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杏坛寻旧———“古朗走一走 活到九十九”

bill(福群)

<p class="ql-block">  在广东佛山地区,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古村,小桥流水、处处祠堂、古庙遍布、古树葱葱,建村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隐身岭南水乡的“世外桃源”。这个古村,就是位于顺德市杏坛镇的古朗村,它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2018年被列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p><p class="ql-block"> 古朗村离杏坛镇中心西北5.5公里,面临甘竹滩,面积5.4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800余人。古朗村素有“西江水先到古朗”的说法,村内水道纵横,古桥座座。</p><p class="ql-block"> 当地人有“古朗走一走,活到九十九”的美言,风水也好,愿望也好,今时已不同往日,古村充满了生机。</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杏坛镇古朗村作为珠三角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岭南水乡古村落,近年经过修整维护,重新焕发出光彩,成为新的文化旅游地。据资料信息综合介绍,其历史价值体现在以下六个维度:</p><p class="ql-block">一、千年文脉的时空见证</p><p class="ql-block"> 古朗村开村于宋末元初(约1270年),至今已有近800年历史。其选址契合古代风水理论,北依鲤鱼岗,南临甘竹滩,形成“枕山、环水、面屏”的格局。村内现存的宋代“三关六寨五拱桥”遗址(如跨鳌桥、引龙桥),印证了南宋时期珠江三角洲的水利工程智慧。值得注意的是,村内保存的《古朗梁氏族谱》记载,明代万历年间进士梁有年曾以“三关六寨五拱桥,花香千里芙蓉娇”诗句描绘村貌,此诗至今仍刻于节孝坊基座。</p><p class="ql-block"> 二、建筑艺术的活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1. 明清建筑群:现存明清时期祠堂15座(如漱南伍公祠、日东伍大夫祠),采用岭南传统的“三间两廊”布局,灰塑、砖雕、木雕工艺精湛。漱南伍公祠的蚝壳窗与虾公梁结构,是珠三角地区罕见的明代建筑遗存。</p><p class="ql-block"> 2. 古桥体系:起凤桥(单孔石拱)、引龙桥(花岗岩石砌)等四座古桥保存完好,其中引龙桥的菱形防滑石级与横连式拱券砌法,体现了清代桥梁建造技术。</p><p class="ql-block"> 3. 牌坊文化:乾隆十七年(1752年)御赐的百岁坊,是珠三角地区现存最完整的清代节孝牌坊之一,其“双龙戏珠”浮雕与“圣旨”碑额具有极高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三、宗族社会的典型样本</p><p class="ql-block"> 古朗村以伍、梁两姓为主,形成“一河两岸、四社八村”的宗族聚居格局。伍氏家族明清时期涌现出35位科举人物,其中伍宪子(清末维新派)、伍宜孙(香港永隆银行创始人)等名人辈出。现存的伍氏大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崇德堂”匾额由清代探花李文田题写,记录着伍氏“耕读传家”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四、红色记忆与革命见证</p><p class="ql-block"> 1. 黄箫养起义遗址: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黄箫养起义时,古朗村作为重要据点,现存“古塚”为当时村民合葬墓,每年清明仍有祭祀活动。</p><p class="ql-block"> 2. 抗日活动:1944年,珠江纵队在古朗设立交通站,现存的“抗日联络点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了当年的密道与藏枪洞。</p><p class="ql-block">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p><p class="ql-block"> 1. 民俗活动:延续600余年的“古朗龙舟赛”,采用“游龙探亲”仪式,融合了珠三角水乡的祭祀与竞技传统。2023年该活动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2. 传统工艺:村内“古朗陶艺”传承600年,其“朱砂陶”烧制技艺(省级非遗)以本地红土为原料,产品曾作为贡品入京。</p><p class="ql-block"> 3. 口述历史:80岁以上村民口述的“古朗八景传说”,被收录于《顺德民间故事集成》,成为研究珠三角民间信仰的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 六、生态智慧的现代启示</p><p class="ql-block"> 1. 水系治理:古朗村延续宋代“塘基农业”模式,现存的“古朗大涌”通过“闸口控水、河涌分流”系统,实现了农业灌溉与生活用水的自然循环。</p><p class="ql-block"> 2. 古树保护:村内108棵百年古树(如细叶榕、芒果树)构成“活态古树博物馆”,其中树龄320年的“夫妻榕”被列为省级古树名木。</p><p class="ql-block"> 3. 乡村振兴实践:2022年启动的“美岸行动”,在保护古村落风貌的同时,引入“迹忆馆”“艺术工坊”等新业态,成为广东省“传统村落活化”示范项目。</p><p class="ql-block"> 保护现状与挑战:古朗村仍面临古建筑修缮资金短缺、年轻传承人流失等问题。近年来通过“政府+乡贤+文旅”模式,已修复古建筑23处,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为珠三角古村落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古朗样本”。</p><p class="ql-block"> (文字来源于豆包Ai)</p> <p class="ql-block">  这是古朗陈列室内的上世纪初用的人力抽水机。</p> <p class="ql-block">  村内河冲交错,新旧建筑并存,乡村气息之中亦有咖啡的香味。