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波斯人,通过一件件物品诉说着自身,一个个画面,犹如一面面镜子,诉说着昔日的菜光、辉煌与柔情。通过这些生动的形象,波斯人将自己置手历史的交汇处,留下了无数不朽的面孔,跨越时空,传递着他们对美,对力量、对爱的永恒追求。</p> <p class="ql-block">一万年前伊朗高原出现了陶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伊朗先后吸纳融合了古希腊、中国唐宋、埃及法蒂玛王朝、意大利威尼斯及其他国家的制陶工艺,并结合自身文化品位进行创新与发扬,感现了波斯文化的强大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伊朗高原最早的艺术作品就是用泥土制作的陶器。伊朗彩陶带有明显农耕文化的印痕,其纹样以动物以及几何图案为主线,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和谐。在古代伊朗人眼里,世界万物都是由点、线、圆以及三角等几何图形所构成,因此在他们的笔下,自然界的生灵们都以抽象的几何图形来表现。</p> <p class="ql-block">鸟喙形长流灰陶壶</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200年</p> <p class="ql-block">伊朗语族人群南迁到伊朗高原,不仅推动了灰陶的发展,而且给当地文明带来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带有鸟像形长流的陶壶。</p><p class="ql-block">特点:在伊朗高原地区,这种陶罐只见于墓葬而不见于城市和村落等居住遗址,学者由此判断其功能可能与宗教活动有关,比如用于承载丧葬仪式中使用的液体。</p> <p class="ql-block">盘羊形陶来通杯</p><p class="ql-block">安息王朝(公元前3世纪)</p> <p class="ql-block">盘羊形陶来通杯背部有杯口,嘴里有一个出水口。</p> <p class="ql-block">来通杯是一种动物造型器物,见于黑海沿岸、欧亚草原以及伊朗高原。“来通”一词源自古代希腊语,为“流动”“倾倒”之意,主要用途是饮酒或宗教法器。来通杯风格饮器在公元14-16世纪逐渐衰落。</p> <p class="ql-block">鸟形陶来通杯</p><p class="ql-block">公元12—13世纪</p> <p class="ql-block">鸟形陶来通杯形似鸽子,背上设有一口。其制作方法和装饰风格可追溯到公元9—13世纪。</p> <p class="ql-block">弗高瓶</p><p class="ql-block">公元9—I3世纪</p> <p class="ql-block">瓶呈球锥状,外部雕刻有几何和植物图案。弗高瓶专门用于装气泡饮料,方便随身携带。特点:弗高瓶自公元7世纪便开始在伊朗生产,于公元11世纪至14世纪末达到了巅峰,在伊朗各地分布广泛。</p> <p class="ql-block">内沙布尔风格陶器</p><p class="ql-block">公元7-8世纪,大量中国白瓷进入伊朗市场并广受好评,伊朗陶工开始仿制中国白瓷。伊朗的这种陶器制作技法在9-11世纪伊朗东部的内沙布尔十分流行,因而被称为“内沙布尔风格”。</p> <p class="ql-block">内沙布尔是伊朗东部城市,为公元3世纪萨珊王朝沙普尔一世所建。</p><p class="ql-block">内沙布尔风格陶器特点为:</p><p class="ql-block">1)陶器表面裹着白色化妆土</p><p class="ql-block">2)通过库法体阿拉伯字母以及花草纹饰构建动物、人物形象,巧妙地规避了伊斯兰教禁止膜拜、呈现动物偶像的规定。</p> <p class="ql-block">库法休铭文陶碗</p><p class="ql-block">萨曼王朝(公元9—10世纪)</p> <p class="ql-block">碗以白地黑花装饰,属于典型的内沙布尔风格陶器。碗内有一段库法体铭文,意为:“善谑者位卑”。</p> <p class="ql-block">库法体铭文陶碗</p><p class="ql-block">萨曼王朝(公元9一10世纪)</p> <p class="ql-block">碗以白色化妆土打底,再以黑彩和红彩绘制几何及文字图案。