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沈阳故宫红墙 2. 沈阳故宫博物馆入口处的石狮<div><br></div><div>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沈阳路171号,63272平方米,建筑面积18968平方米,包含古建筑100余座、房间500余间。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比北京故宫还早200多年,经历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个时期不断完善修复,历时158年。2023年10月19日我们去参观了这座清朝最早的皇家宫殿。<br></div> 3. 世界文化遗产石碑 4. 大清门 5. 大清门上的龙头木雕<div><br></div><div><b>沈阳故宫作为博物馆的建设历程:</b><br>清道光以后,沈阳故宫饱受涂炭,无数文物被帝国列强搜刮流失。1926年沈阳故宫收归政府所有,同年11月16日成立“东三省博物馆筹建处”,成为东北地区首座公立博物馆。1948年沈阳解放后,东北人民政府设立“沈阳故宫陈列所”; 1955年更名为“沈阳故宫博物馆”。1961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沈阳故宫作为中国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div> <div>6.沈阳故宫平面布局图<br></div><div><br></div><div>沈阳故宫有古建筑100余座、房间500余间,以崇政殿为枢纽,一条中轴线从大清门延伸至清宁宫,将整个宫殿划分为三个部分:<br><b>东路:</b>包括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br><b>中路:</b>为清太宗时期续建,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场所。<br><b>西路:</b>则是清朝皇帝“东巡”盛京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br>沈阳故宫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br></div> 7. 崇政殿在沈阳故宫内的中路前院正中,是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的“金銮殿”,是沈阳故宫内等级最高、最重要的建筑,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占地面积329平方米。 9. 崇政殿的廊柱为方形,殿柱为圆形。 10. 崇政殿外的方形龙柱 11. 崇政殿横梁上的龙头木雕:两柱间用一条完整的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 12. 梁柱的龙头木雕 13. 崇政殿内部设置有宝座、屏风等陈设,各以九条龙作为主要装饰,体现皇帝的至高无上。屏风上的四言十二句铭文是康熙皇帝从古代经书中摘出,作为自己和后世皇帝治理国家的座右铭。 14. 在崇政殿正中是二尺多高的红漆木制地坪,有五组台阶,周围是仿石雕式样的栏板和望柱,这种地坪古代称为“陛”,因官员们叩见皇帝时都要跪在下面,所以称皇帝为“陛下”。在陛上的后部,又有一类似“殿中之殿”的“堂”,全部木制,外罩金漆彩绘,加饰行龙、兽面等精美雕刻。其上方有“正大光明”黑漆金字匾。 15. 崇政殿的匾额 16. 殿中堂陛内宝座屏风为清乾隆十二年(1747)特制,上悬清高宗弘历御笔诗匾楹联,体现出这座宫殿在建筑群中的重要地位。上联:“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下联:“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意为牢记祖先逐鹿中原的辉煌功绩,谨慎继承其节俭美德作为法则,永不更改以至世世代代。 17. 崇政殿内摆设着金漆九龙屏风和九龙宝座,宝座前有鹤式烛台、熏炉、塔式香亭、甪端,还有淡蓝色的“太平有象”珐琅礼器,起熏香取暖的作用,又表达驱邪诹古、太平吉祥之意,使得“真龙天子”临朝理政之处更具有庄严神圣的气氛。 18. 左翊门:崇政殿外是沈阳故宫外朝的中心。其正门前至大清门北侧石阶间的殿庭的御路两侧,即是官员进宫时排班站位之处。崇政殿左右连接翊门各三间,分别称为“左翊门”和“右翊门”,这是平时进出殿北宫廷区的通道,而皇帝上殿退朝则是由殿内北门进出。 19. 