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思念知青战友

李树华2932240

<p class="ql-block"><b>文字图片/李树华(天津知青)</b></p><p class="ql-block"><b>图文编辑/李树华(天津知青)</b></p><p class="ql-block"><b>音乐背景/美篇《清明雨纷纷》</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昔日离津赴远荒,青春洒处梦悠长。</b></p><p class="ql-block"><b>清明又至群中忆,泪落腮前念旧光 。</b></p><p class="ql-block"><b>梨花带雨,又到清明。1969年我们一起赴哈郊下乡插队的五十七名六八届天津知青,已经有五名同学先后离开了人世,他们是张永贵、柳凤鸣、常冬生、王福春,刘玉秀。他们都是我的校友,我们是两个班级的同学(二班和六班),每到清明节,群里的知友们就会想起他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上面照片中,前排右一为张永贵,中间排右一为柳凤鸣,中间排右三为王福春,中间排左三为刘玉秀。</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张永贵,六班男生。下乡期间在大队猪场当饲养员。他人挺聪明,头脑灵活,说话幽默风趣,有时还带着坏坏的微笑,经常给知青们出一些主意,人称“小诸葛”。返城后,在一家国企工作。他生前患有糖尿病,在企业改革时担任办公室主任,常常带病坚持工作,后来患合并症,还没有正式退休就病逝了。他是大洼知青去世最早的人,五十多岁就走了,非常令人惋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柳凤鸣,六班男生。下乡时什么农活都干过,人比较老实从不张扬,踏实能干,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像是个没有愁事的“乐天派”。他和张永贵都是最后走出大洼村的,返城后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工作也都不错,以前没听说他有什么病。2012年初,刚刚退休不久,去北京看望孩子,因突发心脏病在京郊猝死。</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王福春,六班男生。非常能吃苦的一名知青,在农村插队时他比我们吃了更多的苦头。他是大洼知青中唯一在农村结婚成家的人,他爱人也是大洼知青,他们养育了两个孩子,当年生活非常艰难。1978年末,他们是最后一批返回天津的大洼知青。他和爱人回津后,被安排到环卫部门工作,工作勤勤恳恳,多次受到上级表彰,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来生活还不错。如今孙子孙女都大学毕业了,他却病倒了,与病魔抗争了一段时间,2024年初默默离开了人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刘玉秀,六班女生。在农村插队时,干过各种农活,性格开朗,是个乐观的人。她爱好音乐,会拉二胡还会弹奏多种乐器。1974年,村里小学校原来的音乐老师回天津上学,刘玉秀接替了小学校音乐课教学工作,当上了民办老师。她一干就是四年,直到1978年知青大返城回到了天津故里。后来被分配到一家企业工作,经历了下岗再就业的一段艰难岁月,直到退休。她儿子挺有出息,结婚生子,没让她费心,生活慢慢好起来。没想到她自己不争气,患脑梗留下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在爱人的看护下坚持了几年,最后因多种病并发,2024年春离开了人世。</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常冬生,二班男生 (</b><b style="font-size:18px;">上面的照片中,后排右一为常冬生同学),</b><b>他是我的同班同学。在农村插队时,他积极肯干,是入团比较早的知青之一。1974年被推荐回津上学,毕业后分配到一所中学工作。他喜欢开车,后来在学校当汽车司机至退休。他家务事多一些,前些年没有参与知青活动,近年参加了几次聚会活动,还是挺开心的,没听说他患有什么病,只是比以前胖了不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3年,有一天他爱人突然告知,常冬生去世了。原来在此之前他就有病住院了,那时疫情还没有结束,没有告诉大家,直到他去世了,才告知大家。我们二班的大洼知青一行六人,戴着口罩参加了他的葬礼。</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张永贵等五名大洼知青先后离开了我们,他们是最普通的知青,最普通的人,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英雄事迹。他们的人生轨迹很简单,年轻时投身于上山下乡洪流,十年后返回津城故里继续奋斗,后来结婚生子赡养老人,老了又帮子女带孙辈儿……,默默无闻,悄然离去,他们给自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当年我们下乡在农村,吃的是一锅饭,住的是一铺炕,互相帮助,互相关照,在艰苦的岁月里,结下了难得的知青战友情。返城后,各奔前程,直到有了微信,建立了知青微信群,才有了联系。这些年来,每到下乡纪念日,我们都会聚在一起,共同回忆青春岁月。每当看到身边的老同学离去,都会悼念一番,不免也会有一些伤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如今我们这些老知青们,有的人行动不便了,还有的身体出现了一些症状,不得不说知青们确实老了,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现实!清明时节,悼念逝去的知青战友,也祝愿健在的知青老友们珍爱自己,要把自己的身体放在首位。祝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健康快乐,多加保重,在纪念下乡六十周年时,还能看到你我他!</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作者李树华,一九六九年六月从天津赴哈尔滨郊区下乡插队,一九七六年上学离开农村,经历了七年半的知青岁月。师范大专毕业,高级政工师。爱好文学,有一百多篇散文、回忆录、诗歌、短篇小说等作品发表在多个网络平台。美篇情感领域优质作者,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音韵墨舞】微刊主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