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父亲:岁月长歌,父爱永恒

山水间

<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杨慧宇</p><p class="ql-block">杨慧宇:中华全国摄影工作者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中华摄影杂志社记者</p><p class="ql-block">中国数码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中国数码摄影家协会记者</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大同市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作品选登载《大同市摄影家协会名录》(第一辑)</p><p class="ql-block">照片登载《大同武术史》中多张作品</p><p class="ql-block">聘任:杨慧宇同志为大同市塞外梅花拳协会名誉主席二零二零年一月八日</p><p class="ql-block">2020.9.获“华艺杯”中国百强摄影家评选活动中荣获《创意》类【百强摄影家】称号</p><p class="ql-block">2023年IFIA“金相机”摄影奖金牌摄影师奖BLAIP1606</p><p class="ql-block">2023Thaitand Celdan Eeghanl Cup Ima Arf Adicicacif Arard泰国“金象杯”国际影像艺术成果奖</p> <p class="ql-block">  当年75岁大同市红旗广场留照本人摄影</p> 忆父亲:岁月长歌,父爱永恒<br> <br>在时光长河的粼粼波光中,父亲的身影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始终屹立在我的心间。每当思念如潮水般涌来,往昔的岁月便如老电影般,一帧帧在我脑海中放映,让我深深沉浸在对父亲无尽的缅怀与追思之中。<br> <p class="ql-block"> 86.5.3.在文水参观留念</p> <p class="ql-block">1921年9月29日,破晓时分,柔和的晨曦缓缓倾洒在应县木塔旁那座古朴的老院子上。就在这片被岁月温柔以待的土地上,伴随着一阵清脆的啼哭,我的父亲杨玉,原名杨瑞昆,来到了这个纷繁世间,就此开启了他漫长而独特的人生旅程。应县,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沉淀的黄土地,凭借其醇厚质朴的风土人情,赋予父亲骨子里坚毅果敢与纯善温良的品质。这些品质犹如深埋在心底的种子,在岁月的疾风骤雨中,顽强生长,最终化为参天苍松,一路见证并陪伴父亲走过充实且备受敬重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1921年9月29日破晓,柔和的晨曦宛如一层薄纱,轻轻披在应县木塔旁那座古朴的老院子上。这座老院子,饱经岁月的风蚀雨侵,每一块青砖、每一片黛瓦,都镌刻着时光的痕迹,宛如一位缄默而深沉的老者,静静见证着时光的汹涌洪流。就在这里,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划破清晨的宁静,我的父亲杨玉,原名杨瑞昆,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懵懂与期待,降临世间,就此开启了他漫长而又独一无二的人生旅途。<br> <br>应县,这片浸润了千年历史的黄土地,宛如一座蕴藏深厚的文化宝库。它的文化底蕴,厚重得如同渊深的海洋,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它的风土人情,醇厚质朴得好似一坛陈酿多年的老酒,散发着温暖而迷人的气息,又似一首无声却震撼人心的歌谣,悠悠传唱着坚韧与善良的旋律。父亲就在这片充满灵性的土地滋养下,骨子里深深镌刻下坚毅果敢与纯善温良的品质。这些美好的品质,就像一颗颗深埋在心底的种子,即便在风雨如晦的艰难岁月里,依然顽强地生根、发芽、生长,最终长成了参天巨松,庇佑着父亲,伴随他走过了充实而又备受敬重的一生。<br></p> <p class="ql-block">求知岁月:私塾里的奋进<br> <br>回溯父亲的求学历程,那是一段荆棘满布、洒满汗水的艰辛岁月。彼时,没有宽敞明亮、窗明几净的现代化教室,也没有先进便捷、种类繁多的教学设备。父亲只能在那简陋逼仄的私塾中,如饥似渴地探寻着知识的宝藏。私塾的空间狭小局促,昏暗的光线努力地透过狭小的窗户缝隙挤进来,陈旧的桌椅在岁月的摩挲下显得愈发斑驳。然而,父亲对知识的渴望,恰似熊熊燃烧的烈火,炽热而永不熄灭。<br> <br>在那昏黄的灯光下,父亲眉头紧锁,全神贯注地钻研着每一个晦涩难懂的字句,反复诵读着每一篇古老经典的篇章。那些旁人眼中枯燥乏味的文字,在父亲的眼中却宛如闪烁着光芒的珍宝。他逐字逐句地剖析,逐段逐篇地领悟,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让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知识渐渐变得清晰明朗。那小小的私塾,虽然条件艰苦得近乎苛刻,却宛如一座孕育知识的温暖摇篮,为父亲奠定了扎实深厚的文化根基。这根基,犹如在荒芜贫瘠的土地上播下的希望之种,在岁月的精心滋养下,暗自积蓄着磅礴的力量,为他日后精彩纷呈、波澜壮阔的人生铺就了关键的基石。