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天下秀

耕读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峨眉山,以“天下秀”冠绝九州,不仅是蜀地灵脉的凝萃,更是文心与禅意的交融。其秀在形,如螓首蛾眉,温润如玉;其秀在魂,承载千年佛光,浸染诗墨风骨。秀在翠色连天处,秀在钟磬落心时,秀在千年文脉的生生不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题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之一。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关于峨眉山的名字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峨眉山只是一块方圆百余里的巨石,颜色灰白,寸草不生。一个聪明能干的石匠和他的妻子绣花女决心用双手将巨石打凿成一座青山。天上的神仙被他们的决心和努力所感动,帮助石匠将巨石凿刻成起伏的山峦和幽深的峡谷,绣花女则用彩帕变成苍翠的树林、飘的彩云、飞瀑流泉等美景,使这座青山变得秀美如绣花女的眉毛,因此得名峨眉山。峨眉山体南北方向绵延23公里,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庄严殊胜的佛教圣境闻名于世。峨眉山古雅神奇,巍峨媚丽,山脉绵亘、千岩万壑、瀑布溪流、奇秀清雅,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称。峨眉山景区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大峨山为峨眉山的主峰,通常说的峨眉山就是指的大峨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登峨眉山从报国寺出发,有左、右两条路线,往左经报国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到金顶;往右经龙门洞、白龙洞、万年寺、华严顶到金顶。一路上不仅有奇峰巨岩,峭壁悬崖,拔地千仞,还有长达几十里的山泉瀑布,滚滚奔腾,声如雷霆。行行复行行,经五里坡、象鼻坡、连望坡、七里坡、九十九道拐,每登一段,更能体会古人慨叹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意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沿着青石小径走不到半个小时,郁绿中露出一角碧瓦红墙,这就是镇守山门的“报国寺”。报国寺依山而建,逐级升高,山势颇为雄伟。殿外有“紫铜华严经塔”一座,高七米,十四层,塔上携有《华严经》全部经文及佛像四千七百多尊。雕功精细,堪称一绝。报国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它的名字取自“报国忠君”之意,寄托了古人对家国天下的深厚情怀。走进报国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巍峨的山门,门上“报国寺”三个大字苍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寺庙的悠久历史。山门两侧,古木参天,枝叶繁茂,为这座古老的寺庙增添了几分庄重与神秘。步入寺内,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座古朴的殿堂。大雄宝殿是报国寺的核心建筑,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金身塑像,佛像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畏。殿内的壁画与雕刻精美绝伦,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站在殿前,仿佛能听到古时僧侣诵经的声音,感受到那穿越时空的虔诚与宁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报国寺的一角,有一座古老的钟楼。钟楼内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铜钟,钟声悠扬,回荡在山谷之间。每当晨曦初露,钟声便会响起,唤醒沉睡的大地,也唤醒人们心中的善念。这钟声仿佛是一种无声的教诲,提醒着人们在纷繁的尘世中,不忘内心的宁静与纯净。漫步在报国寺的庭院中,脚下的青石板路已被岁月磨得光滑如镜。路旁的花草随风摇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寺内的僧侣们或静坐禅修,或洒扫庭院,他们的身影与寺庙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在这里,时间仿佛变得缓慢,心灵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宁。离开报国寺时,心中充满了宁静与感恩。这座古老的寺庙,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更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我都会记得报国寺的教诲:心安即是归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音阁始建于唐代,初名“牛心寺”,后因明代高僧普真禅师在此弘扬佛法,改名为“清音阁”。其名取自佛教“清音梵呗”之意,寓意清净无染的佛音回荡于山水之间。阁楼依山而建,背靠青山,面临溪流,四周古木参天,云雾缭绕,仿佛一处与世隔绝的仙境。走进清音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建筑。阁楼虽不大,却处处透着精致与庄重。青瓦飞檐,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的匠心独运。阁内供奉着观音菩萨像,慈眉善目,仿佛在默默注视着每一位前来朝拜的信众。香炉中青烟袅袅,梵音阵阵,让人不禁心生敬畏。