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伟人毛泽东亲手书写唐代诗人杜牧</span>“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诗,震古烁今,引发了世人对扬州心驰神往。3月23日早饭后,我们从丹阳的金陵(丹阳)饭店出发去扬州,着重游览了扬州瘦西湖和个园两个景区。</p> <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游览历史悠久,最具盛名的瘦西湖。瘦西湖,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览面积2.5 平方公里,清代康乾时期即已形成的湖上园林群,融南方之秀、北方之雄于一体。2010年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殊荣。</p><p class="ql-block"> 从隋唐开始,景区陆续建园,及至清代盛世,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的六次南巡 ,造就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山盛况。历史上李白、杜牧、苏轼、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很赞叹瘦西湖秀美的风光,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篇章。风景区内串以徐园、小金山、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熙春楼、万花园、双峰云栈、石壁流淙<span style="font-size:18px;">等名园胜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瘦西湖名称的来历,是乾隆年间寓居扬州的诗人汪沆的一首感慨富商挥金如土的诗作:“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的特点是湖面瘦长,蜿蜒曲折,“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p> <p class="ql-block"> 一走进瘦西湖,就被这迷人景色吸引住了,无论远景近景,都美得让人沉迷,简直就是一步一景,眼之所及,风光无限!</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远景照。有三个著名景点:右边有银白色护栏的桥就是久负盛名的二十四桥,中间那个造型奇特的建筑是“十字阁”,最左边的那栋楼叫“熙春台”。从照片上看,三者挨在一起,其实是隔了一段距离的。</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瘦西湖二十四桥。二十四桥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似乎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洁白栏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桥与水衔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围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随时看到云、水、花、月,体会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妙境。</p> <p class="ql-block"> 今天正好是星期天,二十四桥两边人满为患,我们排了好久的队,才艰难地挤过了二十四桥。哪里还有什么心思听“玉人吹箫”?</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十字阁。十字阁位于扬州瘦西湖的熙春台东北角,因其独特的“十”字形状而得名。这座建筑被称为“十字阁”或“五亭阁”,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分为两层,拥有五座顶,中央顶峰呈六角形,高耸的宝顶宛如碧玉簪,上覆绿色琉璃瓦,显得格外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 十字阁的设计独特,四角单檐歇山式的抱厦设计,四面设有雕刻精美的画格门窗。其南面悬挂着一副由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所撰写的楹联:“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这副楹联不仅装饰了十字阁,还通过文字表达了深远的历史纵深感和审美感受。在夜晚,十字阁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神秘而迷人,成为瘦西湖的一颗璀璨明珠。站在十字阁上,可以尽情欣赏周围的美景,让思绪在字里行间中得到净化,心灵在明净的山水中得到升华</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熙春台。瘦西湖的熙春台是乾隆皇帝为其母亲祝寿而建的建筑。相传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时,为了庆祝母亲的生日,特意建造了这座富丽堂皇的楼台。熙春台的名字取自《老子》中的“众人熙熙,如登春台”,寓意和乐与美好。</p><p class="ql-block"> 熙春台矗立于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西岸,与莲花桥遥遥相望。主楼南侧有湖石假山、复道和重檐亭,北侧则建曲廊与十字阁相连。熙春台不仅是瘦西湖二十四桥景区的主体建筑,还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意义成为扬州著名的景点之一。