<br> <br></p> <p class="ql-block"><br></p> 旧岁坚守:动荡中的担当<br> <br>将目光拉回到1949年前的旧时代,那时的社会,恰似狂风暴雨中飘摇不定的扁舟,深陷动荡不安的泥沼。局势波谲云诡,阴霾厚重得仿佛铅块,沉甸甸地压在人们的心头,令人感到无比的迷茫与彷徨。就在这样的艰难时局下,父亲任职于察哈尔省税务厅,工作环境艰难险阻,挑战如潮水般接踵而至。<br> <br>但父亲就像一位忠诚无畏、坚不可摧的卫士,毅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填报表时,严谨细致到不放过任何一个小数点,每一个数字都经过反复核对;核数据时,专注执着得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眼前的数据,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对待工作,犹如农民对待自己的土地,精耕细作,不辞辛劳,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寒来暑往,春去秋来,他在这一方小小的工作天地里默默耕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与压力,都未曾有过丝毫的懈怠与退缩。<br> <br>父亲曾回忆起,日本侵入华北的那段黑暗日子里,有一天他在街上目睹两个日本醉汉正肆意欺负同胞。刹那间,怒火涌上心头,满腔的义愤让父亲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凭借着一身扎实的武艺,父亲如猛虎出山般勇猛,瞬间就将那两个嚣张跋扈的日本醉汉打翻在地。那些平日里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日本人,见父亲如此厉害,吓得呆若木鸡,再也不敢轻举妄动。周围的同胞们见状,无不欢呼雀跃,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畅快与自豪。直至新中国成立的曙光穿透层层阴霾,照亮了华夏大地,也为父亲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希望篇章。<br> 育梦征程:教育路上的烛光<br> <br>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深切期许,毅然投身于教育事业,在下寺小学任教。那时的教学条件简陋至极,一张破旧不堪、摇摇欲坠的讲台,一支极易损耗、用不了多久就会变短的粉笔,便是他教学的全部工具。然而,父亲却凭借着超人的耐心与渊博的知识,宛如一盏熠熠生辉的明灯,照亮了懵懂孩子们求知的漫漫道路。<br> <br>课堂上,父亲用他那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讲解,将知识的甘露缓缓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他的声音抑扬顿挫,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将那些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在他的引领下,孩子们心中求知的火焰被熊熊点燃,纷纷踏上了迈向知识殿堂的征程,向着广阔精彩的世界勇敢前行。1954年,由于父亲在教育工作中的出色表现与卓越能力,他被聘为大同平旺完小中国少年先锋队中队辅导员。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要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最坚实可靠的引路人”,并且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诺言。<br> <br>寒来暑往,岁月更迭,父亲用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循循善诱的教导,陪伴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成长。他见证着他们从青涩稚嫩的幼苗,逐渐成长为挺拔坚韧的大树;从迷茫懵懂的少年,逐渐走向坚定自信的青年。1959年,父亲在宣传工作中成绩斐然,凭借着他的努力与才华,被中共大同市城区区委评为优秀宣传积极分子。这份荣誉,就像一枚闪耀着光芒的勋章,不仅是对他辛勤付出的高度肯定,更是激励他奋勇向前的强大动力。1960年6月,父亲从大同市红专大学毕业。在那段求学时光里,他如一株久旱逢甘霖的禾苗,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只为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稳健、更加长远。<br> 职业履痕:多面人生的精彩<br> <br>父亲的职业生涯丰富多姿,宛如一幅绚丽多彩、波澜壮阔的长卷。早年在省税务厅工作时,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同事们的一致认可与赞誉。每一份报表,每一个数据,他都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对待,力求做到准确无误。