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万灵院

木头脑子

<p class="ql-block">All Souls College 中文翻译为万灵学院,这个翻译既准确又典雅,与钱钟书先生所译的饱蠹楼——Bodleian Library 一样传神。万灵学院和饱蠹楼都在牛津中心,与钱先生就读的Exeter College隔街相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灵学院是牛津大学最神秘的学院,没有之一。塔楼高耸,围墙厚重,充满了闲人勿近的高冷。从一侧的铁门望去,整齐的庭院里永远都是空无一人,不着一丝人间烟火。甚至登上旁边 St Mary 教堂的塔顶仔细观察,也看不见一个人影,只有绿草、石墙与清风。好奇的人只能通过学院开在Redcliffe Camera 东侧的铁门向里张望。虽然来牛津多次,每次都很想一探究竟,但也只能无奈地隔门兴叹。甚至就连留校任教的晚辈,也无缘一窥其真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做为大学的学院,All Souls College 却没有一个学生!都知道牛津大学招生人数少、要求严苛,多数专业每个学院少则两三人、多则五六人,还有些学院则不招本科生。但是象All Souls College 这样,所有专业本、硕、博一个学生都不招的却真的是罕见。我想不仅在牛津,甚至全世界也是独此一家。一所长期没有学生的学院,真的是颠覆了我对大学的认知,初闻之时,颇感匪夷所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才知道,All Souls College 只接纳在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中学有所成的资深学者,为他们的学术研究提供帮助。据一位其它学院的面试官讲,要进入All Souls College 听起来似乎也不是那么困难,因为没什么特别高的门槛,申请人只需要写一篇“小作文”就行。当然以All Souls College的江湖地位,也没什么人会心存侥幸。校方会提前公布文章的题目和结止日期,比如有一年的题目是Independent。如果你的文章能通过学术委员会的评审,那么就可以得到资助,在All Souls College 安安心心地做五年学问。不用打卡,没有KPI,不用操心经费。学院不干涉你的课题研究,也无需你汇报进度,只是默默地为你提供各种服务,甚至连你一家的住宿都给安排的妥妥当当。让你可以摆脱一切俗人俗事儿,心无旁骛地仰望星空、闭关修行。这简直就是问道者的天堂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切让All Souls College听起来很学术、很高冷。然而,1438年坎特伯雷大主教Henry Chichele建校的宗旨并不是为了培养象牙塔中的学者,而是要陪养出不拿武器的战士。在国内出现异端邪说,或与国外势力僵持不下的情况下能够挺身而出,恢复国家威望和秩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ll Souls College常年闭门谢客,每年只象征性的对外开放一两次,没有固定日期,不提前公告。甚至开放时也完全没有任何提示,只是把High Street上的小门打开,把门里闲人免进的牌子收起来而已。机会能不能遇到、遇到了能不能抓住,一切全凭缘分。而今天我俩竟然有幸,成为有缘之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穿过门房走进空无一人的庭院,街上的喧嚣立刻被高大厚重的石屋屏蔽,院中一片宁静。虽然只是早春,但庭院中的草坪却是绿茵茵的,修剪的一丝不苟,呈现出浓淡相间的传统条形图案。靠近四周石墙的花圃也打理得井井有条,显出春天的气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第一进院落徜徉一阵后,推开一扇古老厚重的木门,轻轻走进同样空无一人的教堂。里面一派庄严肃穆。地板是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铺成,传统的玻璃花窗色彩斑斓,默默讲述着各种宗教典故,这些倒也中规中矩。但是抬头望去,穹顶却不是典型的哥特式石拱,而是两层木桁架支撑的结构。桁架上装饰着金色的天使,还有国王和主教的金色头像。既气度不凡又别具一格。在这片宁静之中,竟然不由自主地有点儿不敢出声,象是恐惊天上人一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与其它教堂不同,祭坛上没有十字架,而是在墙上均匀地立着三十几尊淡黄色的石灰岩雕像,站满了整整一面高墙,庄重中透着神秘。其中有圣母、有使徒、有国王,还有学院创立者之一的Henry Chichele。但是这些雕像除了排列的位置之外,等级似乎并不分明,大小并没有显著的区别。也不知道当年创作者的想法,我想或许作者是想表达众生平等的意思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进院落更大、更有气势,东面有两座塔楼高高耸立,与不远处圣马丽教堂的高塔遥遥相望。西面靠近Redcliffe Camera一侧是一条宽大的长廊,长廊中部就是那个铁栅栏门,有两游客正好奇地向里张望。廊下随意放着些休憩的桌椅,此刻却是空无一人。院子中央又是一大片精心修剪的草坪,绿茵茵的,给这些古老且凝重的建筑带来了盎然的生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长廊下的桌边坐下,通过空无一人的庭院凝望着对面的塔楼,清风拂面间不由得有些出神。也不知过了多久,才缓缓起身。这里真是个宁神静息的好地方啊!这么多年来,想必一定有不少学者修士也像此刻的我一样,在这长廊下澄思静虑、仰望天空吧。一念及此,不由得心中感叹,要能一直呆在这里该有多好啊!但是对于凡夫俗子来说,这一切却是过于奢侈了。正如网上那个段子所说,能容纳肉身之地放不下灵魂,能安放灵魂之处却容不得肉身。虽说如此,有幸能置身这百年圣地,静坐冥想、听风赏花,晒晒太阳发发呆,体验一下先贤们的生活,也该心满意足了。这种机缘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毕竟自己也只是红尘中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灵学院 All Souls College,感谢你接纳了我这远道而来的肉身,安抚了我悸动的魂灵,让我在此渡过了一段难忘的午后时光。</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底于牛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