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京,浦口火车站,原本是亲朋送别的地方,现在是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依旧是人群熙熙攘攘,不见了送别的忧伤,只见游人在打卡拍照。</p> <p class="ql-block">到浦口火车站需要坐轮渡,从中山码头到浦口码头大约航行十分钟,登上轮渡,便是一段怀旧旅程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天气很好,阳光和煦,春风拂面。</p> <p class="ql-block">从浦口码头出来,便是浦口火车站。</p><p class="ql-block">浦口火车站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始建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12年建成通车。在中国铁路百年史上,浦口火车站和津浦铁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当时津浦铁路是接通大江南北的咽喉之地,在长江大桥未通车前,浦口火车站则是这咽喉的象征。车站大楼座落在浦口江边,远瞰南京下关,平吞江濑,实为浦口境内一大观。当年留法学生去上海;郭沫若中转到南昌去寻找革命同志;孙中山先生灵柩举行迎灵仪式;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中国近代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均发生在此。解放后,随着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浦口火车站逐渐没落。1985年曾恢复部分客运,并更名为"南京北站"。2004年永久性停运。朱自清散文《背影》,是发生在这里的真实事件,近年来逐渐成为以民国为背景的影视剧重要外景地,《情深深雨濛濛》、《国歌》、《金粉世家》等均在此取景。</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浦口火车站,站厅、售票房、月台等等早已关闭,只有通往站厅的一段长约百米的风雨廊供游人打卡拍照。风雨廊的廊柱和顶棚有很多被风雨侵蚀的斑驳痕迹,老式照明灯也赫然在目。</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朱自清与父亲的离别之地。当时朱自清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奔丧之后父子在浦口车站离别。可想而知,彼时年轻的朱自清会是怎样的心境。即使父子关系并不和谐,八年之后,朱自清想起临别时父亲艰难地爬铁道买橘子的情景,依然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现在,斯人已逝,车站关闭已久,往事随风,只剩下这一段通往站厅的长廊。</p><p class="ql-block">有年轻人在此拍复古婚纱照。唉,姑娘小伙,这充满了离别与忧伤的地方,干什么要在这里拍婚纱照?</p> <p class="ql-block">离开浦口火车站,紧邻着它的是以火车站命名的历史文化街区。里面有咖啡馆、香氛店、书店、茶社、照相馆等店铺。</p> <p class="ql-block">一辆油漆斑驳的绿皮火车也赫然在目,它无声无息地展示着并不遥远的年代,以及那个年代的慢生活。</p> <p class="ql-block">沿着名叫“大马路”的街道走下去,会看到废弃的铁路,它在街区之外,却更真实地见证着过往的岁月。铁道蜿蜒交错,直通视野之外,隔着铁栅栏拍摄,都能感受到震撼人心的钢铁力量。它承载了无数的悲欢离合,以钢铁的形式固定在那里。这样看来,往事并不随风。</p> <p class="ql-block">站在过街天桥上俯瞰铁路,透过天桥上的绿色护网拍照,铁路变成苍灰色,更有沧桑的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回程,穿行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巷子里,看到一组青铜像:一张长椅,上面一件皮衣,袖子小心翼翼地围住几只朱红的橘子,一个年轻人怅然若失地立在旁边,清瘦的,戴着眼镜,身后的牌子上写着“浦口”两个字——朱自清《背影》情景再现。夕阳斜照他清瘦的脸上,看上去有些忧伤和茫然。光阴流转,不褪色的只有那几只橘子。</p> <p class="ql-block">斜阳里,时间仿佛是凝固的。</p> <p class="ql-block">回程前最后一站:大马路1号建筑,江北图书馆分馆。静谧而富有书香气息,你来与不来,随意。</p> <p class="ql-block">回程的轮渡上,看着夕阳缓缓落下。时间仍像江水一样,默默却又喧嚣地流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