙为教学场所,扩建操场图书设施,在简陋中构筑起现代化海军教育的圣殿。这里奉行"三百日课无寒暑"的铁律,践行"末位淘汰"的严苛标准,以钢铁纪律锤炼出中国海军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桐梓系"英才。</p><p class="ql-block">当您步入展馆,斑驳的课桌将诉说"桐梓灯火"的传奇——油灯下演算的草稿堆积成山,晨雾中操练的身影踏破寒霜,课堂内中英双语教学的书声琅琅。这些承载着"勤朴忠勇"校训的青年,在民族危亡之际以知识为剑、以热血为盾,用青春铸就海上长城。他们中走出共和国首任海军司令、航母工程奠基人等栋梁之材,更以忠勇报国之志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p><p class="ql-block">此刻,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脉络,触摸那段血火交织的岁月,感受中国海军教育薪火相传的壮阔历程,传承先辈们"教育报国、科技强军"的赤子之心。这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让强国强军的梦想,永远在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