其建筑形式在江南园林中极为少见,展现了扬州盐商的富足与扬州园林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在熙春台前,有伟人毛泽东手书唐代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p><p class="ql-block">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p><p class="ql-block"> 伟人的草书龙飞凤舞,气势如虹。 有伟人的墨宝,瘦西湖的名气更响了,来扬州的人,都要到此瞻仰一番。</p> <p class="ql-block"> 熙春台和十字阁也是人山人海,我们只能望而却步,远远拍个照,算是到此一游了。</p> <p class="ql-block"> 看看这张照片,是不是很有意境?碧绿的湖面上,两艘画舫正准备起航;画舫左后方,是金碧辉煌的十字阁;中间部位,则是举世闻名的24桥;24桥后面最远处,有一座气势雄伟的宝塔,是位于蜀冈大明寺的栖灵塔;24桥右边,还有一个翡翠色小亭。在这个繁花似锦的春天,透过花枝远眺栖灵塔,桥的拱弧与塔的挺拔相得益彰,如同直射苍穹的巨箭;碧水画舫,白桥远塔,翠阁绿亭,层次分明,交相辉映。此时此刻的二十四桥景区,山辉水媚,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 这是瘦西湖的著名的玉版桥。玉版桥位于瘦西湖南岸,是一座仿古建筑,由数十根白色石柱和石板构成。桥的设计充满了古典江南的韵味,给人一种宁静、古朴的感觉。桥的名字来自于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湖西水碧春无际,南桥飞阁布烟霞。玉版桥边花正开,醉把春风作主人。”这首诗赞美了桥边的风光,也让玉版桥成为了瘦西湖的一大景致。玉版桥在不同的季节和时间都有着别样的风情。春天,桥边的柳树吐翠,花儿盛开,湖水清澈见底;夏天,桥边的荷花盛开,虫鸣鸟叫,人们可以在桥上感受清风徐徐;秋天,桥边的枫叶红艳,风吹起了片片落叶,像是飘零的思绪;冬天,桥边的湖水结了一层薄冰,寒风凛冽,景色别具一番风味。</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作为扬州的一处重要景点,还是作为扬州文化的一部分,玉版桥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座桥梁,更是扬州人民的情感寄托,也是游客心中的一份美好回忆。每年,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玉版桥的风采,感受她的独特魅力,留下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这座太湖石雄立湖岸,自有一种气势。</p> <p class="ql-block"> 漫步瘦西湖两岸,感受到这座“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上园林,融南方之秀、北方之雄于一体,风韵独具而蜚声海内外的众多楼台亭阁,水谢名桥,雅园胜迹,散布在窈窕曼妙的一湖碧水两岸,俨然一幅次第展开的国画长卷。</p><p class="ql-block"> 曾经有人把扬州瘦西湖与杭州西湖相比较,说是杭州西湖好比唐代美人杨玉环,具有一种令人倾心的丰腴美;扬州瘦西湖好比汉代美人赵飞燕,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苗条美。环肥燕瘦,各有千秋。西湖与瘦西湖亦然。</p> <p class="ql-block"> 风景如画,拍照记录这美丽的景色和美好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 对面是瘦西湖著名景点钓鱼台,原名吹台。</p><p class="ql-block"> 传说乾隆年间,盐商江鹤亭等于扬州城瘦西湖一带建立离宫别苑迎驾。一日乾隆皇帝游览瘦西湖,垂钓兴起,于是在吹台处垂钓。乾隆垂钓半晌仍无鱼上钩,心中尴尬异常,于是诸盐商便遣人携活龙鱼(鲤鱼)潜入水下,偷偷将龙鱼挂于钓勾上,于是勾落鱼起,皇帝异常开心。但只钓上龙鱼,乾隆心有疑虑,宠臣和珅巧妙应答皇帝:“凡鱼岂敢朝天子,万岁金钩只钓龙”,乾隆皇帝大悦。后来此处改名为钓鱼台</p> <p class="ql-block"> 以钓鱼台为背景,下面三对夫妻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这两位以钓鱼台为背景,照单人相。</p> <p class="ql-block"> 远处的这座丹红色的桥叫彩虹桥,如同天边的彩虹,降落在碧波荡漾,垂柳如烟的瘦西湖上,给瘦西湖柳堤春色平添了几分梦幻,几分靓丽,几分神奇!</p> <p class="ql-block"> 大家分别以彩虹桥为背景照相。</p> <p class="ql-block"> 这两位资深美女,手捧一束玫瑰,似在这里等待受花之人。奇怪了,竟然有女人给男人献花,等了好久不见人来,是哪个负心汉辜负了两位美女一片苦心?</p> <p class="ql-block"> 我们同行的几位先生中,有人想去接过美女手中的玫瑰,也有人想与美女姐姐合影,但都是有心无胆,望而却步!</p> <p class="ql-block"> 终于来到了彩虹桥头,我们缓慢地在拥挤中过了彩虹桥。</p> <p class="ql-block"> 从彩虹桥下来,便是瘦西湖又一著名景点小金山。小金山原名长春岭,建于清代中叶。当时扬州豪绅为了打通瘦西湖至大明寺的水上通道,在瘦西湖之西北开挖了莲花埂新河,挖河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山,这就是今天的小金山。小金山四周环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顶有“风亭”一座,是全园最高点。小金山西麓有一堤通入湖中,堤端为一方亭,名“吹台”。相传乾隆皇帝在这里钓过鱼,因而又叫钓鱼台。