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方志的“3冷、4少、5低”

东标哥讲故事

<p class="ql-block">基层方志的“3冷、4少、5低”</p> <p class="ql-block">编辑地方志,尤其是镇志、村志,是一项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却普遍面临着“3冷、4少、5低”的困境。这一现象不仅制约了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也对基层文化的保护与传播造成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一、冷门领域,难以吸引人才与关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冷衙门:地方志机构在行政体系中的地位较低,常被视为“冷衙门”,职级晋升空间有限,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例如,在南方某经济发达省份,县级地方志办公室多为科级单位,工作人员晋升机会稀缺,导致人才流失严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冷板凳:地方志工作需要长期积累与沉淀,过程相对枯燥,难以留住从业者。某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表示,近年来招聘的新员工大多在一年内离职,主要原因在于工作单调且缺乏职业发展前景。调查显示,新入职的地方志工作人员第一年的离职率高达4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冷门:地方志在公众中的知名度较低,属于典型的冷门领域,关注者寥寥无几。例如,苏州市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对本地的镇村志一无所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缺乏资源,制约编纂工作的关键因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人才少:地方志编纂需要具备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但相关领域人才稀缺。一方面,地方志机构待遇较低,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工作内容枯燥,导致很多人望而却步。例如,某县地方志办公室仅有两名正式员工,其余均为临时聘用人员。据统计,全国约70%的地方志机构面临人才短缺问题。特别是镇志村志主编,普遍是以当他“五老人员”为主,这些人没有专业培训,整体素质参差不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经费少:地方志编纂属于公益性质的文化事业,经费来源主要依赖财政支持,但往往捉襟见肘。许多地方志机构因经费不足,难以开展大规模的编纂与研究工作。镇志经费由本单位负责解决,而村志经费更是依赖乡亲自筹,困难重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资料少:地方志编纂需要大量文献搜集、整理与实地调研,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工作人员常需在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甚至偏远地区进行资料收集,工作强度大。例如,某村为编写一部村志,县镇有一些档案、村档案少之又少,只能在村民家中搜集资料,耗时6至12个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传播渠道少:地方志的传播渠道相对有限,主要依赖纸质书籍与图书馆,难以广泛触达普通大众。相比之下,新媒体与数字化传播手段在地方志领域的应用明显不足。据统计,近年来方志电子书数量有限,带有音频、视频的更是凤毛麟角,地方志尚未实现全媒体方向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社会价值未充分发挥,亟待挖掘与利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社会关注度低:地方志工作在公众中的知名度较低,多数人对其了解有限,甚至不知其存在与价值。笔者接触的一些人中,有一半不知道什么是地方志,甚至有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自己的镇村已出版镇志村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价值低:尽管地方志具有存史、育人、资政等重要功能,但在实际应用中,其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与利用。例如,某县级“三馆”因各种原因拒收部门志、镇志、村志,导致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无法被更多人查阅与使用。据统计,约80%的地方志未被纳入当地公共图书馆的藏书目录。此外,部分镇级会客厅、镇史馆村史馆未能有效对接镇志村志内容,甚至文物标识也未参照镇志村志内容,存在胡编乱造的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数字化程度低:地方志的数字化与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尽管一些地方已开始尝试数字化转型,但整体进度缓慢,许多地方志资料仍以纸质形式保存,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信息快速获取与传播的需求。例如,南方某经济发达地区虽已开始推广数字化地方志,但普及率仍然较低。截至2024年底,仅有不足5%的地方志实现了数字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机构规格低:地方志机构在行政体系中规格较低,这使得地方志机构在争取资源与支持时面临较大困难。据统计,地方志机构的年度预算通常仅占地方政府总预算的0.1%。由于许多地方未将方志编纂列入政务考核,镇级、村级负责人对方志重视不足,认为其不如修路建楼的政绩显著,村志编纂更多是依赖民间自发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 社会参与度低:县级以上的地方志编纂一般由史志部门或聘请文化顾问公司完成,而镇志、村志则更难找到合格的主编,“五老人员”因各种原因参与程度较低。例如,笔者在编写某村志时,一次发放表格126份,仅回收3份;另一次发放86份,仅回收1份,反映出社会参与度极低的问题。调查显示,约90%的村志编纂过程中遇到居民参与度低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具体数据示例,以南方某经济发达省份为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全省情况:该省有1600多个乡镇,26000多个行政村和社区。2019年,全省共编修村志约500部,占比2%。2024年,全省完成名镇志、名村志共20多部,村志数量未公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市级情况:该省某经济大市有70多个街道办事处和600多个社区。2024年已出版街道志7部,占比不足10%;社区志(村志)20部,占比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县级情况:该省某县有300多个行政村,50多个居委会。2024年,已完成编修村志15部,占比约4.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突破困境,推动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提升社会认知度:加强宣传推广,通过举办地方志展览、讲座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与参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人才培养与引进: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并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路径。例如,大专院校开设地方志专业课程,为地方志机构输送优秀毕业生;史志部门开设培训班,对地方志爱好者与“五老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成为合格主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增加经费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支持力度,确保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资料收集、整理与出版。同时,发挥乡贤作用,筹集社会资金编纂镇志村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推动数字化建设:加快地方志的数字化转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与传播效果。例如,某地地方志办公室已将所有志书数字化,并建立了在线数据库,方便公众查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 拓宽传播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地方志的传播范围,让更多人了解与使用地方志。例如,某地地方志办公室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发布地方志相关内容,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 编纂志书列入政府工作:将编纂志书列入各级政府计划并纳入考核,对编修镇志村志特别是村志进行奖励,以激励更多基层单位积极参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语:方志事业的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方志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面对“3冷、4少、5低”的困境,唯有通过多方努力,才能让这一事业焕发新的生机,为基层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注入持久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