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没来篁岭之前,对篁岭并不陌生,那里的“晒秋”早已闻名遐尔,来了之后,更感到篁岭的确名不虚传。</p><p class="ql-block"> 婺源的篁岭,是一个典型的山居村落,自然景观非常优美而又独特。村落依山而建,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形成了“梯云人家”的独特风貌。民居顺山而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梯田层层叠叠、宛如指纹、色彩缤纷,村内街巷纵横、溪水潺潺、古树参天。在这里,徽派建筑、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完美融合,四季景色各异,尤其是春季的梯田油菜花海和秋季的晒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3月19日,循着春花烂漫的踪迹,闻着油菜花香,驱车来到篁岭。为了能看上早晨绝美的景色,头一天就住在山下的古村索道旁边,第二天一早就乘缆车上山,成了第一批进村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站在村口曹氏宗祠门口的观景平台上,右侧高山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梯田里油菜花开的正艳,黄橙橙、金灿灿围绕山际。左侧高山是层层叠叠的民居,民居从山脚下向山上延伸,一栋栋、一层层直达山巅。早晨的阳光越过山巅、穿过树缝洒在古民居上,呈现出温暖的金色。绿树翠竹掩映着白墙黑瓦,炊烟薄雾缭绕在屋顶山间,早晨的篁岭犹如天上仙境而又充满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 参观了曹氏宗祠、竹山书院、花溪水街、水口园林和晒秋广场,在几个观景平台上观看了梯田花海,在天街上走了一个来回,穿天街走小巷、登石阶访民居,那天街上的豪华建筑,那小巷里的古朴民居,那花溪水街的小桥流水,那水口园林的千年古树,那竹林掩映的马头墙,那古建筑里的雕梁画栋、雕花门窗和精美的石刻砖雕,无不彰显着徽派建筑的神韵,小桥流水、梯田人家与绿水青山、梯田花海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田园风光画卷,宁人流连而又神往。</p> <p class="ql-block"> 篁岭村因村庄四周遍布竹林、幽篁丛生而名曰“篁岭”。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叶,距今已有500多年。村落最初以农业为主,村民以种植水稻、茶叶及果蔬为生。特殊地理位置,让篁岭的先民门开垦出层层叠叠的梯田,形成了高山上的“梯云人家”。山间云雾缭绕、温暖湿润,非常适合植物生长。到清朝时期,篁岭逐渐繁荣,成为集农耕、商业、文化于一体的繁华村落。村民以曹姓为主,篁岭曹氏与安徽歙县雄村曹氏一脉相承,雄村曹氏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相继出现了曹文植、曹振镛父子尚书,家族荣膺“四世一品”的殊荣。其竹山书院与篁岭的竹山书院应为一家。</p> <p class="ql-block"> 本来以为篁岭的春天只有梯田花海,不曾想春天也有“晒秋”,原来这里的村民一年四季都在晒。因为篁岭“地无三尺平”,没有大面积的晒谷场,所以村民就在自家的楼上伸出数根木棍,支起簸箕晒东西,家家如此。尤其是到了秋季,村民们将丰收的农作物晾晒在阳光下,形成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面,场面蔚为壮观,形成了篁岭这一独居特色的晒秋文化。</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篁岭,已经没有了“原住民”。近年来,篁岭通过保护性开发,将原来的村民全部迁到山下的“篁岭新村”,全部从事乡村旅游相关工作。篁岭成为地地道道的旅游古村,成为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也荣获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授予的“最佳旅游乡村”称号,成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和乡村振兴样本。</p><p class="ql-block"> 小桥流水:文图</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4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