</p><p class="ql-block"> 关于“小金山”的名字,还有着一段来历:说是有一回扬州和镇江的两个和尚闲聊,镇江和尚说:“青山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扬州的当然不同意这种说法,于是两人就下棋打赌。结果扬州的和尚棋高一着,此景定名“小金山”,并在庭中挂了这样一副对联:“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只用了一个“小”字,就把镇江的“金山”引渡过来了。</p> <p class="ql-block"> 挤进小金山的大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块巨石,传说这块巨石是从瘦西湖中挖出来的,巨石表面凹凸不平,凹陷处连起来看,就是一个缩小版瘦西湖模型,你说神奇不?</p><p class="ql-block"> 由于人实在太多,小金山的其他精华景点就没办法去游览了,我们只能心有不甘地又从门口挤出来。</p> <p class="ql-block"> 这是扬州白塔,位于扬州市瘦西湖景区内,是瘦西湖的核心建筑之一,也是扬州标志性景点。白塔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两淮盐总江春集资仿北京北海白塔建造,高约30米,为砖砌喇嘛塔,造型秀美,具有江南园林建筑的独特韵味。白塔与瘦西湖的莲花桥(五亭桥)相映成趣,一横一竖,一彩一素,形成鲜明的对比。白塔晴云是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p><p class="ql-block"> 白塔的建造与乾隆皇帝南巡有关。相传乾隆游览瘦西湖时,感叹五亭桥畔的景色与北京北海的“琼岛春荫”相似,但缺少一座白塔。盐商为博取皇帝欢心,连夜用盐包堆砌成塔,后仿照北京白塔的图纸重建。扬州白塔虽然是仿北京北海白塔而建,但根据江南园林特点进行了调整。塔身较北海白塔更为瘦长,轮廓秀美,形似花瓶。塔座为八角四面,每面三龛,龛内砖雕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十二月和一天十二时辰。</p><p class="ql-block"> 白塔与莲花桥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清代建筑艺术和扬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这是白塔附近的御碑亭。五亭桥、白塔一带,可称得上是瘦西湖湖上风景的精华部分。乾隆皇帝喜巡江南,喜下扬州,喜游瘦西湖,在扬州留下了很多御碑。乾隆南巡,多次御临莲性寺,赐额、赐诗、赐《大悲陀罗尼经》一部。今莲性寺西侧尚有御碑亭一座,保存了这四方御笔九龙碑刻,其中两块已残破难辨,虽然石碑碑文有损,但难掩其笔迹之飘逸流畅、清丽婉转。御碑亭上有楹联一副:</p><p class="ql-block"> 潮涌广陵磬声飞远梵,</p><p class="ql-block"> 树连邗水铃语出中天。</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远眺,依稀可见瘦西湖白塔的顶端和远处的五亭桥。</p> <p class="ql-block"> 在刚刚绽放嫩芽的垂柳掩映下的五亭桥,越来越清晰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瘦西湖上著名的五亭桥,又叫莲花桥。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建筑风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的绝妙佳境。</p> <p class="ql-block"> 大家分别以五亭桥为背景照相。</p> <p class="ql-block"> 这是近处的五亭桥正面照片,桥上五个亭子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已经到了五亭桥的入口处,桥上游人如织,拥挤不堪!</p> <p class="ql-block"> 虽然无心登桥,但大家还是在桥侧边再次照了个相。</p> <p class="ql-block"> 这是瘦西湖畔重要景点徐园,我们没能进园,只在外拍了个照片。</p><p class="ql-block"> 徐园始建于1915年,落成于1917年,位于瘦西湖北端长堤春柳的尽头,原为清初“桃花坞”旧址,后为纪念辛亥革命时期扬州军政长官徐宝山(被袁世凯派人炸死)而建。园名由清末扬州书法家吉亮工题写,门额“徐园”二字一楷一草,风格独特。徐园是瘦西湖“园中有园”的代表之一,占地仅0.6公顷,但布局精巧,以黄石叠砌荷池、曲水环绕池塘,池水与瘦西湖相通,形成错落有致的庭院景观。</p><p class="ql-block"> 主要建筑包括听鹂馆、碑亭和春草池堂吟榭,其中听鹂馆得名于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馆内楠木罩阁雕刻“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案,工艺精湛。听鹂馆前陈列两具南北朝萧梁时期的铁镬(重达3吨/具),为1500年前的镇水遗物,反映了扬州古代冶铁技术的高超水平。</p><p class="ql-block"> 徐园作为瘦西湖的过渡景点,连接长堤春柳与小金山,其小巧雅致的风格浓缩了江南园林的韵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遗产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 长堤春柳又称“柳堤”、“隋堤柳”,起始于虹桥西岸,沿堤岸遍植柳树、桃花,形成狭长的带状景观,堤边如图画般展开的楼台、花草、湖水,迤逦至桃花坞。它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民国四年(1915年)复建,是瘦西湖文化景观的渲染之篇。</p> <p class="ql-block"> 柳堤春色如诗如画,花似锦,柳如烟,湖水碧,游人醉!