碗内有一段库法体铭文,主要内容为物主的祷告。</p> <p class="ql-block">库法体铭文陶碗</p><p class="ql-block">塞尔柱王朝(公元10一11世纪)</p> <p class="ql-block">这件陶碗来自11世纪的内沙布尔。碗身用库法体书写了一段阿拉伯主题的铭文,意为“祝福、繁荣、幸福与幸运”。</p> <p class="ql-block">塞尔柱王朝(11世纪初一12世纪末)</p><p class="ql-block">11世纪初,塞尔柱突厥人由中亚兴起,建立起一个东起中亚、西至博斯普鲁斯海峡,包括伊朗在内的塞尔柱帝国,但帝国不久即告分裂。11世纪中,塞尔柱王朝的政治中心南移至伊斯法罕,在这里,塞尔柱王朝极大稳固了西亚大陆上的商贸网络,尽力恢复农业水利建设。在几个中心城市,手工制造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鸟纹陶碗</p><p class="ql-block">萨曼王朝(公元9—10世纪)</p> <p class="ql-block">碗以白地黑花装饰,碗心绘有一只展翅的鸟,属于典型的内沙布尔风格陶器。</p> <p class="ql-block">鸟纹陶碗</p><p class="ql-block">塞尔柱王朝(公元10—1世纪)</p> <p class="ql-block">碗心图案似鸟,但其翅膀呈现了阿拉伯花草纹样风格,这就使得鸟失去了自然现实属性,从而十分巧妙地迎合了伊斯兰教所规定的禁止膜拜以及禁止呈现动物偶像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砂玻陶</p><p class="ql-block">从11世纪起,伊朗陶匠开始使用砂玻(Frit)陶土(白色黏土、玻璃粉末以及石英砂约按1:1:10的比例合成),其烧出来的陶器胎体更加精细,施釉工艺也更加多样,品质接近中国产瓷器,亦被称作仿中国瓷,到16世纪甚至能以中国瓷器的名义出口到欧洲,可视作伊朗陶器与中国瓷器竞争的新尝试。</p> <p class="ql-block">波斯蓝釉</p><p class="ql-block">波斯蓝釉陶历史悠久,其起源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费昂斯工艺有关,早在公元前16世纪就已出现。从古埃及的蓝色费昂斯、蓝色玻璃到大流士宫墙的彩色釉砖都使用了蓝色主基调,伊斯兰艺术也延续了这种风格。</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色釉陶盏</p><p class="ql-block">公元12—13世纪</p> <p class="ql-block">盏施以绿松石色釉,一侧有一个小巧的把手,这种器形在伊朗并不常见。</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色釉印花铭文陶盏</p><p class="ql-block">公元12—13世纪</p> <p class="ql-block">碗呈浮雕装饰效果,碗身铭文意为“荣耀、力量、幸福、祝福和安康赐子其所有者”。其工艺流程为:将初始成型的器物放置在模具中,使其外表面形成突出的图案,随后上釉烧制。</p> <p class="ql-block">兽首长颈陶壶</p><p class="ql-block">伊尔汗国(公元13世纪)</p> <p class="ql-block">此壶上部似兽首,壶嘴呈喙状。</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色釉奏乐者形陶花瓶</p><p class="ql-block">伊尔汗国(公元13世纪)</p> <p class="ql-block">演奏者华丽的服饰上装饰花朵和灌木图案。演奏者面部特征用黑彩勾勒,脸颊上可见两个酒窝。</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色釉奏乐场景模型</p><p class="ql-block">公元12—13世纪</p> <p class="ql-block">奏乐场景模型施以绿松石色釉,整体结构呈方形,使人联想到多门廊建筑,主要堆塑了乐队演奏或宴会场景,场地中央放置一果盘。特点:模型塑造了11位乐手演奏各种乐器,如铙钹、鼓、琴、长笛等,是管弦乐队最古老的考古证据之一。