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哈里森.福尔曼1944年在延安和毛主席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哈里森·福尔曼1904年6月15日,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1978年1月31日逝世于美国纽约,时年73岁。 他是著名的摄影记者、探险家、作家和美国地理学会会员。作为驻外记者,福尔曼的图片和文章时常出现在《纽约时报》、《伦敦时报》、《生活》、和 《读者文摘》等欧美主要媒体。福尔曼以人类学家的眼光周游世界。他对他所访问的每个地方的生活、文化、经济、政府和基础设施都非常着迷。福尔曼在鼎盛时期被称为“现代马可波罗”,他经常是出现在偏远地区的第一个西方人,而且似乎总是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用他的摄影作品,见证着历史上的重要时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 20 世纪 30 年代早期,福尔曼首先来到了西藏,对这个神秘的地区做了大量的影像记录。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旋即又对上海进行了详实记录。此后又辗转去到陕北,采访了彭德怀、贺龙等红军将领。1943 年,福尔曼与在重庆的外国记者,发起成立了驻华外国记者协会。1944 年,福尔曼代表合众社与《泰晤士报》,作为中外记者访问团中的一员来到陕甘宁边区等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采访,访问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共主要领导人和大量的边区抗日军民。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抗战圣地延安,报道了模范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及艰苦卓绝、英勇抗日的八路军,写下了轰动中外的《红色中国报道》(此书后来被译为《北行漫记》)。1973 年,福尔曼再访延安,并作了彩色影像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几年在网络上看到了1973年福尔曼拍摄的延安照片,从他的作品中看到当年生活过的地方感到非常亲切,同时也惊叹福尔曼的摄影技术,再那个年代能拍摄出清晰度如此高的照片实属不易。从福尔曼的照片中我找到了不少我熟悉的地方,有些地方我可能记得不准确,在我有限的记忆中尽量解读一下这些珍贵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延安宝塔山下延河和小南河的交汇处,右边可以看到延安城的一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张照片应该是站在延河大桥上拍的,桥下是延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延安大街,也称中山街,从左往右的商店有大街摄影部、五金一门市、转角楼百货门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宝塔山上拍的延河大桥和延安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延安老城靠小南河一边,可以看到延安的老城墙和二道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桥两侧的护坡还没有修起来,城中有人的地方是当年的自由市场,大桥食堂和延河饭店清晰可见,工艺美术楼正在建设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镜到底的二道街,当年延安最大的木器厂就在二道街中心地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凉山也称太和山、延河大桥和东关街景。靠近延河大桥东边的是东关小学,往东依次是东关邮政局和省五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应该是在宝塔山上拍的南门坡周边的景色。棉土沟、延师一附小(我的母校)、南坬山上的窑洞、花园(风景林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照片的上半部是我上小学时的母校—延师一附小,当年应该是延安最好的小学。右边有红色门头的建筑是被人们称为转角楼百货门市的商店,当年应该是延安一座较大百货商场。照片的左下角是花园,后来改为儿童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在宝塔山上拍摄的延安小南河两岸景色。右边是南关街,延安大礼堂,延安体育场篮球场、大操场、滑冰场尽在眼底。左边应该是宝塔山小学教室和操场。两岸只有一座简易的小桥连接。小南河也是南关市民们洗衣服的地方,一到周末,洗衣服的市民占满了小南河两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延河大桥上观看延河上游,右边是清凉山下的通往西北川枣园、杨家岭和安塞、吴起、志丹的公路。右边近处是清凉山下的丁泉砭。左边延安北门的城墙还可以看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组照片是福尔曼拍摄的毛主席在延安居住的几处旧居。这是枣园毛主席旧居窑洞,毛主席在这里住了一年多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外国记者在枣园毛主席旧居窑洞前,应该是当年拍摄旧居时拍的工作照。照片中的外国人不知道是不是福尔曼本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枣园旧居窑洞内陈列的毛主席在这里发表文章的单行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旧居内恢复陈列的毛主席使用过的办公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使用过的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家岭毛主席旧居是毛主席在延安住的最久的地方,党的七大就是在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召开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凤凰山毛主席旧居是毛主席从瓦窑堡到延安后住的第一个地方,位置在延安城中,他在这里住了一年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张照片的拍摄地应该在清凉山脚下。清凉山也叫太和山,是延安城众多宫观佛殿的聚集地。山顶有真武大帝的道观,山下有万佛殿石窟。党中央在延安时,这里是新闻出版机关的所在地。这些机关因陋就简的就在山洞中办公和生产。党中央离开后这些窑洞就被当地老百姓使用了。这张照片的窑洞左边有一个刻在崖壁上有一幅清晰可见的石刻文字,应该是当年修建石窟的题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窑洞中住着的一家人,照片上能看到四个孩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张照片应该是清凉山下的丁泉砭,那里有一股泉水很有名,延安城不少人都专程去那里取水喝。照片的左上角有摩崖石刻上可以看到“是岸”两个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组照片福尔曼抓拍的很有意思,应该是老两口从丁泉砭路过,老太太拄着拐杖戴着口罩,应该是旧时的小脚,老爷子头戴白帽兴高采烈的,好像有高兴的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照片中两个人站着的地方应该是住在这里的居民的一条主要道路。道路坑坑洼洼的凹凸不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延安当年有一条有名的灌溉水渠叫延惠渠。延惠渠在经过居民区时渠面是有石条或水泥板盖住的。照片中石块砌筑的整整齐齐的应该是延惠渠渠身高出地面的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当年延安南桥生产队的菜地,照片中那个石洞是当年落实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指示时打的防空洞。山上那个大屋顶的房子是原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延安周边生产队的农民正在地里播种秋庄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延河岸边的冲积河滩上生产队社员的自留地,在那个年代,社员吃的蔬菜全靠这一小块土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福尔曼的这组照片主要拍摄了当年延安农村的居住状况。这是一孔很古老的一个土窑洞,在窑洞前有土砌的灶台(春锅)仓房和猪圈,应该还有人在里面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土窑洞前的鸡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窑洞的年代相对近一点,主人给窑洞安上了漂亮的门窗。窑洞前的土台能对山体起到支撑作用,保证窑洞的安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家的土窑洞更进了一步,土窑洞前用石头接了一个窑口,能使的土窑洞更安全一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张照片应该是当年宝塔山上山公路两边的居民区。应该是福尔曼从宝塔山下山后沿路随拍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农村新箍的石窑洞,这比原始的土窑洞要结实、安全的多,相对的成本也高,在农村只有生活富裕的农民家庭才能箍的起石窑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延安的一个小砖瓦厂,砖坯都是工人一块块手工拓制,天然晾干后装窑烧制,工作条件艰苦,工作量大。</span></p> <p class="ql-block"> 这应该是延安某一个中学的学生正在上生物课,两人共用一台显微镜,用它察看微观世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建在延安窑洞中的一个小型面粉加工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铁匠铺,早年延安的手工业从业者大都是从河南过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延安一个机械厂的女车工正在加工零部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延安一个机械厂的锻工车间,工人齐心协力在加工一个部件,已经用上了汽锤。</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