</p> <p class="ql-block"> 人花相映添神采,谁信女士六十龄?</p> <p class="ql-block"> 大家纷纷在柳堤春色处照相留念。</p> <p class="ql-block"> 胜境好景看不尽,忙坏年迈摄影人!</p> <p class="ql-block"> 这棵斜歪着的柳树何其幸运?竟然有两位美女坐在上面小憩。</p> <p class="ql-block"> 依偎着歪脖子树的两位美女,显得丰姿绰约,特别有淑女形象!</p> <p class="ql-block"> 走累了,坐下来稍作休息。走完这段路,我们就算是走马观花游完瘦西湖了。</p> <p class="ql-block"> 当天下午,我们游览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是世界文化遗产地,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个园原址为明代“寿芝园”,到清代康乾年间归两淮盐商马氏兄弟所有,即“街南书屋”,嘉庆年间被盐商黄至筠购入,并扩展为前宅后院式住宅园林。个园之所以叫“个园”,是因为园主人黄至筠生性爱竹,园中植有万竿绿竹,竹叶似“个”字,且半个“竹”字便是“个”字,故而得名;清咸丰时期,个园曾遭兵火之灾,虽未受重创,却日渐衰败;1982年,个园正式对游客开放;2002年,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个园回收了南部住宅五路豪宅中的三路,将使历史原貌趋于完整。</p><p class="ql-block"> 个园,以遍植青竹而名,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而胜;主要分为房屋、庭院和竹林三个部分,布局规整,房屋的后面为庭院,也是个园的核心部分,庭院楼阁、湖水和假山石交相辉映。个园也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盐商园林,它向我们展示出盐商文化的方方面面,体现出盐商精致生活的丰富内涵。</p><p class="ql-block"> 个园,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人民日报》著文将个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园”;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二十家重点公园之一。2013年,“个园史料馆”在个园南部住宅区建成并对外开放。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个园也被纳入其中。2016年,个园成为首批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个园核心区游览路线是从北门进入,依次游览竹林区、四季假山和南部住宅区,最后从南门出园并衔接东关街。 结合了园林景观层次与历史建筑进行参观游览。</p><p class="ql-block"> 夫妻俩在个园门口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参观个园的万竹园。扬州个园以其丰富的竹文化而闻名,园内种植了多种竹子,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和文化氛围。根据资料显示,扬州个园竹子有如下主要特点:</p><p class="ql-block">1. 竹子种类丰富</p><p class="ql-block">个园内种植了多达70多种竹子,包括毛竹、紫竹、方竹、斑竹、黄金间碧竹、孝顺竹等。这些竹子形态各异,有的高大挺拔,有的竹节呈方形,有的竹竿带有斑点或条纹,极具观赏性。</p><p class="ql-block">2. 竹林景观设计精巧</p><p class="ql-block">个园的竹林不仅仅是简单的植物种植,而是通过精心布局与搭配,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例如,紫竹与绿竹的对比种植,使得竹林层次分明、色彩丰富。此外,竹林还通过不同高度和密度的搭配,创造了变化多端的空间感,让游客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与画意的世界。</p><p class="ql-block">3. 竹文化深厚</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象征着高洁、坚韧和谦逊。个园通过对各种竹子的精心栽培和展示,传递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园中特设的“听雨轩”专为欣赏雨打竹叶之声而建,引导人们静心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竹子所代表的淡泊宁静之美。</p><p class="ql-block">4. 竹子与园林布局融合</p><p class="ql-block">个园的竹子与园林的其他元素如假山、湖水、建筑等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景观。例如,竹林中的圆门洞开,象征一轮满月,形成了“月映竹成千个字”的赏景效果,是四季假山部分的开篇点题。</p><p class="ql-block">5. 竹子与季节变化</p><p class="ql-block">个园的竹子与四季假山相结合,形成了四季分明的景观。春天,竹笋破土而出,象征着生机勃勃;夏天,竹林郁郁葱葱,为游客提供清凉;秋天,竹叶随风摇曳,增添了一份萧瑟之美;冬天,竹子依然挺拔,象征着坚韧不拔。</p><p class="ql-block">6. 