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明宫遗址公园是位于西安市大华南路。该遗址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皇家宫殿遗址,总面积3.4平方公里,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北半部平面呈梯形,南半部为横长方形,宫墙周长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城门。</p><p class="ql-block"> 大明宫遗址公园以大明宫遗址为核心,展现了盛唐时期的辉煌历史与文化。1961年3月4日,大明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大明宫遗址作为“丝绸之路——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部分,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20年12月,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大明宫始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最初称为永安宫,次年更名为大明宫。它是唐朝200余年间的统治中心,见证了唐朝的繁荣和衰落。唐天佑元年(904年),大明宫毁于战火,沦为废墟。2010年,大明宫遗址公园正式建成开放。</p> <p class="ql-block">望仙门遗址</p><p class="ql-block"> 望仙门西邻丹凤门,东临延政门,是唐朝文武百官上朝时的必经之处。唐敬宗时在门侧增修看楼,以便登临其上纵观街市景象。唐文宗太和元年(公元827年),下令拆毁看楼10间,表示纠正敬宗时种种弊端。</p><p class="ql-block"> 从2009年考古发掘资料得知,望仙门遗址埋藏于今天地面以下0.5米~1.5米,只残留夯土城门基址。基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3~35米,南北残宽18米,其形制与建福门相同,也有宽5米的三个门道,门内侧还发现东西残长19米、南北宽3.2米上城门楼的马道。</p> <p class="ql-block">丹凤门</p><p class="ql-block"> 丹凤门是唐长安城主要标志建筑大明宫的正南门,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22年),是唐代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丹凤门为五门道,是中国古代都城城门建制的最高规格,其规模之大、门道之宽、马道之长均为隋唐城门考古之最,被文物考古界誉为“盛唐第一门”、“天下第一门” 。不幸的是,丹凤门毁于晚唐的一场大火。</p><p class="ql-block"> 2008年,随着大明宫遗址公园项目的正式启动,丹凤门遗址保护工程也拉开序幕。这项工程由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得意弟子张锦秋亲自设计,汇集了国内顶尖的考古专家,他们依据隋唐时期关于丹凤门的珍贵文献记载,以及宋代《营造法式》中所述的建筑艺术,对丹凤门进行了精细的复原,再现了盛唐时期丹凤门的恢宏气势与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丹凤门遗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该博物馆建在丹凤门遗址之上,以遗址本体的保护为核心,通过精心设计的陈列和多功能区域,向世人展示了丹凤门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这里不仅是考古和文物研究的重要场所,更是了解唐代历史和古代建筑艺术的窗口。</p><p class="ql-block"> 2005年~2006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对丹凤门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发现了门址、门道、马道等重要遗迹。通过考古发掘,可以看到丹凤门的建筑规模之大、门道之宽,均为隋唐城门之最。它的建筑体量比天安门还要大,展现了唐代建筑的宏伟与壮观。</p> <p class="ql-block">大明宫微型景观</p><p class="ql-block"> 微型景观位于大明宫遗址公园内。该景观严格按照1:15的比例,真实还原了全盛时期的唐大明宫宫殿群的辉煌与壮观。景观中宫殿、楼阁、庭院等建筑群,每一砖一瓦、一梁一栋均由手工打造,细节精致,极具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望仙台</p><p class="ql-block"> 望仙台是唐大明宫内道教建筑。据有关文献记载,唐玄宗痴迷道教神仙之术,于会昌年间调发左右神策军3000多人,修筑望仙台。</p><p class="ql-block"> 考古发掘表明,望仙台遗址为方形覆斗状,由夯土高台、高台基座、基座周围的壕沟组成。夯土高台平面呈方形, 系黄土夯筑而成,东西长约30米,南北约28~29米,现存高度为9.7米。</p> <p class="ql-block">大明宫遗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该博物馆的前身为于1979年9月开始筹建、1981年8月正式建立的大明宫遗址保管所, 馆址先设于大明宫麟德殿遗址,后迁址大明宫含元殿遗址。现这座半地下的博物馆建筑面积约一万平方米, 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古代文明的瑰宝,其中珍贵文物79件(套)。</p><p class="ql-block"> 大明宫遗址博物馆是陕西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课外活动教育基地、西北大学教学科研实习基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