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3月23日下午,我们从忻州古城驱车140公里,抵达位于山西晋中祁县东部的乔家大院。从一座古城到一座大院,我们有机会更深入地去了解山西深厚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在装饰华丽的乔家大院牌坊前,我们10位志同道合的旅友一起合影。</p> <p class="ql-block">祁县乔氏是清末民初全国闻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族,是晋商的杰出代表。乔家始祖乔贵发早年出走口外在当铺做伙计,后从开草料铺兼销豆腐、豆芽、切面及零星杂货起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断扩张,国内各通都大邑几乎都有它的字号,独领风骚200余年。在乔家大院景区门口有两座铜雕,一座是“走西口”(图上),一座是“赶驼行商”(图下),反映了乔家创业阶段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在通向乔家大院的一条长达300多米的甬道两旁,有10座铜像,生动地呈现了乔家的一些生活与商务场景。依次为“课子读书”、“长街小卖”、“籴米粜米”、“悬壶济世”。</p> <p class="ql-block">“中西洽谈”、“官商互惠”、“洋行贸易”、“结乡睦邻”。</p> <p class="ql-block">“拜见慈禧太后”、“大德通票号”。</p> <p class="ql-block">走到乔家大院前,一座题写着硕大“福”字的照壁横亘在我们面前。雕刻于照壁两侧的一副楹联是:“经济会通守纪律,言词安定去雕镌”。意在告诫乔家子孙在经营事业时要遵守法纪、诚信规范,与人交谈时要真诚实在、去除雕琢。</p> <p class="ql-block">照壁的背面是一幅砖雕“百寿图”,据说出自乔致庸孙婿常赞春之手。阳刻鎏金的一百个“寿”字形态各异,无一雷同。这一百个寿字有一百种象征意义,或象征风雨雷电,或象征阴阳八卦,堪称篆书精品。百寿图两旁是晚清军政大臣左宗棠题赠的一副意味深长的篆体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倡导减少私欲、积蓄道德,体现了乔家对天理与道德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与百寿图照壁相对的则是乔家大院东门楼,高大的顶楼正中悬挂着山西巡抚奉慈禧太后面谕而赠送的匾额,上面题写着“福种琅嬛”四个大字。大门顶端正中嵌着一块青石,上书“古风”二字。这座门楼,显示出乔家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长约80米、宽约7米,将“在中堂”六个大院从近往远分隔两旁:北面依次为一号、五号和六号院,南面依次为二号、三号和四号院。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p> <p class="ql-block">一号院又称筒楼院。这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朴的老宅是乔家大院最古老的院落,见证了乔氏家族两百多年的兴衰历史。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乔家第一代掌门人乔贵发为儿子乔全美在此始建宅院。这</span>个院落布局是当时祁县一带最为典型的三进五连环套院。大门悬挂着蓝底金字匾额,上书“大夫第”。</p> <p class="ql-block">进了大门,正对院门有一大型“福德祠”照壁,是供奉土地爷的地方。太湖石上雕有松树、桐树和九鹿,喻示“九路通顺”。照壁两侧有砖雕对联:“职司土府神明远,位列中宫德泽长”。土地是万物之本,把土地供奉在这里,可以阻挡外来之邪气,保佑百姓平安生活。</p> <p class="ql-block">福德祠西侧是筒楼院的主院,站在台阶下放眼望去,可以看到院内重门叠户,大院的地势一院比一院高,这里讲究的是“平步青云”、“连升三级”。</p> <p class="ql-block">主院左右两侧分别是内客厅和外客厅。内客厅是乔家主人会见、接待内室亲眷往来之处。乔家所结姻亲大多是名门望族,儿女亲家不是富商大贾就是社会名流。有的亲眷来访还会小住几日,可在此住宿。</p> <p class="ql-block">外客厅用来接待外来宾客。乔家拥用各行商号、票号不下百余处,分布于全国各地。每至年终各号必作决算清抄,送呈总号向东家汇报。乔东家在此与掌柜议事会晤,共商重要决策。平时,也在这里接待来访的各界宾朋。</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是筒楼院的三进院,此院为四合院布局,东西南北均为5间,为山西民居典型的南北长、东西窄的横五竖五的院落结构。其中,北面正房为二层楼,有窗棂而无门户,故而叫筒楼,在筒楼檐下的正中挂有一块木匾,上刻“为善最乐”4个篆字。</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乔致庸的书房客厅居室。乔致庸是“在中堂”的创立者,也是乔氏发迹后达到鼎盛期的掌门人。他自幼父母双亡,由伯兄抚养成人,嗜读善思,筹谋有方,守旧而不固执,待人忠厚,处世圆润,多行义举,广结善缘。晚年喜好静养,但仍读书不辍。</p> <p class="ql-block">这是乔家的轿马车。</p> <p class="ql-block">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乔家第三代掌门人乔致庸当家后,在筒楼院西侧隔小巷置买了一大片宅基地,又盖了一座楼房院(即今五号院),也是三进五连环套院,和筒楼院形成两楼对峙,称明楼院。木雕门楼制作工艺细腻,正上方悬挂“在中堂”匾额,取意于儒家“中庸”之说,寓意为“不偏不倚,执用两中”。门楣上方雕刻有“福星、禄星、寿星”三位神仙,象征幸福、吉利、长寿。 两边则对称排列“八骏图”,寓意为“马到成功,前程似锦”;门楼的马头上则有“麒麟送子”的图案,下面有一幅对联:“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意为传承家业有良方只要留存忠厚家风;立身处世无奇法只有遵行率真本性。