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些兴趣爱好已然沉寂了几十年,它们在往后的日子里仍将继续沉寂。还有孩提时就仰慕的一些艺术如拉手风琴,想起来觉得这辈子是无缘学习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信息瞬息万变,信息发达程度简直令人头晕目眩。网上铺天盖地的诱人的便捷的学习信息,改变了许多人的想法,我是其中之一。不管你是沉寂的兴趣爱好,还是重来没有触摸过的东西,比如拉手风琴,有这些信息的友好加持,分分钟会唤醒你的兴趣爱好或启动你的学习新东西的热情。说它们是友好加持即:随时随地十分方便的学习,有免费学习的或仅收少许学费的。对于喜欢学习和喜欢尝试新事物的我,如久旱淋甘露开心不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龙新”治印的直播视频中的那把刻刀吸引了我。龙新手中那把刻刀在印石上轻轻松松地刻划,一点儿不像是在坚硬的石材上刻动,倒像是在一般硬木上那么轻松游刃有余。这样好使的,硬度和韧性都很棒的刻刀,我立刻被迷住了。看到这样好的刻刀,把我沉寂了几十年的治印兴趣激起来了。心动了就做起来,购买回专用刻刀和其它治印需要的器物。这段时间,我的生活中,几乎每天都添有治印一方小小的天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治印第一步,首当其冲选择刻的内容。选择内容看似简单,实则是与古今智慧对话的学习旅程。古人的诗词是不会漏掉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悠然见南山”……。指尖轻轻滑过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字时,仿佛看到诗人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下挥毫泼墨,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比如“悠然见南山”,朦胧感受到陶渊明远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的那份恬淡与自在。也能从中领悟到一种对生活本真的追求。除了古诗,还会选择一些蕴含哲理的名言警句,“功不唐捐”、“业精于勤”、……。用这样的名句提醒我勤奋的重要。选择内容的过程,一些文字被大脑来来回回温习,自然成了学习巩固、丰富知识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俟内容确定,将文字底稿用油性笔写在印石上。这一步马虎不得,写好后一定要用镜像把关。镜像是最好的把关者。什么是镜像?印章上的字是倒的,究竟刻出来理想不理想,不直观,不好下定义。用镜子对着看,看到的就叫镜像,就是刻好的实际情况。所以,镜像过关了,是治印成功的关键一环。否则,底稿不理想,犹如种庄稼没选好种子一样,收获自然不能令人满意。底稿关过了,接着是刻制环节。此时,世界仿佛都安静下来,脑海中杂念全无,我与手中的印石、刻刀相互陪伴。每一刀落下,带着我全部专注力,只想着如何将线条刻得流畅、精准。刻制时,心变得格外平静,就像一泓没有波澜的湖水,外界的纷扰被隔绝在外了。这种宁静,是在平凡生活中难以寻觅的感觉,它让我沉浸在了纯粹的艺术创作之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刻印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石料的硬度不同,同样的手法效果大大不同,没有多次实践是难以掌控理想的。因此,刻坏的情况时有发生。看着原本精心设计的线条一个失误而变得歪扭或有缺口,我会耐心地将刻坏的部分磨掉,重新开始。重复刻制的过程,是不断摸索总结的必然过程,反思自己的不足,努力让下一刀更加完美。一枚《功不唐捐》,经历了九磨九刻。《功不唐捐》用的是青田石中的荔枝冻石材,这种石材比青田石中的其它石材硬度低粘刀,极易生出纰缪,因此有了九磨九刻。九磨九刻反复的过程,如同人生的缩影。在面对硬困难与挫折时,没有让我气馁、恼火,反而平静如水。我深知,每次失败都是成长的契机。唯有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调整自己的用刀力度和窍门,才能在磨砺中不断进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治印于我,不为它成为一种技艺,而是一种心灵的修练,一种对美好生活的丰富。它陶冶着我的性情,让我在这个世界中,增加了一份难得的沉稳与平和。同时,它也提高了我学习的热情,因为每一次选择新的内容,都是一次学习新知识的机会,每一次克服制印过程中的困难,都是一次自我提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方寸之间的印石上,我刻下的不仅仅是文字与图案,更是记载了一段段充满意义的时光,一份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治印属于自己的桃花源。未来的日子,我愿继续沉醉在治印的桃花源里,让心灵在这悠悠韵律中,继续得到滋养与升华。</p> <p class="ql-block">这些是在学习治印过程中的一些收获。</p><p class="ql-block">“流风余韵,被于来叶”意思是:前代流传下来的风尚和韵致,影响到了后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流风余韵”指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才情、韵致等,体现了文化、品德等方面的传承和延续。“被”在这里是“覆盖、影响”的意思,“来叶”即后世。这句话强调了先辈们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道德等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传承的意味。</p><p class="ql-block">“何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常见用法及含义如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表示反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可译为“怎么就”“怎么会”,用来表达对某种情况或观点的质疑、否定。如《塞翁失马》中“此何遽不为福乎”,意思是“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体现对认为这是坏事观点的反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表示推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可能”“或许”的意思,用于表达一种不确定的推测。如“事未可知,何遽能必耶”,意思是“事情还不确定,怎么能肯定(会怎样)呢”,表示对事情结果的不确定推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何遽”在古文中通过这种反问或推测的语气,增强了语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表达更丰富、更有深度。</p><p class="ql-block">“龙文百斛鼎”出自唐代韩愈的诗作《病中赠张十八》,原句为“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以下是对其的具体介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词语含义:“龙文”指龙形花纹,“斛”是古代量具,十斗为斛,“百斛”泛指多斛,“龙文百斛鼎”即有着龙形花纹的多斛大鼎,被视为最重之物,常用来比喻作品内容厚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学寓意:这句诗是韩愈对张籍的评价,意思是张籍的作品既有厚重内容,又能将这些内容充分表现出来,形成不凡的气势。后来也用于形容作家、艺术家笔力雄健,能够驾驭复杂、宏大的题材,创作出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优秀作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相关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到,要努力创作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强调文艺作品应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具备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p><p class="ql-block">“左图右书”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对其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释义:一是指周围都是图书,形容嗜书好学;二是指一种有插图的读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出处:出自明·郑棠《长江天堑赋》:“桂楫兰舟,左图右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示例:他从小就左图右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如今已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这本历史读物左图右书,不仅文字内容丰富,插图也十分精美,让人更容易理解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前后三天时间,共九磨九刻。</p> <p class="ql-block">掉线、断线处是粘刀引起的。因此要磨掉重刻。</p> <p class="ql-block">一种阳刻,一种阴刻。你喜欢那种呢。</p> <p class="ql-block">新购回的印泥,120克重,满足我盖5公分的大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