</p> <p class="ql-block">米纳伊彩陶</p><p class="ql-block">12世纪,伊朗不仅在陶胎制作而且在施釉工艺上取得技术突破,发明出米纳伊彩砂玻陶。该工艺从12世纪末塞尔柱王朝末期时出现,后逐渐失传,存在时间不超过五十年。米纳伊彩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了解伊朗7-13世纪蒙古进入前绘画风格的唯一途径,而同时代书画或壁画作品由于蒙古人进入遭到毁灭,至今无存。</p> <p class="ql-block">米纳伊彩波斯爱情故事陶碗</p><p class="ql-block">公元12—13世纪</p> <p class="ql-block">碗中央是伊朗常见的艺术插图——一对恋人。人物展现出东亚人面孔特征,显示了东方对伊朗艺术的影响。这些人物周围环绕着平行和扭曲的阿拉伯式花纹。碗口一圈钴蓝色装饰带内写有装饰性的金色库法体铭文。</p> <p class="ql-block">米纳伊彩人物几何纹陶碗</p><p class="ql-block">公元12—13世纪</p> <p class="ql-block">碗采用了“米纳伊”工艺烧造。碗心绘几何图案,内壁为多组恋人形象,并辅以铭文和几何图案装饰。</p> <p class="ql-block">米纳伊彩人物故事铭文陶盘</p><p class="ql-block">公元13世纪</p> <p class="ql-block">此盘描绘了萨珊王朝的国王巴赫拉姆及其妻子阿扎德的浪漫故事场景。阿扎德骑着马,巴赫拉姆站在她身后。盘沿有凸起的塔里克体铭文。目前可辨识的铭文内容为:愿您的生命充满荣光与喜乐,永恒的恩典与财富。您是我疲惫心灵中的生命,宛如率军征服世界的苏丹。复活吧我的主人,不要让您的奴仆耗尽泪水。</p> <p class="ql-block">釉下彩绘植物纹陶碗</p><p class="ql-block">公元13世纪</p> <p class="ql-block">这件陶碗有装饰性的阿拉伯式纹饰和草本植物图案。碗内条带上的铭文重复了六次。</p> <p class="ql-block">虹彩釉陶</p><p class="ql-block">虹彩陶器在公元9世纪两河流域的阿拔斯王朝出现,其技术在10-12世纪的埃及法蒂玛王朝进一步发展。法蒂玛王朝衰落后,掌握虹彩陶瓷技艺的工匠来到伊朗高原,除了生产以金色为主的虹彩砂玻陶,还衍生出了与青金石色搭配的苏丹阿巴德风格。</p> <p class="ql-block">虹彩技术是在陶器表面施以锡铅釉,烧成后在釉面绘以银、铜、锌等金属氧化物装饰层,并在还原气氛下进行二次烧制,形成具有金属光泽的釉上彩器物。这一工艺复杂,烧成率低,因而主要特供王公贵族使用。</p> <p class="ql-block">虹彩花鸟铭文陶盘</p><p class="ql-block">伊尔汗国(公元13—14世纪)</p> <p class="ql-block">盘主题纹饰为一棵象征着生命的柏树及伊尔汗国时期某些器皿特有的T形边缘,并装饰有重复的花卉图案。盘上的木哈盖格体铭文,意为“愿赋子其所有者永恒的荣耀、日益增长的财富、至高无上的地位、有效的意见、胜利、财富、繁荣、安全和永久的赞美”。</p> <p class="ql-block">虹彩奏乐者图陶盘</p><p class="ql-block">萨曼王朝(公元9—10世纪)</p> <p class="ql-block">陶盘中央描绘了一位正在弹奏弦乐的坐姿人物。人物两侧各有一只形似孔雀的长尾鸟。器皿上还有各种几何图案和库法体字体,为场景增添了美感。</p> <p class="ql-block">虹彩人物铭文陶碗</p><p class="ql-block">公元12-I3世纪</p> <p class="ql-block">碗内心有两个人物形象,并饰以阿拉伯式花纹和铭文。铭文为鲁米的四行诗,意为“内心丰富的人渴望接近你;坚强勇敢的人因你的离去而感到害怕和颤抖。与你的美丽相比,瞪羚的美丽变得微不足道。你的秀发捕获了最坚强的人。”四行诗之后跟着一句“愿其所有者蒙福”。</p> <p class="ql-block">虹彩鸡首陶壶</p><p class="ql-block">公元12—13世纪</p> <p class="ql-block">壶顶形似公鸡的头部,装饰有金色伊斯兰图案,公元9一13世纪被广泛生产。</p> <p class="ql-block">虹彩人物铭文陶盘</p><p class="ql-block">公元12—13世纪</p> <p class="ql-block">陶盘上的人物具有东亚人的面貌特征,显示了东方对当时伊朗艺术的影响。