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谭嗣同诞生160周年之十:《仁学》与《易经》

阿迷

<h3>今年是谭嗣同诞生160周年,缅怀这位近代思想先驱,其著作《仁学》蕴含的深邃思想依然振聋发聩。尤其是其中关于 “仁” 的界说,与古老的《易经》智慧相互交织,绽放出跨越时空的光芒,引人深思。</h3></br> <h3>谭嗣同在《仁学》里对 “仁” 有着独特阐述,如 “十八、破对待,当参伍错综其对待”“十九、参伍错综其对待,故迷而不知平等”“二十、参伍错综其对待,然后平等” 。初读这些内容,“参伍错综” 一词着实令人费解。探寻其根源,它出自《易经・系辞》:“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为了理解其真意,查阅诸多参考文章与视频,却仍觉迷雾重重,直到运用独特的太极观进行思索,才有所顿悟。</h3></br> <h3>所谓太极观,“太” 为阴,象征着无限与绝对运动;“极” 为阳,代表有限与相对静止。宇宙间万事万物皆为阴阳运动变化的产物,且这一运动变化遵循中和法则。《易经》最初以无字天书的形式呈现,仅用符号来表达太极思想。最初的原点符,比如岩石或龟甲上的一点,点代表 “极”,点外留白代表 “太”;而后的一字符,即岩石或龟甲上的一横,横为 “极”,留白为 “太” ;再到十字符,由垂直交叉的两个一字符构成,它分出了四象,衍生出五行,自此万事万物依照五行规律运行;十字符之后是米字符,也就是八角星符,由两个十字符45度角叠加而成,形成了八卦的雏形。这些太极思想与符图,都是人的意识活动结果,而人的意识唯有与天地平衡,才能达成和谐,此即天地人三才合一的理念。</h3></br><h3>基于此,“参伍错综” 的含义便豁然开朗。“参” 即三,代表天地人三才;“五” 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 ;“错” 意味着五行相生相克,这是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综” 为综合,也就是中和。谭嗣同借助 “参伍错综” 来阐释 “仁”,实则是在强调打破事物间的对立,从天地人、五行的宏观视角,以中和之道去看待世间万物,进而实现平等。这与《易经》中所蕴含的宇宙变化、平衡和谐思想一脉相承。</h3></br> <h3>谭嗣同身处近代社会变革的洪流之中,他将《易经》的古老智慧融入《仁学》,试图为那个动荡的时代探寻新的思想出路。他以 “仁” 为核心,借 “参伍错综” 的理念,呼吁人们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更广阔、更包容的视角去理解世界,追求平等与自由。在纪念谭嗣同诞生160周年之际,重新审视《仁学》与《易经》的关联,不仅能让我们深入了解谭嗣同的思想内核,更能从古老智慧与近代思想的碰撞交融中,汲取养分,思考当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探寻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平等 。</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WtP1vPdDUXYLy8UpAiCjs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