他的敬业精神,就像一面旗帜,在单位里树立起了榜样。<br> <br>投身教育事业后,父亲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伟大理念贯彻始终,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育祖国栋梁的神圣使命中。他的课堂总是充满活力与激情,他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点燃了学生们对知识的热爱之火。他所培育的众多学子,在毕业后奔赴各行各业,凭借着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与自身的不懈努力,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br> <br>当国家发出扫盲号召后,父亲积极响应时代的需求,毫不犹豫地调入德昌号制鞋厂任扫盲老师。为了让工人们尽快摆脱文盲的困境,他日夜忙碌,废寝忘食。他精心编写教材,耐心地为工人们讲解每一个汉字、每一道算术题。面对新岗位带来的诸多挑战,他始终热忱不减,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退缩之意。在皮鞋厂,父亲从最基础的扫盲老师做起,凭借着出色的能力与高度负责的态度,后来担任了成品库负责人。我至今还记得父亲说过,成品库的管理要求极高,分类必须清晰明确,摆放位置要整洁有序,数量更是不能有丝毫差错。为了有效利用占地面积,父亲常常凭借着他那力大无比的身躯,将很大的满箱货搬到离房顶很近的高处。这无疑得益于他长期习武所练就的强壮体魄。这一干,便是数十几年,直至退休。厂里对父亲的能力和为人十分看重,退休后还留他做分厂会计。他依然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工作,一直干到70岁才真正安享晚年。凡是与父亲接触过的人,无不为他渊博的学识所折服。父亲精通天文、地理、历史,当他讲起历史故事时,绘声绘色,仿佛能让听众穿越时空的隧道,真切地感受岁月的沧桑变迁。<br> 武术情缘:一生的热爱与传承<br> <br>父亲与武术的缘分,早在他幼年时期便已悄然种下。那时,院子里住着几位习武之人,年少的父亲初见那刚劲有力、虎虎生风的拳脚,便被深深吸引住了,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自此义无反顾地踏入了武术的世界,这一练,便是一生的执着坚守。我清楚地记得,父亲一生几乎没有生过病,连个头疼感冒都很少见,我更是从未见过他喝药。在我的印象中,他永远都是那么健康、那么强壮,仿佛一座屹立不倒的山峰。<br> <br>家中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武术书籍,有鞭杆、鹰爪拳、豹拳、中国鹤翔庄气功、甲组剑术图解、甲组棍术图解、甲组枪术图解、中华名拳、八卦掌等等。儿时的我,常常看到父亲专注地研读这些书籍,他一边看书,一边比划着招式,眼神中满是热爱与执着,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武术。后来,诸多武术爱好者听闻父亲的大名,纷纷慕名而来。父亲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耐心地指导他们动作要领与发力技巧。因为这份无私的热忱与慷慨,他在武术界声名远扬,获得了“杨八卦”“八卦杨”的雅号,这无疑是对他武术造诣的高度认可与赞誉。此外,父亲还多才多艺,他不仅精通武术,还擅长书法,懂得音乐,我还记得他常常翻看中医书籍,祖父留下的医书他也视若珍宝,认真研读,甚至他还对六幺卦颇有研究呢。<br> <br>父亲在大同公园的武术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当时,公园里拳师众多,人们习惯依拳种加上姓氏来称呼他们,父亲的“杨八卦”名号便是由此传开的。他的八卦拳造诣极高,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行走坐卧间拳都不离手。在公园散步时,他的脚步轻盈而灵动,踏出的正是八卦步;在展览馆大柱前,他也常常会展示八卦拳的精妙招式;与人交谈时,他的双手也不自觉地划着圈,仿佛在演练拳法。他不单精通八卦拳,对于刀、枪、剑、棍等各类器械也样样在行,耍起来虎虎生风,让人眼花缭乱。来找他学艺的人络绎不绝,他就在公园里授徒传艺,与众多武术爱好者们一起,组成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习武风景线,共同传承和弘扬着民族武术这一瑰宝。父亲弥留之际,躺在床上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但他的手脚依然在微微动弹,似乎还在练习功夫,由此可见他对武术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br> <p class="ql-block">生活风范:平凡中的伟大<br> <br>在生活里,父亲心性平和,宛如一潭平静的湖水,无论遭遇怎样的波澜,都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他始终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艰难挫折,无论困境有多大,他从不怨天尤人,总是坚定地相信,只要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地诠释了生活的真谛。