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北京---走进郭沫若故居(2024.11.28)

雪松

<p class="ql-block">郭沫若故居应该是距离恭王府最近的人文景点了,两者就隔着一条马路,清朝时期,这个地方是恭王府的马号。</p> <p class="ql-block">沿着恭王府前的前海西街东行,向南拐一个弯,总共也就300多米的距离,就到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的郭沫若故居。</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故居的大门坐西朝东,为三间一启式王府大门,大门上的匾额是邓颖超在1982年9月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思想家、书法家、政治家。建国后曾先后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等职务,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郭沫若故居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主体建筑是一座建于民国初年的两进四合院,原为中医世家乐达仁堂私宅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先后作为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大使馆馆舍、宋庆龄的居所。1963年11月,郭沫若由北京西城区西四大院胡同5号迁入该处,至1978年病故,在这里度过了他的晚年。</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故居于1982年8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更名为“郭沫若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故居的大门东侧,在前海西街的路中间,建有一座砖砌一字影壁。</p> <p class="ql-block">购票20元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大型庭院,也就是故居的前院。</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故居的前身是恭王府的马号,关于它后来的变迁,听听工作人员给我们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前院的西南角建有翠珍堂,有资料说这里是郭沫若生前办公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故居前院有两个土山,上边栽种树木,禁止攀登。</p> <p class="ql-block">前院有三棵银杏树,其中一棵叫“妈妈树”。郭沫若喜爱银杏树,称它为“中国的国树”,“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1954年春,夫人于立群患重病离京治疗。郭沫若从大觉寺林场移回一株幼树,种在西四大院胡同寓中,起名“妈妈树”,祝愿孩子们的母亲早日康复。1963年秋,郭沫若迁住此宅时,和夫人一起将它移种于此。“妈妈”就是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故居前院草坪上矗立着一座郭沫若先生的全身铜像,这座铜像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司徒兆光所创作。</p><p class="ql-block">铜像中的郭沫若神情怡然,似在小憩,又似沉思。这一神态的塑造贴合郭沫若生前喜爱在院子里坐坐、看看的习惯,将塑像放置在他最爱的银杏树下,仿佛让铜像“活”了过来,为纪念馆增添了一种诗意的氛围。</p><p class="ql-block">铜像成为了人们缅怀郭沫若时表达情感的依托。每逢郭沫若生日或祭日,鲜花和花篮便会带着人们的哀思出现在像前,体现了人们对郭沫若先生的敬仰与怀念之情。</p><p class="ql-block">郭沫若是个很有才华的文人。他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其中《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被选入七年级人教版课本。《雷电颂》被选入八年级课本。</p> <p class="ql-block">假山前的这座影壁墙上,刻着一首郭沫若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诗:“百花齐放百鸟鸣,贵在推陈善出新。看把牡丹看秋菊,四时佳气永如春。”</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创作既结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1956年,中共中央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确定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郭沫若这首诗正是响应了这一方针,体现了他对文化艺术创新发展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也结合了故居环境。郭沫若故居的院子里有牡丹有秋菊,每个季节都会开花,四季都充满美好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故居的主体建筑位于庭院北半部,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前院为办公区,后院为生活居住区,是现在北京有代表性的民国风格的四合院。</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达仁堂的创办人乐达仁购买了这块地产,并修建了中西合璧式的庭院‌。