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仙逝的双亲,应该是住在天堂。千思百念,寻不见天堂的路在何方,幸运的是总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双亲也常驻我的心房。 </p><p class="ql-block"> 退休赋闲,又逢清明,思亲之情,累积心中,于是想借长了翅膀的文字精灵,架桥传信,表我思念,化我浓情。</p> <p class="ql-block"> 双亲是我一生中最亲我爱我的人。母亲虽然多子多女,但她说:<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个一个亲,十个十个亲!</span>双亲也是我心中最敬最爱的人。从记事起,无论子女多少,物质如何匮乏,经济再拮据,生活再艰难,父母从没有亏欠每一个子女的吃穿用度,尤其是求学费用。双亲也是我一生回报最少最愧疚的人。兄弟姐妹中,我排行居中。小时候,家务活和农活,都是上面的兄长和姐姐帮父母干,我作小跟班的时候都很少。</p> <p class="ql-block">长大成家后,忙工作,养孩子,经济也不宽裕,常自顾不暇,谈不上回报父母。好不容易生活有起色,母亲却因常年积劳成疾,突发重病而逝。子欲孝而亲不待成为我们兄弟姐妹心中永远的伤痛和遗憾,就连最能干也是帮父母家里家外出力干活尽责尽心最多的大哥,也伤心欲绝,痛哭无力回天,救不回我们慈爱善良的母亲。母亲去世时,年不及古稀,儿成女就,正是人们认为该享福和颐养天年的时候。父亲暮年,养老送终之责,二哥二姐又主要操心尽力,我又无多尽责费心,就连父母去世后的许多个祭祀日,我也常忙于工作和生活,大多是二姐小妹代我上坟纪念。也许未尽瞻养之恩,愧抱父母,所以,每逢节日,心中便更加思念。</p> <p class="ql-block"> 远去的双亲,他们的音容笑貌,刚强善良,智慧功德,在拦不住的经年流月中,幻化成了我心中的石碑、心碑和未来碑。2017年清明节,为了感念父母双亲的养育之恩,经兄弟姐妹反复斟酌,决定为父母立碑纪念。碑文如下: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先父生于公元一九三零年农历四月二十二日,卒于公元二零一二年农历十月初三日,祖籍河南省栾川县三川镇。一九四六年中学毕业投身革命,参与豫西剿匪。解放后在河南省陕州专署、卢氏县、山西省平陆县洪池乡政府任职</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父亲性格刚强,有胆有识,于公恪尽职守,于人侠骨仁心,于家鼎力图强,其德令人敬仰,其范于世长存。 先母生于公元一九三二年农历九月二十三日,卒于公元二零零一年农历正月初五日,祖籍山西省平陆县常乐镇平高村。一九五二年毕业于运城师范学校,曾在山西省平陆县葛赵小学、河南省卢氏县文峪小学任教,后因父亲被错批赋闲在家。母亲知书达理,善良贤惠</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有口皆碑。双亲一世勤俭持家,养儿育女,崇文重教,恩深似海,德比山高,特勒石以铭记。</span></p> <p class="ql-block"> 石碑是具像的思念,文字是概括的表达,如果还原字字句句,那即是刻印在心碑上有生气与活力、欢笑与汗水、美好与艰辛的无限温情与动人故事,也是我和兄弟姐妹向善、向上、不断成长的强大精神动力。 </p><p class="ql-block"> 母亲在我的心碑上,隽刻着“<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读书、真诚、慈爱</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6个字,每个字都是</span>母亲用行动刻写上的,留给我印象最深和影响最大的两个字是:读书!</p> <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睡觉和起床时,总看见母亲在灯光下,一双因劳作而皲裂的双手,要么为孩子们缝补衣服,要么捧书而读。除了四大名著,《东周列国志》《西行漫记》《冰心散文集》等图书,都是我在母亲枕边见过的书目。与母亲一起做家务干农活时,总是一边劳动,一边给我们讲她读过故事。我亲眼目睹过,一位在同族中我们要称爷辈的人,手捧一本用牛皮纸包得整齐平整的《红楼梦》图书,大暑天午休时轻轻敲开门,毕恭毕敬地喊了一声:“薛老师,还你的书。”还有母亲带我去街上新华书店看书的情景,也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那是家里凑不齐6盒共1角2分火柴钱的年月。