竹子与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个园每年春节期间还会举办以竹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如竹编工艺展示、竹刻艺术展览等,进一步弘扬了竹文化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扬州个园的竹子不仅种类丰富、景观设计精巧,还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园林的其他元素和季节变化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 在万竹拥翠的游道上漫游,犹进入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个全国唯一的特种变异竹种,叫龟甲竹,又称长寿竹。说是观赏长寿竹,有益心身愉悦,健康长寿。你信吗?</p> <p class="ql-block"> 此处红花翠竹相辉映,极具诗情画意。可惜缺少一个美女与之相衬,还是美中不足!</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个园院内四季假山区。根据导游介绍和有资料显示,个园是扬州著名的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四季假山而闻名。这些假山分别以春、夏、秋、冬为主题,通过不同的石材和造景手法,展现了四季的自然之美。</p><p class="ql-block"> 春山。春山主要使用笋石和太湖石,搭配修竹和桂花,营造出春日生机盎然的景象。春山还有个特点,石笋插植于竹丛中,象征“雨后春笋”,寓意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十二生肖的象形石点缀其间,增添了趣味性。</p><p class="ql-block"> 夏山。夏山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石色如云翻雾卷,形态多变。特点:假山下临水池,上接重楼,山间奇峰林立,曲洞盘环。山顶建有“鹤亭”,亭畔古柏苍翠,整体营造出夏日清凉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秋山。秋山采用黄石,石质粗犷,色彩明快。特点:黄石假山气势雄伟,山顶建四方亭,山隙古柏斜伸,磴道纵横交错,营造出秋日登高赏景的意境。山腹设有石室、石凳等,增添了山居之乐。</p><p class="ql-block"> 冬山。冬山使用宣石,又称雪石,色泽洁白如雪。特点:宣石假山倚墙而建,南墙上开圆孔,利用气流变化模拟北风呼啸的效果,营造出冬日肃穆的氛围。山上有群狮戏雪的象形石,增添了趣味性。</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个园四季假山整体特色,是根据四季更迭顺序和个园的四季假山环形游览路线,将春、夏、秋、冬四景巧妙衔接,形成“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诗意画卷。个园的四季假山以其独特的石材和造景手法,展现了四季的自然之美,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孤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 这是四季假山春山处,雨后春笋,石笋翠竹,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 十二生肖石,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 这是四季假山夏山处,石山有一鹤亭,亭畔古柏苍翠。</p> <p class="ql-block"> 在夏季假山石处照个相。</p> <p class="ql-block"> 这是四季假山秋山处,显示出一种秋高气爽,登高赏秋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这是四季假山冬山处,雪石洁白如雪,营造出冬日肃穆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在冬山处照相留念。</p> <p class="ql-block"> 这是风音洞。南墙开有24个圆孔,寓示一年有4季24个节气。特别是模拟北风呼啸的声音,增强四季假山中冬日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这位先生饶有兴趣地在风音洞前照了个相。</p> <p class="ql-block"> 个园四季假山规模宏大,造型奇美,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堪称园林假山艺术之最,世上无与伦比!上面只是随意拍了几张图片,无法展示个园假山的全部内涵。</p> <p class="ql-block"> 参观游览个园假山区后,我们又进入庭宅区游览。个园的住宅部分位于个园南侧,坐北朝南,占地约3500平方米,由西、中、东三路建筑组成,前后各三进。整体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单体建筑体量宏敞、用料考究,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园主黄至筠起居室区域。</p> <p class="ql-block"> 起居室则有个清颂堂。清颂堂是个园住宅区中等级最高的核心厅堂,承担家族聚会、接待贵宾、祭祀祖先及商议重大事务的功能。清颂堂建筑特色:作为扬州古民居中最高的厅堂,其无立柱设计(其他厅堂罕见),不仅增强空间开阔感,还间接展示主人黄至筠的显赫家世。</p><p class="ql-block"> 清颂堂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命名寓意:“清颂”意为歌颂高洁品格,呼应园主黄至筠作为盐商兼文人的双重身份,体现其对儒家精神的推崇。家训陈设:堂内悬挂对联“几百年家人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强调积善行德与读书传家的传统价值观。