郭沫若故居是中式风格,西边的院落是西式风格,当年是王稼祥一家居住的。两者原来是一个整体,现在被围墙隔开成两部分。</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故居的一殿一卷式垂花门位于第一进院南面,是进出庭院的主要出入口。垂花门前的两棵大树下各有一口铜钟,都是郭沫若当年自己收藏的。</p><p class="ql-block">放置铜钟的地方,原来有两只石狮子。郭沫若搬过来以后,因为低调和内敛的原因,将两只石狮子移到了“妈妈树”东边的草坪里了。</p> <p class="ql-block">东边的这口钟是清朝的,铸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上边的文字是凹进去的,也就是所谓的“阴文”。</p> <p class="ql-block">西边的这口钟是明朝的,铸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上边的文字是凸起的,是“阳文”。</p> <p class="ql-block">进入垂花门就来到郭沫若故居的第一进院落。第一进院内有正房五间,是郭沫若的会客室、工作室、书房和卧室。正房东西附耳房各一间。院内东、西厢房各三间。各建筑之间均由四檩卷棚游廊相连接。院内植有腊梅、垂瓣海棠、牡丹等花木。</p><p class="ql-block">正房前边的这两棵树是西府海棠,每年都开粉白色的花儿。</p> <p class="ql-block">正房的门脸上悬挂着成仿吾题写“郭沫若故居”的牌匾。</p><p class="ql-block">成仿吾(1897年8月24日-1984年5月17日),原名成灏,笔名石厚生、芳坞、澄实,出生在湖南省新化县知方团(今琅瑭乡)澧溪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回国。五四运动后,与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先后在日本和国内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活动,建立了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p><p class="ql-block">成仿吾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无产阶级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翻译家,和郭沫若是一生的好朋友。</p> <p class="ql-block">东厢房原为郭沫若秘书的办公室兼会议室。现在辟作郭沫若纪念馆的第一展厅,里面陈列了郭沫若的<b>少年时代</b>(1892-1913年)、<b>创造十年</b>(1914-1925年)和<b>北伐途次</b>(1926-1928年)的相关内容‌。</p> <p class="ql-block">西厢房原为郭沫若子女的居室。现在是博物馆的第二展厅,展示了郭沫若的<b>流亡十年</b>(1928-1937年)、<b>抗日洪流</b>(1937-1945年)和<b>迎接新中国</b>(1945-1949年)的相关内容‌。</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第一进院落的东、西厢房,沿着西边连廊向北,通过正房后边自带的廊道,隔着后窗玻璃可以浏览第一进院落的正房,也就是郭沫若故居的原状展厅。</p> <p class="ql-block">正房由西至东依次为郭沫若的会客室、书房兼办公室和卧室,基本保留了主人生前的格局与陈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郭沫若的客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坐北朝南的大客厅内沿窗摆放着一组简朴的沙发,右侧钢琴前的单人沙发是郭沫若接待外宾时习惯的座位。周恩来以及科学、文化、外交领域的领导与友人曾在这里作客或商谈要事。</span></p> <p class="ql-block">客厅的西壁是傅抱石于1965年春为郭沫若过寿所作题为《拟郭沫若九龙渊诗意》巨幅山水画,画幅下陈列着主人收集的形态、色泽各异的观赏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郭沫若写作和办公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在书房兼办公室内,引人注目的是悬挂在西、东壁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复制品和于立群书写的魏碑体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书桌上摆放着台灯、笔筒、台历、毛笔和<span style="color:rgb(1, 1, 1);">助听器</span>。东南角窗前的木匣里珍藏着主人流亡日本时从事古文字研究的手稿,1957年由日本寻回,郭沫若特为之题名“沧海遗粟”。1967年和1968年,郭老的爱子世英、民英死于非命,他饱含深情用蝇头小楷抄录了孩子的日记寄托哀思,这日记本也放于此桌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郭沫若的卧室</span></p><p class="ql-block">郭老的卧室设于耳房内。单人床下放着一双黑布鞋,床右侧是放置《二十四史》的书柜,主人生前时常翻阅《二十四史》。东侧有一座带镜衣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郭沫若故居内院</span></p><p class="ql-block">第二进院有房十间,是郭沫若夫人于立群的书画室和卧室。郭沫若常在这里和夫人欣赏书法碑帖、打牌、吟诗,还在这里接待新朋旧友。孩子们习惯称这里为“妈妈屋”。</p> <p class="ql-block">这是通往后罩房的封闭廊道,廊道的墙壁上挂了一些照片,都是郭沫若的题字。郭沫若是著名的书法家,北京的八大公园都是郭沫若题的,“故宫博物院”、中山公园里面的“保卫和平”牌坊、“中国书店”、“中国银行”也是郭沫若题的。