清音阁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阁楼坐落于牛心岭与宝掌峰之间,两条溪流在此交汇,形成了一处天然的水景。溪水清澈见底,潺潺流淌,与阁楼的钟声、梵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音梵呗”的绝美画卷。站在阁楼上,听着溪水与钟声的交响,仿佛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与佛法的深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百年来,清音阁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留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千古绝句;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曾在此驻足,写下“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的禅意诗句。这些文人墨客的吟咏,为清音阁增添了无尽的文化韵味,使其成为峨眉山文化的重要象征。站在清音阁前,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禅意的深远。这里不仅是佛教的圣地,更是心灵的净土。清音阁的溪水与钟声,仿佛在诉说着人生的真谛:世间纷扰,唯有心静,方能听见内心的声音;唯有放下,方能找到真正的自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清音阁进入,过一线天,一路谷深林密,郁郁葱葱,山势极其秀丽,树荫苍翠欲滴,在前往洪椿坪的林荫道上,天池峰脚下有一古朴典雅的廊桥“万缘桥”,桥下清流激湍,伴着徐徐清风信众游人多在此歇脚小憩。跨过万缘桥,不远即可看到清康熙初年修建的“洞天首步”木质牌坊,由此游人即将步入洞天福地,再前行半小时就能到达千年洪椿坪禅院。洪椿坪地处杉林之中,为明代天顺年间楚山禅师主持修建,取名千佛庵,明末德心禅师继建,始成大寺,有大殿三重,因寺外有数株千年洪椿树,故易名洪椿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洪椿坪看完千佛禅院的“七方千佛莲灯”,便来到了令人“闻风丧胆”的九十九道拐——又长又陡的险坡,筑成一道道难以跨越的天险。九十九道拐位于凌霄亭至寿星桥之间,坡道陡峭,路面狭窄,弯曲的弯道多不胜数,因此也被人们称为寿星坡。传说当年普贤菩萨来峨眉山建道场时,途经此地,见这里山势高峻,坡陡石滑,险绝人寰,便授意灵祖菩萨指挥随行的三千力士同时动手,每人修一级台阶,三千石级顷刻而成,恰好有九十九个拐点,因此得名“九十九道拐”‌。九十九道拐绵延2.5公里,高度达到300米,大约有69道拐,共计1840余石级。这里的风景旖旎,空气清新,让人忍不住深呼吸,尽享登山的畅快。然而,由于道路的蜿蜒陡峭以及漫长的距离,许多人在此被劝退,选择原路返回。我和伙伴们杵着登山杖,每爬几步就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经过一个小时的攀爬,成功翻越了九十九道拐,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壮美与挑战的乐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徒步九十九道拐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挑战,更是一次心灵的修行。当我们爬上山顶,回望来时的路,一种历经万难后的从容与轻松涌上心头。九十九道拐并不是终点,而是修行路上的一段必经之路。我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心动脉搏跳动的声音,混合着呼吸声,这是一场旅行,更是一场直面内心的对话。走过的梯梯坎坎,亦如人生中的大小波折,可以中途休息,但最终还是要继续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晚上六点,我们抵达了仙峰寺。仙峰寺,始建于明代初年,据传为当时一位云游四海的高僧所选之地,因其地势险峻,云雾缭绕,恍若仙境,故得名“仙峰”。寺庙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周围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修行者预留的一片净土。岁月悠悠,仙峰寺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见证了无数朝代的更迭与历史的变迁。步入寺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斑驳的石阶,每一块石头都记录着过往行人的足迹与岁月的痕迹。寺内古木参天,尤其是那几株历经沧桑的老松,仿佛是寺中的守护神,静静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大雄宝殿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的佛像庄严慈悲,每当晨钟暮鼓响起,整个山谷似乎都沉浸在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之中。站在仙峰寺的观景台上,远眺群山连绵,云海翻腾,心中不禁生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往前攀爬,就到了洗象池 。洗象池位于峨眉山高山区,海拔2070米‌,四周白云缥缈,古木参天,若在清秋朗月高照的夜晚,万籁俱寂,清光无限,仰望星际,令人飘飘欲仙。这里的著名景色“象池夜月”更是美不胜收,月光映入池中,水天一色,景色幽美‌。洗象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最初只是一座亭子,称为“初喜亭”。后来改建为庵,名为“初喜庵”。清代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行能禅师将其改建为寺,并命名为“天花禅院”。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月正和尚整修了寺前的道路和寺后的山坡,并将寺前的小池改建为六方池,池畔放置石象,以应普贤菩萨洗象之说,因此更名为洗象池‌。