堂内陈设遵循“东瓶西镜”布,象征平安静心,中央摆放寿山石突出“寿”主题,融合风水与吉祥文化。太师壁刻有《易经》节选,内容围绕“谦逊”美德,反映园主对修身之道的重视。清颂堂的奢华与内敛并存的设计(如柏木清香、低调家具)体现扬州盐商“亦商亦官”的独特审美,既显财力又不失文雅。</p> <p class="ql-block"> 到清颂堂游览参观的游客众多。</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与众多游客一道,来到西火巷古井处参观。</p> <p class="ql-block"> 这是著名的西火巷古井。古井位于扬州市广陵区盐阜东路10号个园内。这个古井是扬州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它见证了扬州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作为个园的一部分,西火巷古井与个园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在古井旁边,还可以看到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园林风光,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古井保存完好,水质清澈,是当地居民和游客们常常前来参观的地方。在古井旁,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氛围,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了一般。古井的存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饮用水源,更成为了扬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 这是汉学堂。汉学堂位于扬州个园的中路一进,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该建筑采用柏木结构,因此也被称为柏木厅,是扬州目前最大的柏木厅。汉学堂的命名源于黄至筠的二儿子黄奭对汉学的推崇,体现了黄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汉学堂内部装饰古色古香,引入了许多与竹子相关的装饰元素,体现了扬州园林的雅致风格。中堂悬挂一副楹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据说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所撰,生动刻画了书生甘苦自尝的生活和精神追求。此外,厅内还展示了主人的书画作品,进一步彰显了黄家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汉学堂不仅是黄家接待宾客的场所,也是黄家教育后代的象征。黄至筠通过命名“汉学堂”表达了对子女学习传统文化的期望,这种教育理念对现代人也有启发意义。黄家虽为富甲一方的盐商,但力行耕读,崇尚文化,其子女个个学有所成,二公子黄锡麟更是潜心钻研汉学,与著名学者阮元齐名。</p><p class="ql-block"> 汉学堂作为个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扬州盐商文化的繁荣,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其建筑风格、装饰艺术以及文化内涵,都使其成为扬州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 在汉学堂后面,有个“勤博”厅,可能是供黄家子弟攻读求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是过园的厨房,灶台上有名副其实的七星灶。</p> <p class="ql-block"> 大宅内巷子甚多,七转八拐的,如果不是导游带路,我们恐怕无法轻易走出来。</p> <p class="ql-block"> 豪宅大院这样的高墙夹道的巷子,除了通行外,兼备一个重要的防火功能。</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个园的“宜雨轩”。宜雨轩是扬州个园的主体建筑,位于园内中心小水池的南岸,是园主人接待宾客的场所。 宜雨轩面南而建,面阔三开间,四面带回廊,设廊柱与栏杆。其屋顶采用扬州常见的黛瓦,四角微微上扬,既显清秀又不失稳重。轩内四面为玻璃隔扇,采用全进口玻璃,极具奢华感。檐柱之间装饰有倒挂楣子,檐柱下方设有栏杆楣子和靠椅(又称“美人靠”),增添了建筑的层次感和实用性。</p><p class="ql-block"> 宜雨轩极具文化内涵,轩前廊柱上悬有一副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上联描绘高雅闲适的生活节奏,下联展现人际交往的美好,体现了园林作为社交场所的重要性。宜雨轩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成为扬州个园的核心景点之一。无论是其奢华的装饰,还是其作为社交场所的功能,都体现了清代扬州园林的精致与高雅。</p> <p class="ql-block"> 宜雨轩左侧照。</p> <p class="ql-block"> 宜雨轩的右侧照。</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个园楠木厅,是扬州个园中一处以金丝楠木建造的厅堂,主要用于主人举办小型宴会,厅内可容纳12至14个人进餐。厅内陈设讲究,寓意团圆与礼教。楠木厅位于扬州个园的南部住宅区,整个厅堂的屋梁和柱子均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这种木材不仅彰显了主人的品味和地位,还具有极高的耐久性,几百年过去仍无虫眼或腐蚀痕迹。 厅中央摆放着一张由大理石镶面的大圆桌,桌上铺着圆形矮凳,寓意“团团圆圆”。