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家就住在哈密路附近,经常路过同在哈密路边上的天主教息焉堂。最近网上看到息焉堂也是邬达克设计,而且它是对外开放的,于是有了去教堂内仔细看看的想法。</p><p class="ql-block">4 月 1 号,天朗气清,不错的天气。我走进了教堂。</p> <p class="ql-block">教堂位于一条小河的边上。</p><p class="ql-block">哈密路方向远观教堂,阳光之下,黄色墙面和暗绿色的拜占庭风格的穹顶十分醒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个教堂的出入口位于可乐路上。图中右下角的“息焉堂”三个篆体字十分醒目。“焉”字有“在这里”的意思,如“心不在焉”。“息焉”意即“安息在这里”。由此可见它是建于墓地周围的,息焉堂起初仅为供天主教信徒举行安葬仪式祈祷时使用,因此当时教堂建得较小,而且简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教堂后可以看到一块黑色的碑,上面的碑文写着息焉堂的前世今生。碑文中提到的创建公募发起人的马相伯,是著名教育家,也是复旦大学创始人,徐汇中学的第二任校长。教堂也是命运多舛,文革中公墓被毁,教堂和钟楼先后被划归新泾中学和上海动物园。直到 1994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08年,教堂发还天主教上海教区,恢复宗教活动。</p> <p class="ql-block">进门方向远观钟楼和教堂。</p> <p class="ql-block">旁边草坪上,阳光之下,耶稣手上抱着一个小羊羔,慈祥看着羊儿们自由自在地吃草,显得十分宁静和安康。</p> <p class="ql-block">教堂西门,我的参观由此进入。</p> <p class="ql-block">从门口朝里看,正对面的就是中厅连接着东面的半圆形圣坛。</p> <p class="ql-block">半圆形圣台。柱子和窗户都为哥特式风格造型。</p> <p class="ql-block">典型的哥特式的尖拱门和尖窗。</p> <p class="ql-block">大面积的哥特式的彩色玻璃窗。这些窗户不仅提供了充足的光线,还通过色彩斑斓的图案传达宗教故事。</p> <p class="ql-block">曲波形穹顶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这种半圆状的穹顶设计,不仅使得建筑内部空间更加开敞,同时也展现出一种宏伟壮观的气势。拜占庭风格的天主教教堂中国大陆少见,也有说法是唯一。</p> <p class="ql-block">教堂大厅的正门和西北角的钟楼。钟楼哥特式的窗户,据说里面有 4 口大钟。参观者是不允许上楼的。</p> <p class="ql-block">教堂和钟楼的外墙都用鱼鳞纹拉出。</p> <p class="ql-block">北面的两层小楼,是神父一个人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小楼西面。</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西南面有一个“小花园”,洞里是圣母玛利亚的石像。不过“小花园”好像缺少打扫,显得有点凌乱。</p> <p class="ql-block">参观就这样结束了,全程只有我一个“访客”和一个管理教堂的带薪志愿者陪伴。他向我介绍了这个教堂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一些宗教知识,使我得益匪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