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我的家乡--永州市东安县黄金洞森林公园,屹立着一座年代成谜的古亭,古亭建于何时,由何人兴建,已无法考究。</p><p class="ql-block">古亭极为简陋,十根石柱稳稳当当地支撑起亭身,亭顶由五排人字架支撑,湘南特色的青灰瓦层层铺就顶面。亭子两侧,厚实的木板整齐排列,为往来行人提供休憩之所,主要作用是为往返的行人遮风避雨,一条羊肠小道穿亭而过,向着远方延伸。</p><p class="ql-block">古亭所处的位置是一个山垭口,两边石壁如刀削一般,地势极为险要。有着“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称,说夸张点,山垭口连只鸟都飞不过。当地人称作“鸭巴口,”这座亭子也因此得名“鸭巴口亭子。”</p><p class="ql-block">“鸭巴口亭子”是黄金洞森林公园的东大门,与金江水库仅隔着一个山包。</p><p class="ql-block">古亭别看它外观质朴,它扼守的小道向东是一个斜坡,一直延伸至“金江河。”</p><p class="ql-block">挑担负重的人上完斜坡后,都要在亭子小歇片刻,恢复体力,而且亭子是黄金洞村,黄泥洞林场等四个自然村进出的必经之路,承载着无数人的生活轨迹。</p><p class="ql-block">站在亭中,向东望去,是一马平川、生机勃勃的金江大田垅,再往西看,是碧波荡漾的金江水库和连绵不绝的越城岭,尽显大自然的雄浑壮阔。</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随着金江水库的建成,古亭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每日,来来往往的赶路人纷纷在古亭驻足停留,大家围坐在一起等船,谈天说地,欢声笑语不断。</p><p class="ql-block">金江水库得天独厚的航运条件为古亭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气,而古亭也为水库周边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两者相辅而成,共同绘就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p><p class="ql-block">那时的金江水库,二十多艘以柴油机做动力的木船整齐排列,有序地承送行人与货物。鸭巴口码头一片繁华,车水马龙,行人如织。搬运工人扛着货物匆匆穿梭,乘客们在一旁翘首以盼,嘈杂的人声与机器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的画面。古亭就静静地伫立在一旁,见证着蓬勃发展的一切,成为那个繁华时代的无声见证者。</p><p class="ql-block">世事无常,风云突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金江至黄泥洞林场的公路开建,原有的格局被打破,因工程需要,古亭被移到公路靠水库那方的一侧,它的悲惨命运就此开启。</p><p class="ql-block">公路建成后,四分之一的山民改变了出行方式,选择乘车而不再乘船。这一转变无形之中给金江水库带来了明显的冲击。曾经热闹的木船,因客源流失,数量大幅度减少。古亭与金江水库向来相连,扯一发而动全身,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如今,随着水库的落寞,古亭也遭受重创,往昔的热闹不再,只留下满目疮痍。</p><p class="ql-block">如今再看古亭,景象惨不忍睹,亭顶的青瓦七零八落,不少地方露出了腐朽的木质横梁。每逢雨天,雨水肆无忌惮地灌进亭内,支撑亭身的木柱,柱身腐朽,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苦苦地支撑着亭身,随时都会轰然倒塌。</p><p class="ql-block">亭子两侧供行人休憩的木板,被雨水多年浸蚀,业已断裂,变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虫蛀小孔,轻轻一碰便簌簌地落下腐朽的木屑。亭内杂草丛生,肆意蔓延,掩盖了曾经人们往来的痕迹。</p><p class="ql-block">曾经热闹非凡的古亭,如今只剩破败与死寂,孤独地在风雨中飘摇。</p><p class="ql-block">时代在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古亭更是雪上加霜。随着金江至肖家岭、黄金洞、大宽村公路相继通车,这让古亭和金江水库失去了往日的重要地位,无奈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古亭更是被世人遗忘,成了时代的“弃儿,”孤零零地立在哪里。</p><p class="ql-block">水库虽不再承担航运任务,但作为水域景观仍有一定的价值,受到的冲击远少于古亭。而古亭只能在岁月的风雨中,默默地回味着曾经的辉煌,徒留满心落寞。</p><p class="ql-block">我心中神一样的古亭啊!您曾经是旅人遮风挡雨的港湾,是时代变迁的无声见证者,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缩影,昔日无数的欢声笑语与生活片断,曾经的辉煌已消散在岁月的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可那些记忆却如您身上斑驳的痕迹,永远无法抹去。您不该被遗忘,您是家乡历史的根脉,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作为一处古迹,愿人们能重拾对您的关注,给予您呵护与修缮,让您在新时代中重焕生机,继续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让您的身影,永远留在家乡的深处,成为永远的文化坐标。</p><p class="ql-block">二零二五年清明节前夕,我故地重游,特意再次去看了古亭,当我举起相机,想要定格古亭这沧桑模样时,手忍不住微微颤抖,每按一次快门,“咔嚓”声都像是在为古亭曾经的风华正茂默哀。透过相机取景器,看着千疮百孔的亭身,我心里五味杂陈,满心都是对它命运的惋惜与不甘。这些照片不仅是对古亭当下的记录,更是我对它未来的期许,希望能借此唤起世人对它的关注,留得住根,记得住乡愁,别让它在岁月中消逝。</p><p class="ql-block">粟蒋草于二零二五年四月三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