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辅导(十八)

星语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幼儿园游戏及游戏理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思维导图</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考点归纳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幼儿园游戏的含义<br>游戏:幼儿为了寻求快乐而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其实质是幼儿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够在活动中实现。游戏是一种主动、自愿、愉快、假想的社会性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的最有效手段。<br>内涵——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幼儿的自发学习体现出学习的目标是隐含的、学习方式是潜移默化的、学习的动力来自幼儿内部的特点。<br>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他们“最根本的生活象”。<br>游戏是幼儿的基本社会权利,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br>幼儿园游戏:是幼儿借助对现实的认知、理解,在假想的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是幼儿内部动机驱使的感知与操作活动;是幼儿园实施教育活动的基本途径。<br>2、幼儿游戏区别于其它活动的特点<br>★自由性:游戏是幼儿自愿自主的活动,在游戏中没有强制性,幼儿可随自己的兴趣和力量进行游戏、停止游戏或变换游戏,从中得到快乐并充分地发展。<br>★趣味性:游戏没有物质目的,以愉快地参加游戏并获得积极的游戏结果为目的。是游戏本身固有的特性。<br>★虚构性:幼儿在游戏中的角色、游戏的情节、游戏的行为、玩具的材料等均具有明显的虚构性。<br>★社会性:幼儿游戏是对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而且游戏的各成分也均能体现出社会性。<br>★实践性:游戏是一种具体的、特殊的实践活动。<br>3、幼儿游戏的特征<br>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自主性。<br>游戏是自由自在的活动——自由性。<br>幼儿重视的是游戏的过程,而非游戏的结果 ,无强制性的外在目的——非功利性。<br>游戏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想象性。<br>游戏以假想为成分,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现实生活——虚构性。<br>幼儿对游戏的假想具体体现:以人代人——对游戏角色的假想。以物代物——对游戏材料的假想。情境转换——对游戏情景的假想。<br>游戏的主题内容、角色情节、规则以及行为方式都具有现实性,游戏是虚构与现实相统一的活动——社会性。<br>游戏是给幼儿带来积极情感体验的活动——愉悦性。<br>游戏是非常具体、形象的活动——具体性。<br>4、幼儿游戏的价值<br>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促进基本动作和技能的发展。促进幼儿身体动作协调性的发展。促进身体适应能力的发展。<br>促进幼儿认知和语言的发展:为幼儿提供了认识外部世界的途径,丰富幼儿的知识(包括对事物的认识、社会性知识的经验、周围事物),培养其学习能力。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包括提供积极思维的机会、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动力。游戏的虚拟性和象征性为幼儿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创造性想象的发展空间,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语言自始自终伴随着游戏,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br>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为幼儿提供熟悉卂围人和事、掌握交往规则、学习分享、合作等社会交往技能的机会,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加快了幼儿的社会化进程。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化,掌握一些社会规范,培养幼儿的合群行为。使幼儿实现性别角色 的认同,了解社会角色的特征,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帮助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理解 和遵守规则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帮助幼儿形成行为果断性、对无意义行为的自我控制力,克服困难等道德品质,增强幼儿自制力,锻炼幼儿顽强的意志。<br>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丰富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发展幼儿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帮助幼儿转移和宣泄消极的情绪体验。<br>5、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br>复演说:霍尔。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幼儿身上的重演。<br>剩余精力说:席勒和斯宾塞。又称精力过剩论,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br>机能快乐说:彪勒。游戏是幼儿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br>生活预备说:卡尔・格罗斯。游戏是幼儿为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准备,是为成熟 作预备性练习。<br>生长说:阿普利登。游戏是幼小幼儿能力发展的一种模式,是机体练习技能的一种手段,是生长的结果。<br>松弛说:拉扎鲁斯、裴茄克。游戏不是源于精力的过剩,而是来自于放松的需要,是在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br>成熟说:博伊千介克。反对生活预备说,认为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br>6、精神分析理论<br>弗洛伊德游戏理论:游戏是满足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br>埃里克森游戏理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游戏中幼儿可以复活自己的快乐经验,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西方流行的“游戏治疗”用于矫治幼儿在精神与行为上的问题,就是这一理论的应用。<br>7、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br>游戏是幼儿学习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物的一种方法,是巩固和扩大已有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也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幼儿在游戏中交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即同化。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幼儿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游戏的特征是“同化”超过了“顺应”。<br>8、游戏的觉醒理论<br>代表人物伯菜因,又称唤醒理论、内驱力理论、激活理论。理论认为,个体的中枢神经系统通过控制环境刺激的输入量来维持和追求 最佳觉醒水平。游戏是由一种内在的动机引起的,其动机产生于有机体需要寻求刺激以维持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觉醒水平。游戏的作用在于寻求刺激,避免厌烦等不良的状态,提高觉醒水平。当幼儿新入园时,全新的环境可使觉醒水平增高,幼儿感到紧张、敏感、害羞、退缩,这时教师安排一些拼图之类的独自游戏或其他认知成分较高的安静性活动,会更适合于幼儿的觉醒状态。<br>9、游戏的元交际理论<br>代表人物贝特森,元交际是指交际双方识别、理解对方交际表现中的隐含意义的活动,交际双方只有理解交际背后的深层含义才能达到真正的沟通。游戏是正是一种元交际的过程,也是一种元交际的手段,即本原的交往手段。游戏的价值不在于具体内容,而是在学习关于角色的概念,区分一种角色与其他角色的不同,了解行为方式与行为背景之间的制约关系。<br>10、社会历史文化游戏理论<br>维果斯基游戏理论:游戏具有社会历史的起源,是幼儿基本的主导活动。游戏不会自然而然得到发展。幼儿不是生来就会游戏。<br>鲁宾斯坦的游戏理论:游戏是一种经过思考的活动,是幼儿对周围现实态度的一种表现。是解决幼儿日益增长的新的需要和幼儿本身的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活动。<br>艾里康宁的游戏理论:1978年出版《游戏心理学》,重点研究角色游戏,认这角色游戏是幼儿的典型游戏,强调角色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br>11、游戏的学习理论<br>代表人物:桑代克<br>游戏是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并受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