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考点归纳(十九)

星语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游戏的类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思维导图</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考点归纳 </div><div>1、以幼儿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为依据的游戏分类<br>比勒:认为游戏是幼儿全面发展的一个手段,依据游戏的体验形式,即游戏活动中占优势的心理成分分为四种:<br>机能游戏——2岁前幼儿的典型游戏,3、4岁后完全消失,反复做某个动作以示快乐和满足,表面看是无意义的活动,但能自然锻炼感觉运动器官,有效发展身心机能。<br>想象游戏——又称模仿游戏、角色游戏,利用玩具来模仿各种人和事物,再现成人的生活,一般2岁开始,随后逐渐增多。<br>接受游戏——又称鉴赏游戏,幼儿处于“观众”地位,通过看画册、电视、听音乐、听故事获得乐趣的相对被动的游戏。一般1岁开始看画册,2岁后对电视及音乐的特定节目感兴趣,真正对听事故、看电视剧感到有趣在5—6岁以后。<br>制作游戏——幼儿主动地利用积木、沙、纸等创造与建构并欣赏结果的游戏,一般2岁开始,5岁左右较多。<br>2、以幼儿社会性发展为依据的游戏分类<br>帕登:认为幼儿之间的社会性互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他把游戏分为六种:<br>偶然的行为——也称无所用心的行为,行为缺乏目标,东游西逛,注视碰巧引起兴趣的事情,这是一种无目的的行为,这些行为不属于游戏。<br>旁观的行为——又称游戏的旁观者,观看同伴的游戏,偶尔同他们交谈,有时向他们提出问题,但行为上并不介入他人的游戏。<br>单独的游戏——使用与旁边伙伴不同的游戏材料,旁若无人,专注地玩自己的游戏,是没有玩伴意识时期的一种游戏情形。<br>平行的游戏——两人以上在同一空间,以基本相同的玩具,玩着大致相同内容的个人独自游戏,但幼儿之间想到靠近,能意识到别人的存在,相互之间有眼神的接触,会看别人怎么玩,甚至会模仿,但既没有合作,也没有共同目的,仍是单独做游戏。<br>联合的游戏——又称分享游戏,是个幼儿一起进行同样的或类似的游戏,没有分工,也没按任何具体的目的或结果组织活动,幼儿的社会性仅仅是同伴交往,不是游戏合作关系。幼儿间可能交换材料,或语言沟通,提供或接受彼此的玩具,对他人活动表示赞赏、否定,甚至攻击,但没有共同的意愿。<br>合作的游戏——幼儿后期出现的较高级的游戏形式,儿是一种有共同需要,通过共同计划、协商完成的游戏活动,幼儿之间有分工、协作 ,有领头者、随从者。游戏有组织意味、有明显的集体意识、有共同遵守的规则。<br>幼儿从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到合作游戏,标志着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和差异。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多是在游戏情境中发生的,3 岁左右的幼儿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以单独游戏、平行游戏为主要方式。4岁左右的幼儿联合性游戏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但这种联系是偶然的、没有组织 的、彼此之间的交往也不密切,是幼儿游戏发展的初级阶段。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幼儿游戏中社会性交往水平最高的是合作性游戏。<br>3、以认知发展为依据的游戏分类<br>皮亚杰:根据游戏与认知发展的关系,把游戏分为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三种。<br>练习性游戏——幼儿发展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游戏形式,也称机械游戏、感觉机能游戏或探索性游戏,主要表现形式为重复的操作物体或徒手游戏。以生在感知运动阶段,其动因是来自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快感,由简单的重复运动所组成,以独自游戏或各自游戏的形式发生。<br>象征性游戏——幼儿游戏的高峰,也称想象游戏或假装游戏,发生于前运算阶段。是把知觉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来象征的一种游戏形式,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来模仿真实生活。主要特征是模仿和想象,角色游戏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2—7岁幼儿最典型的游戏方式。一般认为2岁以后开始大量出现 ,4岁以后是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幼儿中期是高峰,内容逐渐发展,情节丰富,游戏水平明显提高。<br>结构性游戏——又称建构游戏,是指幼儿利用积木、积塑、金属结构材料、沙等各种材料进行各种建筑和构造,从而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结构游戏具有以造型为基本活动、成果是具体造型物品、与角色游戏存在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三个显著特点。皮亚杰认为结构性游戏不是一种独立的、具有可明确划分发展阶段的游戏类型。