翔凤阁:在崇政殿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样式相同的五间硬山顶二层楼房,东为飞龙阁,西为翔凤阁,与大清门、崇政殿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布局。这里是皇家宝物储藏的地方,里面贮存的主要是供皇帝东巡期间使用和赏赐的物品,基本上都是乾隆时期从北京宫中调运至此。 20. 屋顶金黄色的琉璃瓦 21. 屋顶是琉璃瓦绿剪边 22. 外墙的琉璃雕塑的龙柱 23. 翔凤阁外的日晷 24. 翔凤阁内呈列的文物:皇家日用的陶瓷碗。 25. 陶瓷花瓶 26. 掐丝珐琅海棠式花瓶 27. 玉器 28. 陶瓷山水画屏 29. 孝庄文皇后像 30. 玫贵妃和春贵人 31. 乾隆妃梳妆图 32. 凤凰楼:三层高的凤凰楼建在3.8米的高台上,是清代沈阳的最高建筑。为典型的满族高台建筑风格,作为沈阳故宫中路建筑群的制高点,凤凰楼兼具防御与象征意义,登楼可俯瞰盛京全城,被列入“盛京八景”(如“凤楼晓日”“凤楼观塔”)。 33. 凤凰楼建筑结构为三层三滴水歇山式围廊,平面近乎正方形,进深与面阔均为三间,屋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绿色剪边。 34. 凤凰楼上层梁架饰红地金龙彩画,中层天花绘梵文、凤凰及“万寿无疆”篆字图案。 35. 梁架上的龙凤装饰 36. 石栏杆上的龙形浮雕 37. 凤凰楼内悬挂乾隆帝御题的金漆九龙匾“紫气东来”,寓意盛京为大清龙兴之地。匾额外框浮雕云龙纹,中央镶铜字并钤“乾隆御笔之宝”印玺,现为沈阳故宫重要文化标志。 38. 神杆:又叫索伦杆,或者索摩杆。用于祭祀,神杆的下端镶嵌在夹杆石中,上端有一个碗状的锡斗。在祭天时,人们会把供物放在上面的锡斗里,装上碎米和猪内脏,用来喂乌鸦。 39. 神杆简介:传说满洲的始祖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的后代曾经对族众施以苛政,结果引发了部众的叛变。族长和头人被杀殆尽,只逃出来一个叫凡察的男孩。眼看就要被追上,凡察无力再跑,情急之下他趴在一棵枯树下面。就在这时,从远处飞来一大群乌鸦,追寻的人赶到后只看到一片黑压压的乌鸦,没有发现人的踪影,只好撤离。多亏了乌鸦的救命之恩,凡察才逃过了生死劫,爱新觉罗氏的子孙后代才得以繁衍生息。所以无论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甚至迁都北京后的北京故宫内,都立有神杆。 40. 宫殿内的松树 41. 清宁宫是沈阳故宫中轴线上的核心建筑之一,位于高台院落的最北端,坐北朝南,是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它不仅是帝后的居所,也是处理政务、举行家宴和萨满祭祀的重要场所。 42. 清宁宫为五开间前后廊硬山式建筑,屋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柱头饰兽面,檀枋施以彩绘,融合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 43. 清宁宫院内采用“口袋房”格局,从东侧开门,西侧四间通开为神堂,体现了满族民居的独特布局。 44. 清宁宫室内的天花板装饰 45. 清宁宫室内设有“万字炕”,即南、西、北三面环炕,西炕供奉神位,北炕为帝后坐卧之处,兼具取暖和祭祀功能。 46. 皇太极坐像:清太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名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母亲是叶赫纳拉氏。他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西老城),于天命元年(1616年)被封为和硕贝勒,在四大贝勒中按年龄排行第四。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继承汗位,年号天聪。他死后葬于沈阳昭陵。 47.永福宫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庄文皇后(庄妃)居住地方。 48. 麟趾宫是皇太极贵妃娜木钟的寝宫。 49. 文溯阁位于西路北半部,是收藏《四库全书》和皇帝读书之处。 50. 文溯阁牌匾:曾有一部四库全书藏在沈阳故宫的文溯阁,这套四库全书称文溯阁本,现藏于甘肃兰州。 51. 皇宫的烟囱从地面垒起,称为“呼兰”,源于满族用中空树干做烟囱的习俗。 52. 大政殿前有一对高大的石狮:这座石狮原是崇政殿前的守护者,因乾隆时期增设日晷和嘉量,它们被移至大政殿前。石狮由泛绿色的石英变质岩雕刻而成,双层基座,口垂绶带,头部比例夸张,门齿紧闭,呈东西对望之势。