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东与东莞西可在生态共建中实现“环境美、产业兴、民生富”的共赢,为全国一线与新一线城市公园建设服务力量

龙之堂

<p class="ql-block">广州东与东莞西可在生态共建中实现“环境美、产业兴、民生富”的共赢,为全国一线与新一线城市公园枢纽建设提供“湾区方案”。</p><p class="ql-block">提议人:肖关明 电话:13826472666</p><p class="ql-block">单位:广州市增城区群星幼儿园 职务:工会主席</p><p class="ql-block">所属单位:致公党广州市文化基层委员会</p><p class="ql-block">前言:在广州新塘长堤江边与东莞麻涌天安数码城建设湿地公园,不仅是践行“公园城市”理念的重要实践,更是推动穗莞深度协同、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创新探索。</p><p class="ql-block"> 结合两地资源禀赋与城市发展需求,建议从以下五个维度推进:</p><p class="ql-block">一、生态修复与功能复合:构建“湿地+”生态系统</p><p class="ql-block">1. 新塘长堤江边:打造滨水生态廊道</p><p class="ql-block">◦ 水系连通与水质提升:依托增江“一江两岸”碧道建设经验,打通新塘段东江与内河涌水系,通过生态调水、底泥清淤、水生植物净化等技术,将水质提升至Ⅲ类标准。参考增江鱼类洄游通道建设模式,在长堤江边设置鱼道和生态浮岛,恢复本土鱼类种群(如光倒刺鲃、大刺鳅)。</p><p class="ql-block">◦ 湿地功能分区:</p><p class="ql-block">◦ 生态保育区:保留原生滩涂,种植红树林、芦苇等耐水植物,为候鸟(如白鹭、苍鹭)提供栖息地。</p><p class="ql-block">◦ 科普教育区:建设湿地博物馆、观鸟塔,展示东江流域生态变迁与湿地保护成果。</p><p class="ql-block">◦ 活力游憩区:沿堤岸铺设透水步道,设置亲水码头、骑行驿站,串联1978电影小镇等文旅节点。</p><p class="ql-block">2. 麻涌天安数码城:产城融合的“生态绿芯”</p><p class="ql-block">◦ 工业遗址改造:将园区内闲置厂房改造为湿地科普中心,利用屋顶光伏和雨水收集系统实现低碳运营。参考巢湖湿地微地形改造技术,在园区周边低洼地建设雨水花园和生态渗滤岛,净化初期雨水。</p><p class="ql-block">◦ 智慧湿地管理:引入物联网监测设备,实时监控水质、鸟类活动等数据,通过APP向市民开放。与华为、大疆等企业合作,开发湿地生态研学AR课程,打造“科技+生态”体验场景。</p><p class="ql-block">二、跨市协同:创新区域生态治理机制</p><p class="ql-block">1. 建立穗莞湿地保护联席会议</p><p class="ql-block">◦ 规划协同:参照《武汉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规划》,制定《穗莞湿地保护与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新塘—麻涌湿地群的生态红线、功能定位及建设时序。</p><p class="ql-block">◦ 执法联动:借鉴穗莞跨界流域联合执法经验,建立“双河长”机制,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岸线巡查,联合打击非法排污、围垦等行为。</p><p class="ql-block">◦ 资金共担:设立穗莞湿地保护基金,按“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由两地财政、园区企业、社会资本共同出资,用于湿地修复与维护。</p><p class="ql-block">2. 打造“东江—狮子洋湿地走廊”</p><p class="ql-block">◦ 生态连通:沿东江—狮子洋岸线建设连续的湿地生态带,串联增城鹤之洲湿地公园、麻涌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形成超百公里的鸟类迁徙通道。</p><p class="ql-block">◦ 文旅联动:开发“湿地游船”“跨城骑行”等跨市旅游产品,联合举办“东江湿地文化节”,提升区域生态品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三、可持续运营:探索多元资金与社区参与模式</p><p class="ql-block">1. 创新融资机制</p><p class="ql-block">◦ 生态补偿:参考广东省红树林碳汇交易经验,推动新塘—麻涌湿地碳汇项目开发,通过碳普惠、绿电交易等方式实现生态价值变现。</p><p class="ql-block">◦ PPP模式:引入华侨城、岭南股份等企业,采用“建设—运营—移交”模式,由企业负责湿地建设与运营,政府以生态补偿、税收优惠等形式给予回报。</p><p class="ql-block">◦ 土地溢价反哺:将湿地周边土地开发权与湿地建设捆绑,通过“湿地+TOD”模式,将土地增值收益用于湿地维护。</p><p class="ql-block">2. 社区共建共享</p><p class="ql-block">◦ 公众参与:借鉴武汉光谷二十七小“民间河湖长”经验,招募市民志愿者参与湿地巡护、科普讲解,设立“湿地守护积分”,兑换景区门票、文创产品等权益。</p><p class="ql-block">◦ 在地赋能:与麻涌本地农业合作社合作,开发湿地生态农产品(如华阳湖香蕉、麻涌大米),通过“湿地认养”“生态市集”等形式,让居民共享生态红利。</p><p class="ql-block">四、枢纽联动:构建“公园+”城市网络</p><p class="ql-block">1. 交通互联</p><p class="ql-block">◦ 轨道接驳:推动东莞地铁1号线与广州地铁13号线二期在麻涌—新塘交界处设站,配套建设“P+R”停车场,实现“轨道+湿地”无缝衔接。</p><p class="ql-block">◦ 绿道串联:建设“穗莞湿地绿道”,连接新塘长堤、麻涌华阳湖、东莞水乡功能区,打造大湾区最美滨水骑行路线。</p><p class="ql-block">2. 功能融合</p><p class="ql-block">◦ 科创服务:在麻涌天安数码城设立“湿地生态实验室”,吸引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湿地修复技术研发,推动成果转化。</p><p class="ql-block">◦ 公共服务:在湿地周边配置社区医院、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打造15分钟“生态生活圈”。</p><p class="ql-block">五、政策保障:完善制度与标准体系</p><p class="ql-block">1. 立法先行:推动《穗莞湿地保护条例》立法,明确湿地保护范围、管理责任及生态补偿标准,将湿地保护纳入两地政府绩效考核。</p><p class="ql-block">2. 技术标准:制定《珠江三角洲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技术规范》,统一水质、植被、生物多样性等指标,避免同质化建设。</p><p class="ql-block">3. 人才培育:与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合作,设立湿地保护与修复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p><p class="ql-block">实施路径建议</p><p class="ql-block">• 近期(2025-2027年):启动新塘长堤江边湿地一期、麻涌天安数码城湿地示范段建设,完成跨市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开展碳汇交易试点。</p><p class="ql-block">• 中期(2028-2030年):建成“东江—狮子洋湿地走廊”,实现穗莞湿地绿道全线贯通,打造3-5个“湿地+”产业融合示范项目。</p><p class="ql-block">• 远期(2031-2035年):将新塘—麻涌湿地群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名片,形成“生态保护—价值转化—城市升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广州与东莞可在生态共建中实现“环境美、产业兴、 民生富”的共赢,为全国一线与新一线城市公园枢纽建设提供“湾区方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