他待人宽厚重情,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邻里有难时,他总是第一个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无论是帮忙修理家具,还是在生活上给予经济上的支持,他都从不计较个人得失。<br></p> <p class="ql-block">父亲才学出众却从不恃才傲物,他的性格温和谦逊,恰似春日里那柔和的暖阳,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与舒适;他智慧过人却心气平和,处事泰然自若,无论面对怎样复杂的局面,都能冷静应对,有条不紊地解决问题。他的一言一行,都彰显着高尚的品德与深厚的修养,堪称为人师表的典范。家族亲朋无不敬重他,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就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父亲一生历经沧桑,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含辛茹苦地抚育我们二男三女。为了让我们衣食无忧,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他日夜操劳,不辞辛苦。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他奔波忙碌的疲惫身影,那被生活压弯的脊背,还有那些为了我们操心而无眠的夜晚。这些画面,深深刻在我的心中,成为了我生命中最珍贵、最难忘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如今,父亲已然离去,我们天人永隔,我再也无法聆听他的谆谆教诲,感受他那无微不至的关爱。但他的音容笑貌,却依旧清晰如昨,仿佛从未离开过我。每至夜深人静之时,思念如汹涌的潮水,将我彻底淹没。我只能在回忆中,找寻他的身影,重温那些曾经的温暖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犹记儿时,父亲正值壮年,活力充沛,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在大同御河湾铁牛附近,他不辞辛劳地开垦河湾地种黍子。秋天丰收的季节,他与母亲带着我一起去收割。我在铁牛旁欢快地玩耍,不经意间发现铁牛的肚子残缺不全。后来,我听闻了民间关于这铁牛的传说,才知晓了背后那段神秘而有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父亲一生刚正不阿,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坚定不移地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在工作中,他公正无私,面对利益诱惑,始终不为所动,一心只为公。他用“堂堂正正做人,不偷不抢”这句简单而质朴的话语教导我们,虽然话语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句教诲,成为了我们家族世代传承的家训,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我们家族的每一代人紧密相连。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兄弟姐妹始终坚守着这份优良家风,它就像一座明亮的灯塔,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永不退缩。</p> <p class="ql-block">父亲一生刚正不阿,在工作办事时公正无私,坚守原则底线,在当地素有“黑包公”的美誉。在面对利益诱惑时,他始终不为所动,一心只为公,从不为自己谋取任何私利。从小,他就用质朴的话语教导我们子女:要堂堂正正做人,不偷不抢。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话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为了我们家世代传承的家训,如同传家宝一般,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尽管社会历经无数次的变迁与变革,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但我们兄弟姐妹始终坚守着父亲传承下来的优良家风,丝毫不敢有任何懈怠。因为我们心里清楚明白,这优良的家风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它将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永远屹立在我们人生的海洋中,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照亮我们未来的道路,激励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奋勇前进,永不放弃。</p> <p class="ql-block"> 86年和同事在山西晋祠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