人物周围装饰有几何和风格化的花卉设计。盘子边缘有两圈塔里克体书写的铭文,铭文包括宗教主题和波斯语诗歌,为器皿增添了特别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虹彩十字形锡釉砖</p><p class="ql-block">公元12—13世纪</p> <p class="ql-block">该砖为釉上彩,画面中央为一东亚面庞的人像,可见东方艺术对伊朗的影响。左右两侧各绘有一只人首、兽身、有翼的神兽,其造型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之前的神话。特点:十字形金色锡釉砖,一般与四个八角形砖拼接装饰墙体。这种风格的釉砖自13世纪起在伊朗出现,产地集中在卡尚。</p> <p class="ql-block">虹彩锯齿形锡釉砖</p><p class="ql-block">公元12—13世纪</p> <p class="ql-block">锡釉砖描绘了两位东亚面庞的人物,并装饰花草纹与几何纹饰。鉴于此砖上出现了人像,其使用场所应该与宗教无关。金色锡釉砖最早见于13世纪的伊朗,产地集中在卡尚。此外,在西阿塞拜疆省苏莱曼王座地区亦发现生产金色锡釉砖的痕迹,产品全部用于装饰伊尔汗国的宫殿,而不见外销。特点:伊朗中古砖多是四角、六角、八角、六边或八边形,而这块砖的形状很罕见,是常见于镶嵌艺术的“锯齿卷轴节形”。</p> <p class="ql-block">苏丹阿巴德器皿在13至14世纪达到了巅峰,这种风格器皿采用了多种装饰技术,以灰色、黑色、蓝色和白色为主要色调。此外,苏丹阿巴德陶瓷上的图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艺术的影响,常常模仿其样式。</p> <p class="ql-block">苏丹阿巴德风格虹彩花草纹铭文陶碗</p><p class="ql-block">帖木儿王朝(公元14世纪)</p> <p class="ql-block">这件陶碗在苏丹阿巴德城制作。器物的主体采用了虹彩彩绘,向上翻卷的边缘则以波斯蓝色釉装饰。碗内部绘有花叶纹图案,内腹有纳斯赫体书写的四行诗,碗沿有图鲁特体书写的铭文。外壁装饰有模仿库法体铭文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苏丹阿巴德风格飞鸟纹陶碗</p><p class="ql-block">伊尔汗国(公元13—14世纪)</p> <p class="ql-block">此为苏丹阿巴德风格陶碗,碗内装饰了一只鸟,其周缘装饰有各种花卉和植物的重复图案。特点:在动物身体上点涂图案是伊尔汗国时期的一种独特风格,尤其是在苏丹阿巴德器皿上。</p> <p class="ql-block">虹彩正方形锡釉砖</p><p class="ql-block">伊尔汗国(公元13世纪)</p> <p class="ql-block">该砖使用釉上彩工艺。中央图案为宗教词语,印模压制成型后上青金色彩,呈半浮雕状。特点:此类釉砖多用于墓葬或清真寺讲经台。德黑兰南部瓦拉明建于14世纪的圣墓墙壁上可见类似纹饰的砖。</p> <p class="ql-block">虹彩人物纹细颈陶瓶</p><p class="ql-block">公元12—13世纪</p> <p class="ql-block">陶瓶装饰有人物纹和几何纹。纹饰主要用金色单色描绘,但为了突出框架,也有限地使用了绿松石色。鉴于其装饰特征,很可能生产于卡尚。</p> <p class="ql-block">公元16-17世纪,伊朗工匠继续仿造中国瓷器尤其是单色瓷、青花瓷以及青瓷。进入18世纪,伊朗本地制陶业无论在质量还是产量上都开始衰落,市场上充斥着从欧洲、中国和日本进口的陶瓷器。</p> <p class="ql-block">法国进口人物纹瓷花瓶</p><p class="ql-block">恺伽王朝(公元18—19世纪)</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小巧精致的法国花瓶,两侧饰有龙形耳。瓶腹所绘或为恺伽王朝统治者,或为蓄长须的贵族。据资料记载,此花瓶原是从法国进口,为贵族或统治阶级的奢华定制品。特点:此类器物多在其他国家生产,或是作为赠给伊朗人的礼物,或是按伊朗人的订单制作,然后送往伊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