</p> <p class="ql-block">后罩房的东西两侧原为于立群及子女的居室,现在被辟作第三、第四展厅,介绍了<b>文化新篇、和平使者、笔耕不辍</b>(1949-1978年)以及郭沫若著译书目等内容;中间部分原来是于立群的写字间,现在以“妈妈屋”的名字原状陈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三展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边墙上是郭沫若的一首诗《水牛赞》,是把他的手稿给放大了。郭沫若特别称赞水牛吃苦耐劳、老老实实的精神,把它叫做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毛泽东主席1949年10月19日签发的关于郭沫若的“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通知书”: 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郭沫若因两次患伤寒致双耳失聪。这是他使用过的助听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夫人于立群的写字间</span></p><p class="ql-block">于立群自幼喜爱书法。50年代后期,她在养病期间习字不辍,成为一位女书法家。郭沫若常在这里和夫人一起欣赏碑帖、挥毫作字,或打牌闲谈、接待亲朋旧友。孩子们把这个房间称为“”妈妈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于立群简历</span></p><p class="ql-block">于立群(1916-1979),祖籍广西贺县,生于北京。因少年时代失学,14岁便脱离家庭,考入上海明月歌舞剧社从事舞台表演,坚持自学书法,后参加摄制进步电影。</p><p class="ql-block">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后,积极投入救亡工作。1938年1月与郭沫若结合,5月由邓颖超、郭沫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她长期协助郭沫<span style="font-size:18px;">若从事写作和学术研究,整理保管</span>了大量文稿资料。</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郭沫若秘书,密切配合郭沫若担负的各项科学文化工作,开展保卫世界和平与国际交往活动。当选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第四届中国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p> <p class="ql-block">抬头可以看到郭沫若的书法墨迹,这是郭沫若故居挂的唯一一幅郭沫若的书法,题名《咏武则天》,是郭沫若1961年秋写给于立群的,于立群把它挂在这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是于立群的书案。于立群长期潜心研练书法,擅长隶篆,能作巨幅大字,功力深厚,技艺精湛。墙上的这幅毛主席《沁园春·雪》,是她写的篆书。</p> <p class="ql-block">于立群写字间的西侧是于立群的卧室,现在是第四展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这是郭沫若最后一张彩照,在这个院子里拍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旁边的这张小照片,反映的是:当时86岁的郭沫若坚持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华国锋同志劝他,身体不大好,早点退场吧的场景。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郭沫若在科学大会上发表了《科学的春天》的著名演说,很多老科学家含着热泪听了这篇演说的播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于立群卧室中原来的地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这边墙上是郭沫若著译书目。郭沫若一生写了100多部诗歌、戏剧剧本、文论、自传小说、历史著作、考古著作和翻译著作,是中国现代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之一,在许多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展览以郭沫若的一句平静而有震撼力的话作为结语:“我要以松柏的态度来刻画出自己的年龄,能成为合抱的大木给天下的劳人以一片清荫,即使中途遭了电击或者枯死,我也希望它的残骸能够供给贫苦人一把取暖的柴。”</p><p class="ql-block">整个展览展示了郭沫若这位诗人、学者兼战士追求理想、以身报国,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86年的风雨人生及其在文学、历史、考古、翻译等领域中的成就和为和平运动所作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一个《甲申三百年祭-反腐倡廉话甲申》小型展览。</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的西侧还有几座房子,是郭沫若当年存放手稿和藏书的书库。</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突然发现前院内的一个画面:蓝天下,绿叶间,几个红色的柿子,色彩对比强烈,感觉超级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游</b>于2024.11.28 <b>记</b>于2025.4.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