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阅读札记

淡泊宁静

<p class="ql-block">“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这句出自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话,像是一声来自山林深处的低语,带着原始的虔诚与悲凉。读罢此书,我仿佛置身于那片苍茫的山林间,与鄂温克人一起经历岁月的风霜。</p> <p class="ql-block">《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关于鄂温克游牧部落沧桑变迁的百年故事。书中,迟子建用她那充满生命和灵动的文字,将一个在大兴安岭山峦下、溪水旁以捕猎和驯鹿为生的部落展现在我们面前。语言文字形象生动,拟人和比喻信手拈来。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苍老的火焰;人生皱纹中含着露珠……这些文字散发着语言魅力和文字美感,仿佛将我们带入了那个遥远而神秘的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不乏一些赋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这些文字给予读者以心灵启迪,让我们在阅读中思考人生的方向与意义。生命就像一条河流,无论是顺流还是逆流,都要坚定地向前。快乐的秘密在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而不是在于拥有财富和权力。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坚定信念,而不是外部的物质财富。心指引的方向就是你要前行的路,听从内心的声音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笔下的鄂温克游牧部落不是神秘,而是神奇。他们崇尚玛鲁神,信仰山神和萨满。书中把萨满跳神形容得神乎其神,不仅未卜先知,还能给人治病,甚至可以起死回生。整部书以主人公(林克与达玛拉的三女儿)第一人称方式,讲述了一个鄂温克游牧部落愚昧、苦难、风雪飘摇的故事。凄惨、悲凉、死亡和生死离别贯穿整个故事。尽管字里行间洋溢着语言文字之魅力,但故事情节却充满着无限悲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描述的主人公极其部落的大多数人,纯朴中孕育着愚昧,善良中充满着原始。他们对俄罗斯人、日本人、汉人一同视为外族人,认知上没有什么区别和好恶,反而对汉人伐木和劝他们下山定居显得更加反感,对汉人上山给他们看病的行为也没有产生其好感。时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书中主人公对部落生活还是满怀着眷恋,不仅没有对文明生活的向往,反而是充满着极度焦虑。认为“光明就在河流旁的岩石画上,在那一颗连着一颗的树木上,在花朵的露珠上,在希楞柱尖顶的星光上,在驯鹿的绮角上。”“旧生活才是春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罢此书,给我的印象是,书中所描述的这个鄂温克族是一个信奉神灵、居无定所、愚昧无知、凄苦悲凉、支离破碎的游牧部落。若从纯文学阅读角度,可以一读。但我却没有从希楞柱尖顶上的破碎月光中,读到什么所谓的民族精神史诗,而却总觉得书中好像缺了一些精神层面上给予正能量的东西。也许它能为厌倦了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生活的人们,从唯美的文学中得到一点精神慰藉;亦或许让那些被虚无主义熏染的人们,由此找到一剂灵魂麻醉。额尔古纳河没有干枯,河水依然在流淌,但人类永远不会重返森林,返回原始。人类的文明与原始一定会发生冲突和碰撞,但也没有必要渲染文明焦虑,而且人类社会正是在这种碰撞中,不断前进和进步。</p> <p class="ql-block">湖泊与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相映成趣,湖边的树木在阳光下生机勃勃。天空湛蓝无云,给人一种宁静和平静的感觉。清晨时分,薄雾笼罩水面,增添了几分神秘感。这一切仿佛是鄂温克人生活的背景,他们在这片宁静而神秘的土地上,过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然而,随着文明的脚步逐渐逼近,他们的生活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变迁。正如那清澈的河水,虽然依旧流淌,但两岸的绿树却渐渐被砍伐,那天然的屏障正在消失。这不仅是鄂温克人的故事,也是整个人类在文明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思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