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1年11月,刚刚步入冬季时令的省城,已经把暖气送到千家万户。下旬初的一个下午,我突然接到通知:本周交接好工作,下周省直培训两天,参加省委派驻下乡社教工作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风雨中行走,泥水里干活,农村生活并不陌生。只是对于在农村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缺乏实践经验。不免心中七上八下:我这个35岁的年轻机关干部到农村新的复杂环境里能胜任工作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培训会进行二日,领导动员、政策讲解、组织机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当时耳熟能详的语言一遍又一遍地回响在耳边,这种下乡工作之前热身式的培训,使得我们对于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有了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按照省里统一部署安排,省直机关抽调500 名干部和500名大学生,分赴7个县帮助当地农村开展社教活动。我所在的省委农村社教工作队164名干部学生,将赴省城南部平原地带的H县5个乡24个村开展为期5个月的社教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社教工作队基本任务:一是思想教育贯彻始终。二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三是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1月30日,乍寒还暖后的天气晴朗无风,远处的丘陵植被已经枯萎,露出了黄土高原特有的黄色。在H县城集中后有了具体安排,由我带队的社教工作组两名干部4名大学生(平均年龄23.8岁)进驻县城东部的s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村基本情况:人口1160人,300户,劳力429人,耕地1460亩,粮食总产量58万公斤,人均产量500公斤,农业总收入162万元,人均纯收入580元。党员27名,团员42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村伊始,亮相在即。依靠村支部召开了村支委会、村委会、全体干部会,与此同时工作组成员“三同”吃派饭时的个别了解和走访调查,以及开展贴标语、出墙报、广播宣传、读书、文体活动使村里的年轻人活跃起来,整个村庄营造出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初战告捷,我们沉浸在一种取得面上工作成绩的喜悦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随着对s村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有三个突出问题摆在了工作组的面前。一是八十年代初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近年来年轻男女的娶嫁,使得承包土地数量出现了不平衡,有的农户人口少,但承包土地却多;有的农户人口多,但承包土地却少。部分群众意见很大,要求重新调整划分承包土地。二是村中60亩果园承包后没有及时兑现合同上缴利润,群众有意见,要求重新竞争承包。三是村级组织建设没有跟上形势的需要,书记村长年龄偏大,思想保守,缺乏朝气,制约了村里工作的开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村两委班子主要领导的难作为或不作为,成为推动工作的关键问题,也成为省委驻s村社教工作组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问题。如果不解决班子的问题,调整土地、承包果园等紧迫事项就提不上日程。经过驻县、乡、村三级工作队的积极反映,县委、乡党委非常重视,决定在社教活动期间对s村村级组织进行改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2年春节前后,在县乡党委的重视下,省委社教工作组积极推动,s村新的村支部、村委会相继改选完毕,两委班子呈现出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气象。在健全村级组织的基础上,春耕开始前,由党支部、村委会领导开展的调整土地、果园承包工作,准备充分,进展顺利,取得了预想的结果。s村几年中存在的影响稳定的问题,在村民的欢笑中烟消云散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s村工作的五个月时间里,我们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翻天覆地变化进行时的一段历程。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合符合亿万农民的心愿,是一条得民心、顺民意的伟大创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2年4月,为期5个月的s村社教活动结束了。即将离开农村那火热生活的时刻,有许多感慨涌到心头。改革开放前,我生活在农村,那是我步入社会后让人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九十年代初,我从机关又来到农村帮助工作,成为农民兄弟的朋友,这短暂的经历同样让我刻骨铭心,永远难忘。一句话,农村作为人类文明的根基,其特质蕴含着独特的自然与人文之美;农民是质朴的,在历经沧桑后,构成了乡村振兴中最温暖的精神底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