这张圆桌由两个半圆组成,当男主人不在家时,女主人会撤去一半,只保留另一半,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还反映了当时的礼教。厅内所有家具均为红木制作,包括圆桌、圆凳、圆柱等,整体风格统一,寓意阖家欢乐。厅内还悬挂有宋人山水画及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所撰楹联,增添了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 楠木厅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清代礼教文化的缩影。其设计理念与陈设布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与家庭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楠木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陈设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扬州个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景点。</p> <p class="ql-block"> 不少来参观楠木厅的游客,围坐在圆桌边休息。</p> <p class="ql-block"> 这位先生端坐在楠木厅上座,是在休息还是准备品尝黄家美味佳肴?</p> <p class="ql-block"> 从这里出来,我们结束了对个园的游览参观。</p> <p class="ql-block"> 过园出口处,竖着一块“世界遗产”铜碑,它告诉世人,中国大运河和个园,都属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两位先生在铜碑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夫妻俩也在铜碑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从个园出来,我们就进入扬州东关街。</p> <p class="ql-block"> 扬州东关街是扬州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老街之一,全长1122米,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拥有千年的历史积淀。这里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冲,也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保留了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和“鱼骨状”街巷体系,堪称中国大运河沿线保存最完好的商业古街。</p><p class="ql-block"> 东关街有许多可供游览的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 街南书屋。位于东关街309号,是清雍正、乾隆年间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的宅院。因其位于东关街南,故称“街南书屋”。书屋最负盛名的是甘泉县令龚鉴所赠的太湖巨石,因此也被称为“小玲珑山馆”。现存老屋两进,封火墙尤具特色。</p><p class="ql-block"> 逸圃。位于东关街356号,是清末民初钱业经纪人李鹤生的住宅园林。逸圃以“西宅东园”布局著称,园内假山错落有致,花厅、书斋、藏书楼等建筑精巧别致,是扬州住宅园林中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壶园。又称“瓠园”,位于扬州市东圈门22号,原是盐商私宅,后为江西吉安前知府何廉舫购得。园内增筑精舍三楹,曰“悔馀庵”,园内旧有宋宣和花石纲石舫,现置于瘦西湖小金山。</p><p class="ql-block"> 华氏园。位于斗鸡场4号,是盐商华友梅的家园。园内花厅三间,绿池环绕,雪石作山,黄石逶迤与层楼相接,展现了清代园林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东关古渡与双瓮城遗址。东关街东端紧邻古运河,曾是唐代繁华的码头。入口处的“东关古渡”牌坊是标志性起点,登上城楼可俯瞰街景,透过玻璃地板还能看到唐宋城墙遗址,感受历史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扬州东关街不仅是一条历史老街,更是一座活态的文化博物馆,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光,感受古代扬州的繁华与诗意。</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古老的东关街上,一股思古之情油然而生,仿佛听到了古街在诉说它的前世今生。在古代,扬州是地处大运河与长江连接之地,是全国重要的水运枢纽,漕运长盛不衰,盐商业也极度昌盛,扬州在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极高,是古代中国最发达最繁华最富庶之地,也是对国家对朝廷贡献最大的地方。现在的扬州的政冶经济地位,当然不可与古代相比,但相对而言,仍然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之态势。</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东关城门口,这位美女在熙熙攘攘的东关城门照相留念。</p> <p class="ql-block"> 出了东关城门,我们乘坐来时的中巴,返回丹阳市,结束了一天的扬州之游,同时也即将告别江苏,准备次日上午到安徽宣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