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纸寿千年、墨润万变。</p> <p class="ql-block">宣纸与书画纸的区别。原料:宣纸(以安徽省泾县及其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书画纸:(绝大部分是单一原料。原料品种较多,主要有龙须草、毛竹、桑树皮、构树皮、褚树皮、桠树皮等)。制作工艺:宣纸(对水质等自然环境要求较高,工艺要求严格,从原料制作到成纸需经100多道传统手工工序,历时3年左右;)书画纸(对水质、工艺等要求不高,大多采购商品化纸浆,再经简单化浆后即可抄制生产,生产周期只有几天)。使用效果:宣纸(墨迹扩散的周边匀称,着墨的渗透力和吸附力强,墨色浓淡分明,浓墨鲜而不亮,淡墨淡而不灰,浓墨重彩时纸张不透不破;)书画纸(着墨后晕散不均匀、水墨难控制,润墨性差。用笔重时纸张易透易破。)保存与耐久:宣纸(有"千年寿纸"之美誉,保存时不能强光照射,也不能太潮湿,不蛀不腐;)书画纸(保存性较差,耐折性较差,易被虫蛀。)</p> <p class="ql-block">生宣与熟宣。生宣是指原抄纸,是指宣纸原料经过捞纸、晒纸、检验出来的成品纸张。其产品一般按配料、纸纹、规格、厚薄四种方式分类,相互交错,品种丰富。熟宣又称加工宣,是指在生宣上经过染色、洒金、砑光、填粉、施胶、涂蜡、印花、粘接等方法对生宣进行改性、改型后的宣纸或宣纸制品。</p> <p class="ql-block">宣纸分类。按原料配比分为棉料、净皮和特种净皮。棉料适宜书法,净皮宜书宜画,适宜花鸟、人物及小写意;特种净皮适宜泼墨山水大写意。按规格分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八、二丈、三丈三等。按帘纹分为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等。按厚薄分为棉连、单宣、重单、夹连、二层、三层等。</p> <p class="ql-block">三年造一张纸。泾县独特的山水、人文孕育了优质的青檀树皮、沙田稻草,勤劳智慧的泾县人民创造了国宝宣纸。一千多年来,依靠泾县特有的山泉水和气候环境,历代宣纸工匠在不断传承、完善、提高、追求卓越中,以产于泾县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沙田稻草为原料,经日月水火、千锤百炼,历经皮料工序54道、草料工序36道、成纸制作18道,历时三年,才能造出一张合格的宣纸。它在中国手工纸制作体系中耗时最长、工艺最精、分工最细、品种最多,为中国的书画艺术提供了最佳载体,既承载中华文化,又是中华文明中具有独特性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三丈三巨宣。三丈三吉尼斯纪录。2016年3月31日,由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百名技艺精湛的宣纸技工携手制作出长达11米、宽达3.3米的巨幅宣纸,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最大的宣纸】。2016年9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G20杭州峰会外方代表团团长夫人参观中国美术学院,上图中她们身后的这幅巨画就是在三丈三巨宣上创作的作品《西湖秋胜》。</p> <p class="ql-block">人类非遗和宣纸标准。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现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为申报单位和代表性传承单位。1955年10月,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制定了《工人试行标准草案》。1956年制订了《三检制度》和分工序的《质量要求》细则,1973年,安徽省轻工业厅要求报《企业标准》产品编号,宣纸编号为皖 QB -73。1981年,安徽省泾县宣纸厂开始拟定《企业标准》。1988年,国家轻工业部颁布由红星宣纸厂起草的部颁标准ZBY32013-88。1999年,改为行业标准QB/T3515-1999。2002年根据国家原产地域保护的要求,由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为主要起草单位,修改升格为国家强制性标准GB18739-2002。2008年6月,修改为 GB /T18739-2008.同时,2008年12月颁布《书画纸》国家标准 GB /T22828-2008(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为主要起草单位)。