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神山——武当山游记(上)

天风海浪

<h1></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观篇</b></p> <p class="ql-block">   有确切资料表明:湖北武当山“天下第一山”的题字是由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写。</p><p class="ql-block"> “第一山”三个字,现以摩崖石刻的形式保存在武当山琼台景区。据考证,该石刻为2010年对原碑的复刻,字体高60米、宽12米,覆盖面积超过700平方米,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 据传:当年米芾在游览武当山时,被其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所震撼,遂提笔写下“第一山”。其书法以洒脱豪迈著称,石刻中的“一”字如游蛇灵动,“山”字则稳如磐石,体现了米芾独特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武当山中观,也称“紫岳琼台”,是武当山台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天柱峰东南麓,始建于元代,为真武大帝得道受封之地,现存元代石殿及清代建筑群,是武当山三十六观中规模最大的道观之一。中观原名“琼台宫”,元代始建,明代改宫为观,与上观、下观合称琼台三观。相传真武大帝在此受封为北极玄天上帝,故被视为道教圣地,地位崇高。‌‌</p><p class="ql-block"> 琼台三观还各有非常好听的名字,上观叫“白玉龟台”,中观叫“紫岳琼台”,下观叫“玉乐霄台”。历史上,三观之间借山势起伏修建有24座道院,道院之间由亭桥相联,故有在三观之间走动“出门不见天,下雨不湿鞋”的说法,可见当时琼台观的建筑是宏大而奇妙的。这可以说是武当山道观建筑的一大特点。</p><p class="ql-block"> 数百年岁月和战乱兵火,使琼台观的房屋毁损严重。上观,仅存有遗址和石雕玄武,下观亦只有摇摇欲坠的大殿和几间道房了。中观也是几经重修,保存至现在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我们上去的时候已经闭观了,只能在外面看看。</p> <p class="ql-block">  吃完饭出来,忽然发现了中观宾馆厨房棚顶挂着的腊肉,大大小小,形状各异,林林总总,密密麻麻,数不胜数,颇具湖北特色啊。我们晚饭就是在这家宾馆吃的。费了好大劲才用微单拍出两张。幸亏有这张照片,否则如何上山游览的想不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一开始整理照片的时候,搞不清楚上山的时间和顺序了。尽管把所有的照片儿都浏览了一遍,还是有点儿发懵。想来想去,我在中观拍了一张腊肉的这个照片,怎么没有呢!于是我又到文件夹里去翻。原来落了一个文件夹,这个文件夹里就是拍的中观。这样时间顺序越来越清楚了。我是2012年5月23日上午参加的武当摄影艺术节开幕仪式,下午去的中观。24日去的金顶和南岩。25日去的太极湖看了影展。26日我又单独去了紫霄宫和逍遥谷。</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上中观纯属偶然。我们一行人是为参加武当山第九届中国摄影艺术节而来的,为此我请休了五天的年假,再加上四个休息日,这样就有了九天的活动时间,来此之前先去了神农架,这是朋友做攻略的时候发现:神农架离武当山只有三百多公里,不如一举两得。上午我们参加了第九届摄影艺术节的开幕式,午休后在太极广场转悠的时候,不成想碰到了山东省摄协的田主席。她当时在与一些摄影家们聊天,打过招呼之后,她就征求我们的意见去不去中观,好明天早晨直接上到金顶准备拍摄云海或日出。原来他们聊天儿的内容就是如何去拍摄云海。这个方案很吸引人,这样我们也来不及退房,直接坐上了十堰市摄协主席安排的车来到了中观。在车上也认识了同行的摄影大家们。有中摄协副主席索主席,有重庆市摄协的冯主席,还有摄影家姜平,还有几位来不及认识的摄影家。晚上我们就在中观宾馆吃的饭。也是在这个宾馆住的。晚上我就和重庆市摄协的冯主席住在一个房间,他给我分享了参加全国摄影展的一些经验,获益颇丰。</p> <p class="ql-block">  中观现在还是索道站,坐索道可以直接到金顶。也可以爬山上去,是有一条盘山路的,没有索道的时候都是从这条路上去的。上图就是我给重庆摄协的冯主席在索道站门前留影,手持拍摄。</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金顶篇</span></h1> <p class="ql-block">  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天一早阴雨绵绵,而且越下越大。但是因时间的关系,不得不乘坐缆车来到金顶。</p> 这是武当山唯一可以上香烧纸的地方。也是进入太和宫的入口。 <p class="ql-block">  太和宫整体建筑布局是依居天险、随山就势,充分利用其山形的自然起伏;在构筑上借其峻险而添其隆重,以达到肃穆庄严、大气磅礴的艺术效果,让人感到垂悬中的稳重和独步云天的威严。