</p> <p class="ql-block">  这座“乡约”的建筑内,还是当前村民学习武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跨过百岁坊,长寿又健康”,这是当地人的一句口头禅。这座百岁坊,是清朝乾隆十七年,(1752年)皇帝下旨建的,赐于古朗一位百岁老人。百岁老人,在清朝是非常罕见的,以至今天引出了“古朗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广告般的词句。</p> <p class="ql-block">  孝节坊是一座承载着清代历史记忆与传统伦理精神的珍贵古建筑,其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与文化意义共同构成了古朗村“节孝之乡”的核心标识。</p><p class="ql-block">一、历史渊源:御赐牌坊的荣耀</p><p class="ql-block"> 孝节坊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为表彰广东布政司侍郎伍文光之妻的孝行与贞节而建,是古朗村两座御赐牌坊之一(另一座为乾隆年间的“百岁坊”)。伍文光之妻在丈夫早逝后,独自抚养子女、侍奉公婆,以坚韧守节与至孝之举闻名乡里,其事迹经地方官员上奏朝廷后,获嘉庆帝御批建坊旌表。这一历史事件不仅体现了清代“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也反映了古朗村重视伦理道德的文化传统。</p><p class="ql-block"> 二、建筑特色:工艺精湛的岭南牌坊</p><p class="ql-block"> 孝节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砖石结构,坐北朝南,通高约6米,宽约4.5米。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岭南传统工艺与官式规制,具有以下特点:</p><p class="ql-block"> 1. 结构严谨:采用花岗岩为基座与立柱,青砖砌筑坊身,顶部覆盖青灰瓦,檐角起翘如翼。中楼高于两侧次楼,形成主次分明的层次感。</p><p class="ql-block"> 2. 装饰精美:正面嵌有红石“圣旨”竖匾,中坊横条红石镌刻“旌表节孝国学董朝杰之妻张氏偕媳儒士金鳌之妻陈氏”等文字,记载受表彰者的身份与事迹。坊身遍饰浮雕、线刻等工艺,内容包括瑞兽(如麒麟、狮子)、花卉(如莲花、牡丹)、人物故事(如二十四孝)等,刀法细腻,寓意吉祥。</p><p class="ql-block"> 三、文化价值:古村精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1. 伦理典范:孝节坊作为清代“节孝”文化的物质载体,展现了传统社会对女性德行的推崇,其背后的故事至今仍在古朗村流传,成为村民传承孝道的生动教材。</p><p class="ql-block"> 2. 建筑遗产:孝节坊是顺德地区现存较少的清代节孝类牌坊之一,其建筑形制与装饰艺术为研究岭南古建筑及明清社会文化提供了实物例子</p><p class="ql-block"> 孝节坊不仅是一座冰冷的建筑,更是古朗村延续数百年的文化血脉与精神图腾。它以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传统伦理的力量,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审视历史、思考孝道的独特视角。</p><p class="ql-block"> (豆包Ai提供文字)</p> <p class="ql-block">  现存的15间祠堂中,最大的是漱南伍公祠。漱南伍公祠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祀奉古朗伍姓二世祖漱南公及其配室胡氏、余氏。三间三进,占地2000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人杰地灵之地,历史上英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  跨鳌桥 。在跨鳌桥的传说中,以前有一书生家穷,小时候都是他父亲背着跨过河涌去私塾上学,经历过被大水冲走,书籍全湿的心酸。书生考取功名后,便在河涌上建了跨鳌桥。</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石板桥</p> <p class="ql-block">  行走之处,到处可见到新的、旧的、维修的,开放与不开放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  重建的三元宫</p> <p class="ql-block">  重建三元宫捐款芳名录。</p> <p class="ql-block">  新建的庭院内,陈放着曾用的交通工具独木舟;用蚝壳堆切的装饰墙,记载着这片曾经是滩涂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村内有108棵百年以上的古树,被称为顺德的“活态古树博物馆”,其中树龄320年的“夫妻榕”被列为省级古树名木。</p> <p class="ql-block">  已经消失的桑蚕养植业,只能在壁画中可见。</p> <p class="ql-block">  沿着村内的小路,兜兜转转,新与旧的建筑交替,象一部活的历史。有时在迷失方向之中,也有顺德美食在吸引,但也没有象有的旅游点,把古迹的环境,演变成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  这种流动式的厨房,也是杏坛镇各村传统美食宴会的制作形式之一。</p> <p class="ql-block">  小径这种石板,有着悠久的历史,联想过去如果从水路运来,可能是一个艰难的运输过程。</p> <p class="ql-block">  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到处都是这类冲边的埗头。</p> <p class="ql-block">  得益不断改善的道路建设,这个昔日的水乡,如今渐渐成了现代城市人寻古休闲的打卡地,文化旅游的网红热点,它离广州市中心约50公里,只是不到两小时的车程。</p> <p class="ql-block">  是的,只有走一走,才能感受到古朗村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乡村振兴的现实,在社会改革的变化的进程中,成为了岭南水乡的一颗璀璨明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