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县化工厂的发展史</p><p class="ql-block"> 文/杨建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国21年(1932年),盐房口村有20余家从事土盐制造业。制作方法是扫刮本地含盐土,淋卤后人锅煮熬成盐。年产30余万公斤,输出20余万公斤,每50公斤售价1元(旧币)有余,分别销往本县及清水河、和林格尔等县。河口镇有3家从事制碱业,碱料大部分从内蒙古杭锦旗等地收购,或利用本地的碱土。制作方法是先将碱土溶化于水,去泥后人锅熬干,捣碎和水制作成长方形锭块。年产20多万公斤,输出15多万公斤,每250公斤售价约5元(旧币),通过水路销往山西晋南一带。</p><p class="ql-block"> 据一生居住张四壕,今年91岁的老人任有钱回忆:“1950年,山西阳高人士李桃源及四位朋友在张四壕村东组建四友硝厂,生产元明粉(无水芒硝Na₂SO₄)。”该厂从业人员20人,年产无水芒硝272公斤,主要销在天津地区。同年10月9日,整合四友硝厂由绥远省人民政府生产委员会经营的公私合营四友碱硝化学工厂成立,厂址仍在张四壕村东,从业人员26人,年产无水芒硝122吨,销往天津地区91吨。1953年,四友碱硝化学工厂改组为县地方国营碱硝化学工厂,在张四壕村设立总厂,利用周围各村的硝堆和含硝的海子水来生产水硝。1952年,产区为33公顷(495亩);1953年,扩大到60公顷(900亩),产量由1952年的6300绥石(当时绥远地区计量单位)增加到12890绥石。农业合作化初期,除碱硝化工厂外还有互助组和个体150多户从事熬硝业。1956年,碱硝化学工厂更名为托克托县化工厂(以下简称化工厂),年产无水芒硝888吨。1969年,生产土盐10吨,水硝[芒硝Na₂SO₄·10H₂O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要成分为硫酸钠(Na₂SO₄)]200吨。</p><p class="ql-block"> 1974-1975年间在范培厂长带领下,化工厂迁移到陈家梁村西(距原厂大约1.5公里),搬迁后既减少了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又方便硝、盐原料运往厂区。其工艺是夏天捞盐(热结晶),春、秋捞硝,冬天土炉熬硝出产品。在春、夏、秋的生产旺季雇佣季节工,人员可达200人左右。每个班组十多人,有一名正式工带领生产。工人们都很少回家,职工食堂只收成本费为大家提供一日三餐。</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0-80年代,该厂年均生产无水芒硝和土盐分别在100吨和300吨左右。这些产品少部分销售于当地及周边旗县,大部分销往呼和浩特市等地的化工企业。期间引进了四效蒸发生产工艺,淘汰了土炉熬制。因为增加了好多电气设备,所以单位派贾平慧(1981-1989在化工厂工作)、高千祥去托克托县电气控制设备厂学习,掌握了先进的操作工艺。</p><p class="ql-block"> 1988年托县葡萄酒厂和呼市洗涤剂厂代管了化工厂。洗涤剂厂派聂厂长,酒厂派范树德副厂长,李斌为副厂长。主要产品为火碱,其原料从外地拉回。维持2年左右,生产逐步萧条,酒厂、洗涤剂厂先后撤离。</p><p class="ql-block"> 1990年,研制生产和毛油(毛纺工程中加入到毛纤维材料上去的一种油剂,赋予散纤维平滑、柔软和抗静电的特性),供呼市等地毛纺企业使用。1994年开始个人租赁经营,企业处于间歇性生产状态。2001年国家政策限制开采,企业关停。</p><p class="ql-block"> 化工厂的历任领导有李桃源、王振福、畅克强、马步云 、张玉、范培、辛裕智(1972-1973) 、郝培权(张明、云翻身副职1976- )、马万庭(河北军人连级干部)、张明 、李斌、范树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写内容也许有不妥之处,希望知情读者提出宝贵建议完善本文)</p><p class="ql-block">书于2025.04.04下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