</p> <p class="ql-block">明楼院二进院是乔家大院所有建筑中最漂亮的院落,主楼为悬山顶露明柱结构,比较开阔,有雕花棂门、明柱走廊,站在走廊上可俯瞰全院。这里是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拍摄地。</p> <p class="ql-block">主楼是乔家第四代掌门人乔景仪的书房客厅居室,门上的匾额“静怡”二字取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理念,为“静心怡情之地”,寄托了乔氏家族对居所环境和家族成员精神境界的追求。二楼修建有门和窗,上面挂有“光前裕后”匾额一块,意为“光耀祖先,造福后辈”。</p> <p class="ql-block">乔景仪次子乔映璜的书房居室在二进院的西侧。乔映璜处事干练,曾任乔家堡村长兼学校校长。他严守家教,廉洁自律,学校和村政的公费开支几乎全由乔家付出。日军占领祁县期间,他把家藏护院的枪支和子弹全部送给抗日队伍,又捐五百银元,保护其安全转移。</p> <p class="ql-block">“在中堂”南面3个大院建筑年代较筒楼院、明楼院要晚。一号院的对面是二号院,又称东南院,是二进双通四合院,为乔致庸所建。门额上书“敦品第”三字,与“大夫第”门不对门,口不对口。按照中国的风水学,门为一户之口,开口要使其顺理而言,为免口舌之争,在修筑门户时,一般都要把相对的门户错开。</p> <p class="ql-block">正对院门有砖雕照壁,也叫“福德祠”,但雕刻图案为铜钱,工艺比较简洁。照壁两侧有对联:“位中央而赞化育,配三才以大生成”。“三才”指的是“天、地、人”。“地”为中央,五行之中属“土”,三才之中占“地”,合起来就是土地,显示了乔家人对土地的敬畏和热爱。</p> <p class="ql-block">院内转角处有供奉关公的地方。晋商崇敬关羽“诚信仁义”、“忠义神明”,供奉他为财神。晋商崇商德、讲信义,从共同利益出发,团结互助,利用会馆、商会等组织协调经营行为、解决问题。</p> <p class="ql-block">我们夫妇俩在院内参观了乔家西口创业、商号结业和茶票天下的历史。明清时期,祁县茶商是晋商中的一支劲旅,是万里茶道的开拓者和主力军之一。乔家大德诚、大德通、大德恒等茶票号资本雄厚,信誉卓著,分号众多,形成庞大的商业、金融网络,创造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商业传奇。</p> <p class="ql-block">进门处还有一道门与院门成直角通向二号院的正院和三号院的偏院。门楣上有“建乃家”三个大字,体现了乔家注重家族团结、代际传承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二号院的正院是一座四合院,展示了乔家“雄踞包头”、“印记账簿”、“经营之道”、“商规商训”、“商界精英”和“家族典范”等事迹。院子南端门楣上的匾额写着“退思”两字,两边楹联是:“言必典彝行修坛宇,门无杂尘家有赐书。”意为言行有度、淡看财富,退出尘世、饱读诗书。</p> <p class="ql-block">三号院又称西南院,是6个大院中建筑比较独特的一个院落。跨进院门的一进院为正院,是四合院,东南西北各有5间房,在南正房与东房的风道处有一偏门通向内偏院,偏院展示了乔家旗下的坐商和行商。</p> <p class="ql-block">四号院又称新院,由乔家第五代掌门人乔映霞、乔映奎修建。新院和二号院的格局相同,均为二进双通四合院。正对院门也修建有砖雕照壁,主体内容为“省分箴”。原文出自南宋吕祖谦编著的《宋文鉴》一书,全文倡导自然,忌违规律。整组砖雕是一座集书法、雕塑、民俗于一体的砖雕艺术精品。紧贴照壁建有一座门楼,额枋上有一块蓝底金字横匾“知足阁”,题意紧扣省分箴全文,体现了当时乔家主人的文化情操与内在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二进门的门楣上有“学吃亏”匾额,体现了乔家人豁达的处世态度和睿智的经商理念。因为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斤斤计较,只有会吃亏的人,才能在大事上明辨秋毫。</p> <p class="ql-block">二进院内展示“慷慨借银”。我们夫妇俩在院内分别留影。</p> <p class="ql-block">四号院的对面是六号院,又称“内宅花园”。整体风格开阔明朗。南侧有一条东西向的长约13米的蜿蜒曲折的走廊,花架顶部挂有数盏大红灯笼。走廊南侧立有一块泰山石,石之正面刻有欧阳中石所写的“乔家大院”4个大字。园之西北侧有一假山,山上一泻而下的飞瀑注入园中央的水池,池上一座拱形的小石桥造型优美,线条流畅,与池北侧的六角亭、假山上的四角亭交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德兴堂在“在中堂”的西面,取《诗经》的“长发其祥”与《中庸》的“惟有德者居之”之意,是乔全德儿子乔致祥的宅院。门额上书“戎伯第”三字,院落群布列有致,层次分明,总体布局为隶书“寿”字,装饰考究,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院内用三组蜡像再现了乔家结交官府的历史场景。第一个场景(图下):慈禧太后逃难时遇到乔家,乔家慷慨解囊,借出了10万两白银,当慈禧太后询问如何回报这份大恩大德时,乔家只求慈禧太后赐写“福种琅嬛”四个字。为此,慈禧赏赐给乔家一对用乌木制作的八角形宫灯,因灯的外形有九条龙盘踞而得名“九龙灯”(图上)。整个灯重达71斤,属于国家的一级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场景(图上):北洋大臣李鸿章组建北洋舰队时,向晋商募捐军费。乔致庸的大德通认捐十万两白银,这个举动给李鸿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第三个场景(图下):军机大臣、两江总督左宗棠途径祁县的时候,特地拜访了乔致庸。</p> <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所以民间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而乔家大院内众多的牌匾、照壁、木雕、砖雕等艺术精品,无不隐含着丰富的晋商文化内涵,延续至今,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