结构性游戏的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幼儿了解各种结构材料的性质,增强对数量和图形的理解 ,获得对称、平衡、高度、长度、厚薄、宽窄、上下、左右等概念和组合、堆积、排列各种形体的技能。二是有利于幼儿感知、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使手指小肌肉群得到锻炼,从而刺激大脑中枢,使幼儿智能得到发展。三是拼插出来的成品色彩鲜艳、形象逼真,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同时成功地满足会不断增强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br>规则性游戏——由两人以上参与的,按一定规则进行的、带有竞赛性的游戏。突出特点是规则外显,角色内隐。发生在具体运算阶段,其规则性和竞赛性是其显著特点。规则性游戏包括游戏的目的、玩法、规则和结果四个部分,“规则”是其核心。这类游戏一般在4—5岁发展起来,可以一直延续到成年,是幼儿游戏发展的高级形式。<br>4、以游戏的教育功能及游戏规则的内隐与外显为依据的游戏分类<br>我国较多采用以游戏的教育作用为依据将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而创造性游戏以分为角色、结构、表演游戏。规则性游戏以分为体育、智力、音乐游戏。<br>创造性游戏:幼儿自主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其规则是内隐的,对游戏的制约也是内隐式的,强调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适宜采取集体活动的组织形式。<br>角色游戏——幼儿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其构成要素包括游戏的主题、游戏中的人、游戏中的物、游戏中的情节和游戏中的规则。<br>结构游戏——幼儿利用积木、积塑、泥、沙、雪等进行建行的游戏,包括积木搭建、模型制作、合作建构等。<br>表演游戏——幼儿按照童话或故事中的情节,扮演某一角色,通过动作、语言、表情、姿势创造性再现文学作品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表演游戏又分为桌面表演、木偶表演、影子戏表演和幼儿表演(自身表演)。有创造性、游戏性、表演性特点。<br>规则性游戏:为一定教育目的而编制,由教师组织幼儿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游戏活动。其规则是外显的,规则对游戏的制约是公开式的,创造的余地较小。<br>体育游戏——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以发展基本动作为主要目的的游戏活动。智力游戏——以生动、新颖、有趣的形式,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游戏,包括拼图游戏、棋类游戏、数学游戏等。<br>音乐游戏——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以丰富幼儿的音乐经验、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游戏。包括音乐欣赏、律动表演、音乐创作等。<br>5、以幼儿行为表现为依据的分类<br>将游戏分为语言游戏、动作技能游戏、想象游戏、交往游戏、表演游戏。<br>语言游戏:运用语音、语调、语词、字形等而开展的游戏。<br>动作技能游戏:通过手脚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而获得快乐的游戏活动。<br>想象游戏:又称象征游戏、假装游戏、假想游戏。将事物的某些方面做象征性转化,以某个动作代表真实的动作,以幼儿自己或其他幼儿代表现实或虚拟角色的游戏。<br>交往游戏:两个以上的幼儿以遵守某些共同规则为前提而开展的社会性游戏。以参与者的互动为其特点。<br>表演游戏:又称戏剧游戏,是以故事或童话情节为给拍卖物品我和一种游戏方式。以想象为基础,幼儿以一定的有的事或童话为依据扮演角色,以反映故事或童话情节的内容,表演角色的活动。其内容的选择一般以幼儿自主创编的故事、以教师根据幼儿发展需要或生成主题创编的故事、以传统、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为蓝本。<br>6、以教育目的性为依据的游戏分类<br>自发游戏:又称本体性游戏,是幼儿自己发起的、自愿参加的、自主支配的游戏。其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强调的是游戏本身的内在价值,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自由游戏等。<br>教学游戏:又称工具性游戏,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和生动有趣的游戏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这里游戏是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和工具,其目的不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游戏形式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强调游戏外在的工具价值,其本质特点是游戏因素与非游戏因素相结合。如音乐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