</p> <p class="ql-block">纪念建国五十周年特制宣纸</p> <p class="ql-block">二OO八年奥运纪念宣纸</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宣纸</p> <p class="ql-block">庆祝建国60周年纪念宣纸</p> <p class="ql-block">邓小平诞辰纪念宣纸</p> <p class="ql-block">大国工匠毛胜利</p> <p class="ql-block">大国工匠周东红</p> <p class="ql-block">宣纸主要工艺之原料工艺。摊晒:宣纸原材料在晒滩上经过8-10个月的日晒雨淋,集日月之精华自然漂白。碓皮:燎皮在成为宣纸的路上需要经过千挑万选,更得千锤百炼,师傅需对燎皮进行约三千次的碓打,碓打的同时还需不停翻边,最终形成皮块。袋料:将搅拌均匀的原料装入料袋(一种用老布做成的袋子),在山泉水中进行捣洗,在反复捣洗过程中,水对料袋的冲击可以把原料中的灰尘、木质素等杂质过滤,最终形成浆料。</p> <p class="ql-block">宣纸主要工艺之捞晒剪工艺。捞纸:将宣纸纸浆和山泉水按照一定配比加入纸槽中,由两位师傅抬着纸帘在纸槽中左右捞制两下完成捞纸工作。晒纸:将一张张薄如蝉翼的宣纸揭下,刷平、烘干变成纸张的过程。剪纸:一是检验,二是裁剪。首先通过目测进行检验,然后剪纸师傅用特制的大剪刀按照宣纸的标准规格进行裁剪,经复检、称重、盖封刀印记、包装后即为成品纸。</p> <p class="ql-block">上海世博红星宣纸</p> <p class="ql-block">裁纸刀</p> <p class="ql-block">晒纸工具</p> <p class="ql-block">李可染与宣纸</p> <p class="ql-block">宣纸与奥运</p> <p class="ql-block">记数</p> <p class="ql-block">陈毅与宣纸</p> <p class="ql-block">红星宣纸</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题词</p> <p class="ql-block">传统晒纸工具</p> <p class="ql-block">宣纸制作辅料</p> <p class="ql-block">燎皮</p> <p class="ql-block">宣纸原材料</p> <p class="ql-block">宣纸历史。宣纸源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属宣州管辖而得名,《旧唐书》《新唐书》《唐六典》都有记载。"宣纸"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最早最直接对宣纸定名的历史文献。宋代,宣纸需求量大增,现存最早的宣纸纸本就是安徽省博物馆珍藏的南宋张即之《华严经》。明代,宣纸工艺日趋完善,品种花色日愈增多,尤以宣德年间制造的宣纸最佳。沈德符在《飞凫语略》文中曾直称宣纸为"泾县纸"。清代,泾县宣纸生产得到长足发展。据《泾县志》记载其时县西小岭十三坑,处处建棚(厂)造纸。东乡漕溪慈坑、感坑、乌溪等地都曾建棚捞纸。抗日战争时期,国土沦陷,宣纸业遭受创。</p> <p class="ql-block">宣纸特性。一是原料独特。只有泾县及周边地区的檀皮、稻草可用,水质要求高,地域特色明显,是典型的地理标志产品。二是工艺传统。原材料需经多次反复加工,日晒雨淋自然漂白,采取手工捞、晒、剪,历时约三年。三是纸寿千年。因原材料独特,加工制作过程不损伤纤维,宣纸有"千年寿纸"之誉,长期保存不腐不蛀,是书画创作、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四是墨润万变。宣纸因其独特原料及加工制作方法,自诞生以来即为书画艺术服务,经艺术家妙笔,在一张洁白的宣纸上,可以"墨分五色",可以体现中国书画艺术的"妙味"(郭沫若语)。</p> <p class="ql-block">宣纸是采用安徽省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沙田稻草和青檀树皮,不掺杂其他原材料,并利用泾县独有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经过特殊的传统工艺配方,在严密的技术监控下,在安徽省泾县境内以传统工艺生产的,具有润墨和耐久等独特性能,供书画、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级艺术用纸。宣纸的特点:原料独特、工艺传统、纸寿千年、墨润万变。</p> <p class="ql-block">湖州双羊湖笔</p> <p class="ql-block">中国歙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