据史料分析,它们成造于天聪后期至崇德初期,与崇德二年(1637)沈阳的永安桥桥头石狮风格相似,应为同期之作。 53. 大政殿:始建于1625年,清入关前也称为“大殿”或“笃恭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它是清入关前举行皇帝登基、元旦、万寿节朝贺、筵宴典礼等重要庆典的地方,平时则用以举行议政王大臣会议或颁布重要诏令等。清迁都北京后逢朝会及节日庆典,沈阳各衙署官员仍于殿前行礼;清帝东巡盛京时亦于此举行庆贺筵宴。<div><br></div><div>大政殿的造型很像是一座双层屋顶的八角亭子,在清代称为“八角殿”或“八方亭”,不过按照正规的叫法应是“八角重檐攒尖顶大木架结构”建筑。<br></div> 54. 大政殿呈八角形结构,采用八角重檐攒尖顶设计,融合了满族帐篷与汉族传统建筑风格,象征满汉文化的交融。大殿八面开窗,代表“八旗制度”,体现了清初军政一体的制度特点。 55. 八角形的大政殿 56. 大政殿满语名称“Daidzhi diyan”(达旦殿),意为“裁决政务之殿”,高21米,由上至下可以分成殿顶、殿身、殿基三个组成部分。大殿顶最高处是近两米高的五彩琉璃宝顶,由宝瓶、相轮、火焰宝珠等几个主要部分构成,并装饰着浮雕云龙,色彩斑斓、美丽吉祥,吸收了佛塔塔刹(俗称塔尖)的艺术特色。 57. 大政殿龙柱:大政殿外观共有内外两圈三十二根红柱,最引人注目的是南侧殿门外两柱上的金龙,昂首探爪仿佛正欲争攫中间的火焰宝珠,形态栩栩如生,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58. 大政殿屋顶采用黄琉璃瓦加绿剪边显示富丽堂皇,此外装饰在殿顶垂脊部位的行龙脊兽、檐下的斗拱彩画,也都以其富丽别致的风格烘托出这座大殿的庄严神圣。 59. 大政殿石阶下部的小石狮。这里的石雕栏板、望柱、抱鼓、石狮等,都带有明末清初东北地区民间的风格,朴实生动,清新自然。 60. 大政殿的下部是两米多高的“须弥座式”砖石台基。四面都设有石阶踏跺,正南殿门前的一组中间是石雕云龙陛路,虽然已经严重风化剥蚀,但依然可以看出当年精雕细琢的奢华,这是皇帝出入大殿的御路。 61. 大政殿内陈设有金龙宝座、金漆屏风、嵌珐琅象驮瓶等珍贵文物,并保留康、乾、嘉、道东巡盛京时留下的墨迹。 62. 大政殿内是不设天棚的“彻上露明造”装饰风格,八根十余米高的彩绘金龙大柱直插殿顶。 63. 大政殿正中龙椅上方的木匾:“泰交景运”:此匾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御笔,木底铜字,上钤“乾隆御笔之宝”玺,边缘雕九龙,制于北京养心殿造办处,乾隆四十六年(1781)运至盛京悬于大政殿内御座上方。<div><br></div><div>“泰交景运”语出《易经》和《诗经》。其意为“随着天地之气相交万物通达,清朝的宏大国运由此产生”。字体端庄笃重,显示出乾隆帝书法师承“赵董”,蕴含晋唐书法的刚直拔秀。<br></div> 64. 皇帝宝座两侧的楹联:“神圣相承恍睹开国宏猷一心一德,子孙是守长怀绍庭永祚卜世卜年”。此联为乾隆帝二十二年(1757)御笔。悬于大政殿两翼楹柱上。木底铜字,上面有乾隆御玺,边雕龙纹。抒发了乾隆帝对先祖胸怀大略,子孙相继开疆拓土,建立大清之艰辛的无限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守护家业,不忘祖训,大展宏图,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决心。 65.大政殿内藻井雕刻精美,中央设有皇帝宝座,上方悬挂“泰交景运”匾额(乾隆御题)。<div><br></div><div>沈阳故宫崇政殿和大政殿都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但是功能有区别:<br><br></div><div>崇政殿是沈阳故宫的正殿,是皇帝日常临朝理政的地方,相当于皇帝的“办公室”,这里是皇帝处理国家大事、接见臣下、宴请外国使臣以及处理重要政务的场所。崇政殿在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是“金銮殿”。</div><div><br>相比之下,大政殿则是一个大型的会议大厅,主要用于举行较大规模的重要集会。它在一般情况下很少使用,更多是在重要典礼的主要礼仪结束后大宴群臣的地方,大政殿建于努尔哈赤时期,比崇政殿早一些。<br></div> 66. 大政殿前是开阔的广场,长195米、宽80米,两侧是十王亭,呈八字形对称排列,它们与大政殿构成了一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满族独特的军政体制——八旗制度,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堪称独步天下。