古人赞为“千层楼阁空中起,万叠云山足下环”。来过武当山的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空间学专家、建筑专家等无不惊叹大岳太和宫所反映出的建筑思想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高度统一,高度评价其为“旷古之杰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p><p class="ql-block"> 整个工程历时5年完工,用巨型条石砌筑的城墙周长344米,居险临危却又坚固稳重,犹如一道光环围绕金顶,让人叹为观止。城墙上按东西南北四方建筑了四座天门,以象征天阙。四座天门临绝云空,极力渲染天庭仙界的威严。</p><p class="ql-block"> 太和宫现仅存正殿、朝拜殿、钟鼓楼、金殿、皇经堂、转运殿,铜殿等。</p> <p class="ql-block">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大建武当山,历时12年,建成9宫、8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建筑群,嘉靖年间又增修扩建。整个建筑群严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统一布局,并采用皇家建筑规制,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仙山琼阁”的意境,绵延140里,真正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和“挂在悬崖峭壁上的故宫”。</p><p class="ql-block"> 整个建筑因为是在山峰上所建,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每个殿内的面积和空间都比较狭小,回廊、门楣,阶梯都只能允许两个人错过。濛濛细雨中,红墙绿瓦掩映在山峦之上,神秘感大增。整个建筑都非常精致。我们进去之后,暂且忘记了外面正在下雨,就挨个殿拜谒了一下。其他的都忘了,只记得拜过一个转运殿,期盼着回来以后能更换一套设备。</p> <p class="ql-block">这是从后面看到的金殿。依稀能看出铜鎏金的质感。</p> <p class="ql-block">  金殿位于天柱峰顶端,海拔1612米,面积约160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等级最高的铜铸鎏金大殿。金殿坐西朝东,面阔三间5.8米,进深三间4.2米,高5.54米,为仿木结构鎏金铜殿,重檐庑殿顶。殿身为铜铸隔扇,隔扇上铸出大、小额枋,上檐作重翘重昂九踩斗栱,承托檐椽。下檐施单翘重昂七踩鎏金斗栱,檐际悬铜铸鎏金竖匾,镌“金殿”二字。金殿全部构件均采用分体铸造,经过榫卯安装,然后通体鎏金,结构严谨,连接紧密,无铸凿之痕。殿内供真武祖师像,左有金童捧册,右有玉女执印,水火二将擎旗拔剑。后壁悬清康熙皇帝楷书“金光妙像”金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侧面看到的金殿。因为金殿是禁止拍摄的,再加上此时雨下的好大,无法正常拍摄。所以从网上找了两张照片,大家可以看清楚的全貌。</p><p class="ql-block"> 据传,在离我们最近的墙柱上爬有一块火柴盒大小的金块,为施工时所剩,工匠们无法处理,遂贴在了柱子上了。已经被游人摸的亮晶晶的了。</p> <p class="ql-block">金殿正面(网上下载的照片。如有不妥马上删除。</p> <p class="ql-block">  金殿正中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坐像,着袍衬铠,披发跣足。侧侍金童、玉女,捧册端宝。水火二将,擎旗捧剑。神案下置玄武,俗称“龟蛇二将”,蛇绕龟腹,翘首相望。殿内金匾上书“金光妙相”四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御笔。殿内还有一颗“避风仙珠”,传说能镇住山风。据说殿内的长明灯已燃亮六百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俯瞰武当山金殿。(网上下载的照片。如有不妥马上删除)。</p> 武当山天柱峰顶原本是有一座小铜殿的,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天柱峰顶修建武当山金殿,小铜殿被撤置小莲峰。<br>  据《明史》及《武当山志》记载,武当山金殿全部构件在北京铸成后,由运河运至南京,再溯长江而至武当山,拼装榫铆而成。永乐皇帝对运送船只还专门发布一道圣旨:“务要小心谨慎,遇天道晴朗、风水顺利即行。船上要十分整理清洁,不许做饭。<br>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云南、江西的真武信众专门为太和宫金殿捐建了铜皮栅栏。<br>  清代,武当山金殿的南、北、西侧加建了三座配殿。<br> 殿顶正脊两端饰以大吻,戗脊饰一兽头、五蹲兽、一仙人,檐头饰云龙纹圆瓦当和滴水。 <p class="ql-block">冬季的金殿。(网络照片,如有不妥随时删除)</p> 武当山金殿建成伊始,就出现了三大奇观。