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曾受封为魏公、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武皇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听说过的曹操,是个大奸臣,一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形象,舞台上的曹操也是一个大白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读的书多了,对这个世界有了自己的想法,知道人都是多面体,对历史人物要靠自己去分析判断,史书上的记载未必就是真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看来,曹操应该是历史上被低估了的人,也是被后世文学作品极尽抹黑的人物。历史上还有一个被抹得更黑的,应该是秦始皇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妨简单还原一下曹操的形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曹操是一个军事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根据《武帝纪》中记载,曹操一生亲自指挥的军事行动,大约有三十次左右,胜者居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官渡之战是曹操的代表战役,也是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此次战役袁绍军约11万人,曹操军约5万人,双方军力相差在一倍以上。曹操军队在战争中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奠定了北方霸业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孙权和刘备,甚至加上诸葛亮,有几次拿得出手的战役呢?千万别拿《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来和我辩论,因为真实的史料中,诸葛亮并没有借东风,草船借箭的也不是诸葛亮。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军事才能,诸葛亮其实是一个被文学作品神化了的人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曹操是一个政治家,是乱世中的“救世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确实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作为政治家,曹操将其一生都献给了魏国和其统一大业。他改革了东汉许多恶政,稳定了局势,让百姓有了喘息的机会。他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让士兵和百姓有饭吃,有地种。他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哪怕是临终之际,他还花费大量笔墨安排身后事,不能因其去世而打乱各个职级工作,对自己身后薄葬再度重申。在曹操的遗令中,他给夫人们留下的主要遗产是香料和一些生活用品,并建议她们如果闲着无事,可以学习制作鞋子和带子出售,以维持生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古往今来,有如此胸襟的人有几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曹操还是一个文学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就当时的历史人物来说,孙权没有什么文字留下来,刘备流下来的是眼泪,诸葛亮的《隆中对》和《出师表》,从文学角度谈不上有什么水平……可以说,三国时期的领袖人物绑在一起,文学水平都不及曹操一人。他是建安文学局面的开创者,引领了中国文学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读他的文字,你会惊叹于字里行间的慷慨悲壮、从容大气,会发现他从政治家和军事家的独特角度抒发出的对生命的热爱与感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信?那就读一读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难怪余秋雨说,“任何一部《中国文学史》,遗漏了曹操是难于想象的,而加入了诸葛亮也是难于想象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该说说曹操墓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陵是文献中记载的曹操归葬之处,也就是曹操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操颁布《终令》,明令在邺城之西、西门豹祠西原上的瘠薄之地建造陵墓。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二月,归葬高陵。黄初三年(222年),曹丕根据曹操遗愿,颁布《毁高陵祭殿诏》,拆除陵墓地面建筑,高陵逐渐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岁月流逝,曹操墓就如同人间蒸发一般了无踪迹。从南宋开始,就有曹操临终前遗命在漳河之上修建七十二座疑冢的传说,《三国演义》也持此说。称曹操生性多疑,死后设了多处“疑冢”,在其出殡那一天,都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七十二具棺木同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城门抬出。从此,曹操之墓成为千古之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传说曹操死后被葬在铜雀三台之下,当地也有民谣说:“漳河水,冲三台,冲出曹操的红棺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没有那么神秘,也没有什么七十二疑冢。曹操生前就确定了陵墓位置,在临终时也明确交代子女说:“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这则史料直接否定了曹操墓在三台之下的传说。另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曹操灵柩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的丘陵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8年4月,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起土时发现一块鲁潜的墓志。墓志记载了魏武帝陵与鲁潜墓的相对位置。之后,文物部门征集到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石枕及东汉建筑构件等文物,据了解均出自西高穴村附近。以上线索表明,西高穴村附近存在一座东汉大墓,可能与“魏武王”、“魏武帝”有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8年12月12日,为了抢救性保护被盗的西高穴东汉大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安阳县文化局联合对其进行发掘。历经一年多时间,墓葬结构逐步显现,大量文物陆续出土,墓主人身份逐渐清晰。在此后的发掘过程中,又基本厘清了陵园布局。历经1789年后,曹操高陵,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9年12月27日,经中国考古学界一致确认,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曹操墓即安阳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安丰乡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北城西12公里处。2010年6月11日,安阳曹操高陵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2013年5月,曹操高陵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午游览完天宁寺和韩王庙,离开安阳,中午时分到达曹操高陵景区停车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步行向里走,宽阔的路两侧,飘扬在猎猎风中的,是大红的“曹”字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临近售票处,有一尊曹操的塑像,高高在上,底座上题有毛泽东主席诗词中的“魏武挥鞭”四个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主体建筑以红黑色为主调,颇有汉代宫室的风格,大气又恢宏,正面拍照都不容易拉入镜头中,只能找个侧面角度拍照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曹操高陵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由墓道、墓门、封门墙、甬道、前后主室和四个侧室组成,是一座多墓室的大型砖室墓,墓平面呈甲字形,墓葬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地表约15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顺着楼梯一步步走进了主墓室。第一次置身于这么深的墓室之中,抬头望向15米的高处,借着透进来的阳光,能看到有两个修补好的大盗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陵博物馆里有曹操墓出土挖掘的过程介绍,并用大量的实物和图片介绍了曹操的一生,包括他的政治、军事生涯,他的文学成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知道了曹操日常生活的节俭和死后的薄葬。知道了自西晋以后曹操墓曾经多次被盗。所以,高陵出土的随葬品,实在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正值清明,景区里特意备了一坛杜康原液,游客可自愿参加给曹公敬酒的活动。一个小巧的青铜爵,注满曹公喜欢的能解忧的杜康酒,在工作人员主持下分三次把酒水倾倒在地上。加入了这个活动,也敬杯酒给曹公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负责击鼓烘托气氛的,是一位女士。头顶战盔,身披战甲,下身穿着牛仔裤,脚上一双白旅游鞋。这身装束已经够可爱了,又不小心擂鼓的动作大了些,头盔“咕咚”一声摔到了地上。清明节的敬酒仪式本该严肃,奈何这一幕太有喜感,幸亏手里的酒爵攥的紧,否则也跟着掉地上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高陵的时候还在想,曹公真是个复杂、多面的人。有能力,有野心,有心胸,有谋略。既逢乱世,何必遮遮掩掩?直接顺势而为,或许三国的历史会重写,中国的历史会是另一个样子吧?如果创造出一个盛世来,还有谁会在乎你的出身,在乎你皇位的来路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可惜,历史上没有如果。就借用高陵博物馆里的资料,把曹公介绍给大家吧!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曹魏政权的实际建立者,西晋王朝天下一统的奠基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曹操终其一生,以儒家治国思想为理念,以统一天下为目标,于汉末乱世之中,扶持风雨飘摇的东汉帝国,戡乱安民,恢复了中国核心区域的社会秩序。曹操深谙人心,善用奇谋,三十多年南征北伐,内诛群雄,外定边患,形成了北方一统的军事格局。曹操文韬武略,于离乱颠沛间,鞍马著文、横槊赋诗,开一代慷慨峻雄之文风,并使四海文士云集邺下,促成了建安文学的彬彬之盛,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直接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卓然而立,绽放出别样的光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晚宿磁县,方便明天游览铜雀三台遗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4月4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