在努尔哈赤立国之初,凡遇军国大事都是汗王与八旗贝勒大臣共同讨论决定。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在修建宫殿时便将这种“君臣合署办公”的制度固定化。 67. 十王亭以大政殿为中心,东侧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合计十亭,人称“十王亭”或“八旗亭”。其布局仿照满族狩猎时的帐幄排列,被称为“帐殿式”布局,反映清初“君臣合署办公”的特色,也体现了游牧民族的传统。 68. 十王亭的每个亭子外观上相似,四周设有围廊,亭子的正面有隔扇门,其他三面用青砖砌墙,亭子的后面设有灶火门,这是烧炕用的,亭内设有火炕,八旗大臣在炕上办理日常的政务,反映了满族习俗。 69. 沈阳故宫内的网红打卡点 70. 沈阳故宫航拍图(图片来自网络)<div><br></div><div>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作为中国明清两代皇家宫殿的代表,虽然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但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b>两者的主要区别</b>:</div><div><br><b>(1) 建成时间与历史背景</b><br>北京故宫:始建于1406年(明永乐年间),是明朝迁都北京后修建的皇宫,后成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体现了汉族传统建筑风格。<br>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是清朝入关前的皇宫,具有浓厚的满族特色,见证了清朝的崛起。</div><div><br><b>(2)建筑布局与规模</b><br>北京故宫:采用单中轴线布局,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严格按照中原传统宫殿体制设计,强调对称与等级。<br>沈阳故宫:采用三中轴线布局,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规模较小,布局更灵活,体现了满族政体的特点。</div><div><br><b>(3)建筑风格与等级</b><br>北京故宫:以汉族传统宫殿建筑为主,主要建筑采用重檐庑殿顶,属于最高等级,建筑色彩以红墙黄瓦为主,彰显皇权至上。<br>沈阳故宫:融合满族、蒙古族建筑风格,主要建筑采用硬山顶,等级较低,屋顶琉璃瓦为黄绿两色,体现满族文化的独特性。</div><div><br><b>(4)后宫形制与功能</b><br>北京故宫:采用“殿高宫低”的格局,处理政务的正殿建在高台上,后宫区相对较低,体现皇权的威严。<br>沈阳故宫:采用“宫高殿低”的格局,后宫区建在高台上,正殿相对较低,源于满族渔猎民族的生活习惯,便于防御和居住。</div><div><br><b>(5)文化内涵与装饰细节</b><br>北京故宫:建筑装饰以汉族传统文化为主,匾额书写从左至右,汉文居左,满文居右,体现汉族文化的主导地位。<br>沈阳故宫:受喇嘛教影响明显,建筑装饰中融入藏传佛教元素,匾额书写从右至左,满文居左,汉文居右,突出满族文化的地位。<br></div><div><br></div><div><b>(6)功能与历史意义</b><br>北京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最高统治机构,是中国古代宫城建筑的典范,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br>沈阳故宫:是清朝入关前的政治、文化中心,见证了清朝的崛起与满族文化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br></div><div><br></div><div><b>总结:</b>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在建筑风格、布局、文化内涵等方面各具特色,分别代表了满族与汉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两大瑰宝。<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备注:以上图片除了少数航拍图或者地图来源于网络,其余图片为本人旅游拍摄。</b><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