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郑人买履”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一位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发现忘记带尺码了,匆匆赶回家,等带着尺码回到集市,集市已经散了。郑人非常沮丧,一位路人感叹道:“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呢?”郑人回答到:”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p><p class="ql-block"> 故事里的郑人看起来很可笑,其实,这样的事情离我们并不远。</p> <p class="ql-block"> 比如,考试分数就相当于“尺码”。老师对自己的学生无论有多么的了解,也不能擅自评价,需要由别的老师命题,别的老师监考,别的老师阅卷,得到分数。按照这个分数来评价自己的学生。这就是宁可相信别的老师给出的“尺码”,也不相信最熟悉自己学生的老师给出的评判。是否粗心,是否守纪,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经常在课堂上说话,是否有更开阔的视野,是否做作业的时间长,是否愿意帮助别人,是否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是否总会有老师意想不到的答案,是否对老师讲过的问题依然不会,是否经常提出令老师难以回答的问题,是否提前预习,是否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是否在课堂上总是满脸疑惑,是否老师提出问题后很快就能得到答案,是否老师提出问题很长时间后也没有得到答案,总跟在别的学生后面,是否作业总是拖拖拉拉,是否作业书写认真答案不够标准,是否作业答案标准书写却不认真等等。学生什么样,作为朝夕相处的老师最了解。就像鞋是不是适合,用自己的脚一试就明白。然而,即使老师了解、知道的再多也没有用,只有陌生老师给出的评判才是标准。</p> <p class="ql-block"> “郑人买履”故事里的郑人相信尺码尽管是可笑的,但却是自愿的,没人强迫他。但我们只相信别人给的分数却不是自愿的,是学校领导或者上级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这么一个人人都应该明白的、浅显的道理,我们都觉得不好使了呢?让人人都嘲笑的“郑人买履”的故事经常在发生着呢?</p> <p class="ql-block"> 究其原因,还是诚信问题。若没有诚信,学校领导不相信老师对自己学生的评价,上级领导不相信学校的评价。只能让冰冷的分数来作为评判的标准。</p><p class="ql-block"> 这样看来,大家一直以来非常信赖的分数是由于诚信缺失不得不为之的无奈之举,就像“郑人买履”故事里的“尺码”一样,这个“尺码”真的这么神奇、重要吗?以至于“宁信度,无自信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