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丁香盛开的时节,再次来到法源寺,刚走进寺门,满园馥郁的丁香的香气便扑鼻而来,花开的正好呢。丁香淡雅的芬芳与寺中香火的香气交织在一起,令人不自觉的沉浸于这静谧安然的氛围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法源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由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兴建,初名“悯忠寺”,用以哀悼东征高句丽中阵亡的将士。</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铁骑肆虐,大唐盛世急转直下。悯忠寺目睹这场战乱,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见证盛世崩塌与民生疾苦。</p><p class="ql-block"> 进入宋辽金对峙时期,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北宋都城汴京沦陷,北宋灭亡。宋钦宗被掳北上,囚禁于悯忠寺,这座古寺成为北宋覆灭这段悲惨历史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 南宋末年,元朝大军南下,南宋遗民谢枋得坚守气节,拒不降元,被押解至大都(今北京),囚禁在悯忠寺。他在此以绝食明志,最终殉国,其壮举为法源寺的历史添上悲壮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明朝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寺僧相瑢法师募资进行修缮,明英宗朱祁镇赐名“崇福寺”。此后,明朝多次对崇福寺进行修缮,不仅对主体建筑翻新重建,还增建了一些配殿与僧舍。随着不断修缮,寺庙规模扩大,信众增多,成为京城重要的佛教寺院之一,承载着佛教文化传播与信众修行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清朝时期,法源寺依然备受重视。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朝廷再次对法源寺进行大规模修缮,不仅对建筑外观重新粉饰雕琢,还调整了内部布局,使其更显庄严大气,并赐额“法源寺”,沿用至今。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法源寺被定为律宗寺庙,自此寺庙依照律宗规制,制定了严格的僧众修行与戒律规范,成为全国佛教徒受戒的重要场所,其在佛教界的地位愈发显著。</p><p class="ql-block"> 到了近代,戊戌变法时期,法源寺成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常聚之地。他们在此地慷慨陈词,讨论政治、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的改革方案,试图探索出一条救亡图存之路。法源寺见证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承载着仁人志士们救国救民的理想与抱负。</p><p class="ql-block"> 历经千年风雨,法源寺留存至今,不仅是佛教信众的圣地,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人们探寻往昔、寄托心灵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部分文字材料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谢您的浏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