洗象池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康熙皇帝曾在此吟诗题字,留下了许多传说和故事。老方丈在康熙高兴时请求他为寺庙题写匾额,康熙欣然应允,使得洗象池的名声更加显赫‌。这些历史事件和传说使得洗象池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圣地,更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吸引了无数游客和信徒前来朝拜和游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洗象池,穿行在迷雾般的森林中。从地图上看,一路上还有罗汉坡、梅子坡、连望坡……海拔越来越高,空气变得越来越稀薄。爬了三天的我们已经走了四十多公里,此时走几步就必须得停下来歇歇脚,我都有点想放弃了。此时,迎面走来一群人,他们是峨眉山背夫,每人背负着至少上百斤货物,大包小包的货物堆了两米多高,如山一样压在他们的肩上。每走一步,豆粒大的汗珠就滴落在石阶上,但他们的脚步却依然坚定、有力。我瞬间又充满力量,一鼓作气朝山顶爬去。历经千险万难,我们终于登上了金顶。云海如波涛起伏,延伸到天际。我们经过的大小山峰在云海中如一座座小岛,好似上古时代的仙山蓬莱。数十公里的路程,所有的汗水换来了眼前的美景。清风拂来,吹走了所有的疲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金顶是峨眉山的最高峰,海拔3077米。金顶最高处,有一座稀有珍品,称作“金顶铜殿”,为明万历年间妙峰禅师请西蜀藩王潞安捐造的。殿上重檐雕甍,环以绣棕锁窗,通体皆用铜件焊成。屋顶檐瓦镏金,在阳光映照之下,金光闪闪,迢耀百里,故名金顶。我们依靠扶手,小心翼翼踏着满是冰封的打滑的台阶拾级而上,来到金顶小平台,极目四望,成都平原尽收眼底,千山万岭,气势磅礴,如波涛滚滚。岷江、大渡河、大雪山……历历在目,这时,你尽可以惊羡天地之奇妙,赞叹自然之玄奇;更可以发挥想象空间,想雪中的金顶,如同是凡尘中的天宫,云雾缭绕,犹如仙境人间融为一体;或是在风高云淡,玉宇澄清时,在这里远眺天下,望江山如画,大地似锦,天苍苍,地茫茫,远近诸峰尽在脚下的清新景象。据说,在峨眉山金顶,还可以欣赏峨眉的五大奇景:金佛、日出、云海、佛光、圣灯。但由于时间和季节等各方面的关系,不能一一欣赏到这些叹为观止的奇景,只能饱览一望无际的虚无缥缈的一片白色海洋中那几座山峰像小岛一样飘浮云中,特别是远方的贡嘎雪山,似隐似现,神秘中分明透出天地之奇妙,物境之精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金顶之上,俯瞰五百里的成都平原,左侧的岷江和青衣江如两条蜿蜒的巨蟒奔山而来,右侧的大渡河则像一条细长的金蛇延伸至脚底。云雾在眼前忽聚忽散,群山在云雾间时隐时现,缥缈如仙境。远处的索道缆车在云雾中穿梭往来,仿佛腾云驾雾。置身于此,仿佛君临天下,指点江山,令人浮想联翩。高高在上的普贤大师站立不语,静观众生百态,仿佛在诉说着佛教的深邃与神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夕阳缓缓沉入远山,金顶上的金光渐渐淡去,峨眉山又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站在这里,心中满是不舍,仿佛与这山、这云、这风,有了一场难以言喻的别离。但我知道,峨眉的美,不仅仅在于眼前的景致,更在于它给予每个人的那份宁静与启迪,那份让人心生敬畏又满怀温柔的力量。或许,峨眉真正的魅力,在于它让每一个到访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秀”。无论是晨曦初照时的温婉,还是夕阳西下时的壮丽,亦或是云雾缭绕中的飘渺,峨眉以它千变万化的姿态,诉说着不同的故事,触动着不同的心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2025年4月5日于耕读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总编:张振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副总编:曲德家、刘明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总监: 孙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主编: 孙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编审:聂金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执行编辑:孟文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责任编辑:聂金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美术编辑:丹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摄影:陈红梅、李素宏、聂金萍、何玉敏、郭亚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校对:金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音乐:云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撰文:耕读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版式设计: 慎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期制作:辽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地点: 四川省峨眉山国家旅游风景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间:2025年4月5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