<br>  其一是“祖师出汗”:每当大雨来临前,殿内神像上水珠淋漓,如人汗流浃背;<br>  其二是“海马吐雾”:金殿屋脊上立着许多金兽金禽,其中有一头海马,每到夏季,当海马口中“吐出”串串白雾,并“喂喂”有声时,随后必有暴风雨荡涤金殿;<br>  其三是“雷火炼殿”:当大雷雨来临时,金殿四周便出现一个个盆大的火球,在其旁来回滚动,遇物碰撞即发生天崩地裂的巨响。有时雷电划破长空,如利剑直劈金殿,武当山金顶顿时金光万道,直射九霄,数十里外可见武当峰巅之上红光冲天。<br>  有关专家反复调查研究发现,武当山金殿的各构件结合十分严密,殿内密不透风,在铸造时已为各种铸件留有热胀冷缩的系数,使之严丝合缝,又留有余地。当空气中水分增多,气压突变时,神像上便出现了一层水珠,犹如出汗;而殿脊上的海马内部是空的,与金殿相通,严密的殿内的温热空气上升从“海马”口中“吐出”并发出声响,水气遇冷而成雾状。<br><br> 上图均为围墙,也为下山的通道。 大岳太和宫 大岳太和宫,又称太和宫,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最高点,地处1612米武当山绝顶之上,更多地体现出的是一种前无古人的气魄和征服者胜利的昭示,武当山特殊的地貌形成的众峰拱托、八方朝拜的景观也神奇地渲染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大岳太和宫是武当山的最高胜境,无论是道人信士,还是香客游人,只有登上顶峰,走进太和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到了武当山。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太和宫,建成后嘉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封这座建在绝顶上的道宫为“大岳太和宫”。皇帝的嘉封使武当山的地位一举而成为五岳之首。1983年,大岳太和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同年,大岳太和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21座重点道观之一。 雨势依然不减,拍摄困难重重,只能躲在房檐下,拍摄对面。从中也可以看出建筑和雕塑的细致和精美。 <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武当山金殿被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1994年12月,武当山金殿作为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岩篇</span></h1> 南岩宫,全称“大圣南岩宫”,地处武当山南岩之上,南列天柱诸峰,北瞰五龙顶,东望展旗峰,西有飞升台,上接碧霄,下临绝涧,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后屡加修建,现存部分主要建筑为明清时期重修遗存,为中国道教武当派宫观。 南岩宫现存建筑及遗址占地面积达61187平方米,有庙房共83间,总建筑面积3539平方米,主要由南岩石殿、南天门、碑亭、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等建筑构成,岩南峰峦之上有梳妆台、飞升台等古迹,为武当山敕建九宫中具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群和道教文化传播中心。 下午,来到了南岩,雨终于停歇,商家们开始打芡实糕了,这是武当山的特产小吃,味道不错。 道教音乐, 也需要传承。 武当山上的建筑材料,和泰山一样也是挑上去了,辛苦程度差不多,只是没有泰山路远。 远处的山上,有个石洞,相传当年张三丰曾在洞里修行多年,但洞口是在悬崖上,始终想不通他如何出入洞穴的,只能推测他的轻功了得。 这座碑亭,位于玄帝殿外,为明代永乐年间(1412年)敕建,存放着皇帝圣旨碑刻,体现皇家对武当山道教的重视‌。结构‌为重檐歇山顶式,琉璃瓦檐,四方各开拱门,亭内设赑屃驮御碑‌。碑亭内<b>永乐圣旨碑</b>为明代原物,碑文记载敕建历史‌。 玄帝殿 <p class="ql-block">  龙头岩又名龙首石,位于武当山风景名胜区内的南岩两仪殿前。龙头香为一组悬于崖前的浮雕云龙石梁,石梁上凿刻出两条合并为一体的龙,两条龙仰视吞噬着一团火球,在龙头顶端为一石雕香炉,龙头方向指向金顶。整根石梁悬空伸出2.9米,宽仅30厘米,直悬于绝岩,无栏无扶手,号称“天下第一香”。龙头香修建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常有民众冒着生命危险,在此烧香祈福。香客从平台走三步通过龙首石,将香插到香炉后,再跪在雕花石梁上磕个头,最后站起来后退三步回来。因地势险要,坠岩而亡的香客不计其数。康熙十二年(1673年),四川湖广总督蔡毓荣下令禁烧龙头香,并立“禁烧龙头香”碑,设栏加锁,予以制止。龙头香被禁后,就没有香客冒险去敬香。至现代,龙头香都是由景区内的工作人员来敬香和清理。</p> <p class="ql-block">  天渐渐暗了下来,不得不向车站走去,坐景区里公交车往回返,途中还要经过一个茶市场, 买不买茶都得停一会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