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塘街唐少傅白公祠

亮晶晶0603108

<p class="ql-block">唐少傅白公祠位于渡僧桥的东侧,从渡僧桥走几步路就能看到,门楣上挂着“唐少傅白公祠”的牌匾,两侧八字院墙上分别写着“山塘始祖”“乐府诗神”两幅大字,字体饱满,雄浑遒劲,既是对白居易造福一方的赞美,更是对白居易是个地位的颂扬。</p> <p class="ql-block">生平足迹</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呤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关心民间疾苦,关注社会现状,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诗歌题材极其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p><p class="ql-block">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当时,由阊门出城西,河道淤塞,道路泥泞,交通极为不便,为了便利苏州百姓的水路交通,他主持开凿了一条东起阊门,西至虎丘的山塘河,并沿河筑堤。此后,阊门到虎丘水路俱便,商贾云集,日趋繁华,后世人称“白公堤”,也就是著名的山塘街</p> <p class="ql-block">少年初识,贞元二年,中原兵变,白居易跟随家人来到江南,旅居苏、杭二郡。时任苏州刺史韦应物、杭州刺史房孺复,能诗善文,好宴宾客,“时予始年十四五,旅二郡,以幼贱不得与游宴,尤觉其才调高而郡守尊,以当时心言,异日苏、杭苟获一郡足矣!”此句记录于白居易《吴郡诗石记》,少情怀和抱负,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中年仕吴,宝历元年,白居易得偿夙愿,任苏州刺史。守苏期间,他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削使科条简,摊令赋役均”,使百姓获得修养生息的机会。</p><p class="ql-block">宝历二年九月初,白居易卸官北上,当“身兼妻子都三口,鹤共琴书各一船”,经水路离开苏州时,州民扶老携幼,夹岸相送,“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刘禹锡专门有诗描述送别场景:“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太守驻行舟,阊门草萋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郡中春宴,因赠诸客《白香山诗集》</p> <p class="ql-block">别后咏怀</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对苏州感情颇深,在《见殷尧藩侍御忆江南诗三十首,诗中多叙苏杭……继和之》一诗中回忆:“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君是旅人犹苦忆,我为刺史更难忘。”在离开苏州时,还特意将苏州的白莲花和太湖石带至洛阳家中,《感白莲花》中记载:“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濆”“谁移尔至此,姑苏白使君”</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出生于“世敦孺业”之家,自幼研习孔孟之道,深受儒家传统熏陶,“仆本儒家子,待诏金马门”。“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白居易在其一生中都在践行济世安民的抱负</p> <p class="ql-block">刺美见事,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创作了大量的“刺美见事”的政治讽喻诗,《与元九书》中提到“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迄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喻诗”。他在《寄唐生》一诗中表明作诗主旨:“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下知”。在《伤唐衢二首》中也写道:“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p><p class="ql-block">白居易的讽喻诗体现了其“兼济”情怀,揭露和批判了中唐时期社会现实问题,在统治阶级中激起了强烈反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到任苏州后,在《苏州刺史谢上表》中写到:“江南诸州,苏最为大……土虽沃而尚劳,人徒庶而未富……既奉成命,敢不誓心。”表达了勤勉做事之志。他在《秋寄微之十二韵》中描述了处理政务的状态:“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销在两衙中。”《苏州府志》也记载道:“白居易……拜苏州刺史。居官勤瘁,非旬休不设宴。”他坚持“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的为官之道,时时谨记《周礼》的“廉善”标准,扬善除恶,关爱民生。</p> <p class="ql-block">自称“姑苏白使君”“苏杭两州主”的白居易,为政时间随短,却造福了苏州百姓。后世百姓为纪念白居易对苏州所做出的贡献,建立诸多纪念性场所</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有大量诗歌传入朝鲜半岛,对当地的早期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专门模仿其诗歌风格的“效乐天体”。高丽,朝鲜时代的文学家、诗人,不仅仿照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进行创作,大量化用白居易的诗句,还直接将白居易的生活轶事入诗。其中,以朝鲜时代著名诗人许筠为代表,写有《和白诗》25首</p> <p class="ql-block">“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您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这是洛阳白园,由日本人立的一块石碑上的碑文。白居易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影响力远远超越了李白和杜甫。在日本,人们对白居易情有独钟,上至天皇高官,下至普通百姓,都对白诗津津乐道。当时,日本著名女作家紫式部和清少纳言的著作中多次引用白居易诗词,如紫式部写的《源氏物语》引用多达百余处,平安时代的著名学者大江唯时整理成集的《千载佳句》,共收集中日诗人1110首诗歌,白居易诗作就占535首,排名第一,足见其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很多欧美著名的翻译家和汉学家都极为喜爱推崇白居易诗歌浅显平易的风格。</p><p class="ql-block">有专家曾经检索世界图书馆数据库得出结论,署名白居易的英译作品数量多达189种以上,其中,既有收入白居易诗歌的选择本,也有专集,还有依据白居易的诗作进行改编的戏剧、小说等,白居易诗歌选、文集选专集超过了20种</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诗选》英文版 《大报》1949年7月17日</p> <p class="ql-block">自苏州建城2500多年,凡在吴地为官,政绩突出者,大多留下了治水的美名。唐代白居易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山塘河水利工程开筑后,历经千年发展,日渐繁华,成为“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利肆招牌,灿若云锦”的著名古街。</p><p class="ql-block">独俱苏州风情的山塘街,一河一街,一桥一石,一景一物都映射着白居易始开山塘千年以来的繁华与遗痕。在这里,与“山塘始祖”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寻访诗人足迹,了解刺史政绩,感悟千载遗风</p> <p class="ql-block">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p><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这首《送人游吴》,完美地描绘了一幅江南的风景人文的画卷。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吴侬软语,人间烟火,你想看的江南风物,山塘街,都能给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