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于洪学</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4月4日清明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一直传颂到今天,每逢清明节到来的时候,人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想起这首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所谓“清明”,即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农历三月一到,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这既是“清明”得名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是一个自然的节气,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后来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又称踏青节、行青节、三月节、祭祖节等。</p><p class="ql-block"> 在唐代,清明节还不是祭祀祖先节日。古代时期,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因万物萌发,空气清新,东南风起,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到田地里耕种,或到户外进行踏青、放风筝、植树等众多户外游玩活动。因此,杜牧诗中所说的“路上行人”他们不是离家远行的游子,也不是去扫墓、上坟祭奠祖先的孝子贤孙,他们是清明时节踏青的人。</p> <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气温升高,雨量增多,这一时段之内的天气状况不是阴天就是下雨,似乎唐朝杜牧那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一直下到了今天,还会一直下到永远。4月1日农历三月初四,我从省城回老家上坟去的路上,“雨纷纷”就从哈尔滨一直伴随到宾县县城宾州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p><p class="ql-block"> “借问酒家何处有”,也不单指爱喝酒的人打探酒馆的去处,更多的可能是因为虽然天气回暖,这个季节气温忽高忽低,下雨天多会有严重的寒意。“路上行人欲断魂”,不是外出祭祖伤心所致,而是因为突如其来的雨和寒冷,需要借酒温暖身子。</p> <p class="ql-block">“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杏花描绘出来了一幅农耕时代的乡村风景画。杏花村可能是一个村子的名字,也可能是一个酒馆的酒幡(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北方的饭店外面挂的幌子,用于招揽食客,因为那个时候识字的人很少,现在都被牌匾取代了),更可能是一个掩映在蓝天白云下的杏花丛中的村落。以杏花的灿烂美好盛开点题《清明》,也以杏花的娇艳为雨中的清明时节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这个季节,生命的活力不只是鲜花盛开,还有易于生长的草木,最早吐绿的柳枝。清明前后气温适宜春雨纷纷,树苗成活率高,有人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因此,有戴柳插柳的风俗。</p> <p class="ql-block">关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有三种说法,一是为了纪念祖师神农氏;二是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被烧死前靠过的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三是唐太宗赠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p><p class="ql-block"> 中国北方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三大鬼节”。因为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人们便认为柳条能够驱鬼辟邪,把柳枝称为“鬼怖木”。</p> <p class="ql-block">唐朝时,清明前后上巳节踏青等一系列春天欢宴形式也十分兴盛。杜甫的《清明》对踏青的描写则更为欢畅淋漓:“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娇啮膝。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处处繁花似锦,长沙人很多都外出踏青。水边的翠柳嫩绿清新,路上的宝马各不相让,长沙最好的游览之处是两座寺庙,连军队中的将士们都纷至沓来,为这里的风景而陶醉。</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冷食、荡秋千、踏青等风俗活动精华。不少地方有清明扫墓之说,一些地方尤其是我们北方地区,还依然继承传统文化习惯,每到清明节来临之际,人们纷纷上坟、扫墓,尤其是家人或族人到坟头除了烧纸钱、点香烛,还会摆供品、绢花或鲜花,以祭奠故去的亲人。</p> <p class="ql-block">2006年,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放假一天,加上周末调休则放三天假。今年就是赶上周末放假三天。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p><p class="ql-block"> 我国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上坟祭祖、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主题。清明节兼具了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人们踏青郊游享受悠闲,又在祭祀故去的亲人的仪式中慎终追远,将身心调适与文化传承结合起来。清明节去革命烈士陵园扫墓,缅怀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所做出的丰功伟绩,并踏着他们的足迹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这类活动已经成为党政各级组织和群团组织的自觉行动。</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上坟祭祖在我们家乡一般都选择在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可今年农历三月初三前后,由于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气温急剧下降,尤其是黑龙江连续几周夜晚都零下八九度,白天始终在零度上下徘徊。因此,今年清明节上坟祭祖,我周围的亲朋好友因为天气原因都滞后了,我也如此,回老家坟地给父母及上三辈先祖上坟都晚了。家兄三月下旬就在电话里老与我提上坟的事儿,我知道这是在提醒我。无论是清明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或清明节,每到这个时间节点都由他组织我们兄妹五人一起去。4月1日接到哥哥的电话说4月2日回老家上坟。为了当天不匆匆忙忙的起大早,我说提前一天就回去。4月1日这天从早晨到中午天气都挺好的,可当我下午两点要启程的时候哈尔滨已经下起了雨,自哈尔滨到宾县县城近一个小时的车程,由于外面始终下雨视线不好,足足走了一个半小时还多,一路上雨没有停过,到县城了雨还在下,而且雨点还挺大,哥哥和妹妹提前准备了雨伞迎接我,真切的感受到我前文所说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了。 第二天即4月2日,我和哥哥、二妹妹等赶回老家“刘花先生”屯,在大妹妹家住了一夜。4月3日,由于前一天下午天气就开始晴朗了,早晨八点多高高的、暖暖的太阳就伴随着我们兄妹等一起赶到离大妹妹家几公里外,张发村“马成文”屯父亲的老家的坟地,祭奠了父母和先辈。回来的路上,路过原来的乡政府所在地永合屯,原来的青阳乡政府所在地,后来合乡并镇,青阳乡就归属宁远镇了。我游览了当年上小学的校址,原来的启新小学被一片民房所取代了。又去了当年上高中的中学校园转转。还参观了附近几个村屯的村容村貌,并不时的与遇见的老人和孩子聊聊。拍摄了一些自己感觉很珍贵和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资料。</p> <p class="ql-block">老家的天空瓦蓝瓦蓝的,天空有几片云朵似新疆的棉花一样清白,各种鸟儿自由自在的飞来飞去,有几只颜色很鲜艳的叫不上名字的鸟儿叽叽喳喳的欢叫不停,好像在欢迎我这个远来的游子,青阳河水涓涓的流淌,两岸的杨柳枝条都已经吐绿,尤其是柳树枝条都泛起了“毛毛狗”,原来乡政府的红砖青瓦的平房,早被水泥白灰墙体和铁皮房盖所取代,已经斑驳陆离了,可“青阳人民公社”六个字还依然醒目,过去这个村民老百姓似走平道的被他们称为“主心骨”的地方,现如今早已门清冷落了。沿着这条主干路继续往前走,只见街道两旁的平房错落有致,不时的看到烟囱上炊烟袅袅,街上农用车、货车、小轿车不停地交错着行驶在路上,稀稀拉拉的人们或叫卖声,或三五成群悠闲的唠着家长里短,或交流着在哪家农资店买的种子化肥等农耕的事儿……在他们的衣着打扮和笑容可掬的脸上,能看出他们的日子现在过的还挺舒心的。我也既充实了清明节上坟祭祖和踏青郊游的两大主题,又满足了我多次梦回故乡,阔别了46年,又很长时间没有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于洪学</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4月4日清明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