母亲曾给我描述了一个情景:生产队分蔬菜时,记帐员不会写“yuansui”二字,当只有她一个人知道并会写香菜的学名“芫荽”时,众人无不啧啧称赞,口服心服。因为母亲一有时间就喜欢阅读书籍,所以记忆中母亲从不串门说闲话,也不说假话。母亲曾说:<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我一辈子真话都说不完,还说假话</span>!</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我和兄弟姐妹最好的启蒙老师,也是最优秀的人生导师。她如一束光,让我们看到了文字的神奇魅力,激发了我们好学上进的兴趣潜力,也激励着我们遵循她崇文重教的好家风教养后代。如今我们兄弟姐妹家庭中有教授、副教授、校长、院长多名;小辈中有博士、博导、本硕研究生连读数人;孙辈也大都聪明好学,积极上进。我觉得这是对母亲付出的最大回报,也是母亲在天国最希望看到的后代。</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身教言传德馨黄河两岸,育子强家名留晋豫大地,父恩永驻</span>。这幅悼念父亲不幸去世的挽联,是满腹才学的二哥撰写的,我们兄弟姐妹一致认为是对父亲一生最好的写照。 </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我心中是英雄一般的形象:年轻时英俊潇洒,性格刚强,胆识过人,敢作敢为。听父亲讲他曾经历过的故事,许多惊险又精彩:走夜路逼退对视的绿眼光野狼,过山岗智斗半道截路抢钱的俩兄弟,16岁提刀怒扼骗爷爷输钱赌搏的老庄,双枪神手荣选为国共双方谈判共方四警卫之一。每每听父亲讲这些故事,我的内心都充满了对父亲的崇拜与敬爱,觉得有这样英雄果敢的父亲,安全感绝对满满的!</p> <p class="ql-block"> 岳飞的《满江红》,父亲熟记于心,还请了高手书写,张贴于堂桌之前。每有闲暇时间,父亲常教我们兄弟姐妹背诵理解。三千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父亲对英雄岳飞的仰慕,也是父亲人生理想的追求,更是父亲爱国为家的赤胆忠心。父亲爱党爱国爱人民,虽然他不是中共党员,但要求我们兄弟姐妹要听党话,跟党走,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在父亲的教导下,我们兄弟姐妹及子孙辈中,党员人数己占20%多。记得交公粮时代,每年父亲都会说我们兄弟姐妹吃公粮的人多,应该带头交。</p> <p class="ql-block"> 父亲恢复公职后,履职尽责,热心服务群众,善于化解老百姓生活中的纠纷矛盾,扬善抑恶,公平公正,深得百姓信任和尊重。邻里之家,谁家有红白喜事,父亲都是忙前忙后,尽心尽力,敢管能理的大总管。 </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经风雨、见世面、提得起、放得下的大丈夫,但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我记得每年青黄不接时候,为养家糊口,父亲常常提着一个粮袋子,过黄河,上秦岭,四处奔波,为我们兄弟姐妹买粮找食吃。即便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时代,常常为柴米油盐争吵的父母亲,在为子女求学读书的问题上,意见高度一致。</p> <p class="ql-block">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一直想以字结文,表达对双亲的无限敬意和深切怀念,又觉得无从下笔,不知从何说起。今年清明节,年已古稀的大哥,过了年就一直提议他作东,清明节回老家为父母上坟前,兄弟姐妹聚餐团圆。昨天晚上,当兄弟姐妹分别从重庆、天津、西安、临汾、运城四面八方,千百里归来,欢聚一堂,围坐一桌时,话说不完,酒喝不醉,血融于水的亲情感瞬间爆棚,我的写作冲动也立刻拉满。 </p><p class="ql-block"> 短暂的相聚之后,兄弟姐妹又各自为工作、为生活、为子孙东奔西忙。相信回归后的再出发,一定装满了亲情的温暖,承载了更多从同根共祖的源头汲取的力量,这温暖与力量源远流长,如火似光,激励兄弟姐妹走得更远更好! </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清明节 于平高老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