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文编辑 / 一杯咖啡两块糖</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美篇号:337461</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选自知青专著</font></b></div><b><font color="#167ef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开往扎鲁特草原的 826 专列”</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九章 【 知青博客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font></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1</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 截 稿 日 ”有 感</font></b></h1><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 滕 嵚</b><div><h5>(原香山公社新发屯大队知青)</h5><br></div></h3> <p class="ql-block"> 当 6 月 10 日晚把仇方迎的文章 ——《"扎旗故事"将于 6 月 15 日截稿》一文贴到“826 网站”上时,我突然意识到,《扎旗故事》征稿这件事就要完成了,一下子竟愣在那里,思绪万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四个一工程”至今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以王少华夫妇等诸多巨力河、工农公社知青为主的艺术团的成立;以香山公社香山屯知青“种一片树林,出一本书,刻一张盘”筹备会的召开;三个公社的北京知青竟然不约而同地在行动 —— 都是为了迎接北京知青赴扎旗插队 40 周年 —— 2008 . 08 . 26 这一天!</p><p class="ql-block"> 于是,顺理成章地“三军会合”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2008北京知青扎旗圆梦行动 》策划方案发布了,“四个一工程”诞生了,并立刻开始了忙而不乱的运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而刚建立的“开往扎鲁特草原的826次专列(博客和网站)”为“四个一工程”出了大力。我想,她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这次“圆梦行动”,因为她已成了知青们集合、交流的平台。她因《2008北京知青扎旗圆梦行动》而生,却只会因知青们集合、交流的意愿的淡漠而消亡。我不敢断言她能万寿无疆,但却希望她能多陪伴我们一些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不再忘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了,爱忘事。</p><p class="ql-block"> 记得年轻时,逻辑思维能力特强,记性也特好。一件事,一个会议,能很快打好腹稿,123456,侃侃而谈,还能把它艺术化,风趣优雅,绝不会让听众或是与会者听着乏味甚至打瞌睡。和人交谈时,也能根据对方的谈论边听边思索,等对方谈完之后,将自己的看法有条不紊地说出来,有时深刻,有时独特,从不泛泛而谈,让人觉得无味。(有意为之除外,呵呵),因此也承蒙朋友们错爱。老了,不行了,跟朋友聊天,人家说了半天,自己也感触良多,就是说不出什么了。其实,别人讲时也有很多看法想法,但随想随忘了。人家讲完了,自己也忘得差不多了,不能很有整体性逻辑性地说了,干脆就不说了。人家问,你刚才想说什么来着?答曰:忘了。年轻时,特烦老人家们的霸道作风,尤其是他们常常打断别人的谈话,怎么这么不礼貌?现在明白了,他要是不打断你,待会儿就忘了。理解了,因为自己也老了。嗨,年轻时,怎么没人告诉我啊,可能老人家们不好意思说吧。我现在说了,虽然有点寒碜,但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大家理解一下,省得光让人烦。呵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往扎鲁特草原的826次专列”轰隆隆开动之后,文图并茂,一些忘却的事想起来了,一些模糊的事清晰了,点变成面了,平面立体化了,大有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劲头。人老了,就是爱回顾,没办法。可喜的是,在这列动车组上,“乘客们”都坦诚地用文章诗作和图片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成长。并在交流中,重新认识那段历史,重新认识自己的定位。起码《扎旗故事》成书之后,我们不再忘却了,但愿这段历史也不会被忘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虽然她反映的仅仅是北京知青在扎旗的事,但却功莫大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车快到站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有的同学说,826 次列车是一列没有终点的列车。我真的希望是这样。但 8 月 26 日,大家肯定要下车“省亲”几天的。在这之前,尤其是在《扎旗故事》截稿之前,清点一下我们的行囊,从头看看我们的各类文稿和图片,多发点感想和评论,倒是大有必要。一是加深印象,别“待会儿就忘了”,更重要的是,感想和评论既是对作者的起码尊重,更能引起大家更深层次的交流。我觉得这次圆梦行动的最大、最意外的收获,是 40 年之后,同学之间,全体知青之间,更加相互了解,相互理解了。感谢林而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开往扎鲁特草原的 826 次专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网站评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范蓓蓓(原巨力河大队知青)</b></p><p class="ql-block"> 似乎有些伤感,不过我也非常感谢车长林而刚先生创建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大家能够共享过去、现在以至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02</b></p>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扎旗知青写一本自己的书的梦想</font></b></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就要实现了</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列车广播站快讯</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 月 29 日,原巨力河公社三益庄大队北京知青谭颖致信林车长、仇主编,盛赞扎旗圆梦行动,感谢所有筹委会成员的辛勤工作。她说,我梦想着有一天能够看到扎旗插队知青写一本我们自己的书。现在,《扎旗故事》就要出版了,我的梦很快就要实现了,我想这也是扎旗北京知青所有人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谭颖来信全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林车长、仇主编:</b></p><p class="ql-block"><b> 刚看了公布的扎旗知青名单,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想四十年前是主席的最高指示让我们踏上了开往扎旗的列车。四十年后是你们创办了这个网站,使我们又相聚在这趟列车上。每当打开扎旗知青网,仿佛又回到了那里,科尔沁草原的生活历历在目。尤其是看到老照片和回忆的文章倍感亲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回想 1992 年的 8 月 26 日,那是我离开集体户二十年后第一次参加聚会,在紫竹院公园。当时正值中年,单位领导、工作、家庭、孩子都是阻力,但我还是去了。因为知青间的感情太深了,短暂的相聚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太开心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大约是在 1993 年一次去清华大学出差,到了那里正赶上午休,心想利用这点时间去圆明园看看。出了清华西门迎面碰上一辆三轮车书摊,停下来浏览,竟然发现了一本写给知青的书 —— 老鬼的《血色黄昏》。尽管此书内容是写兵团生活的,与我们插队生活有别,但我还是很激动,这毕竟是我看到的第一本写我们这一代人的书,当即买来留存。从此我就企盼着,梦想着有一天能够看到扎旗插队知青写一本我们自己的书。以后每当我逛书店或遛书摊时总要寻找一番。今天终于寻到了,《扎旗故事》就要出版了,我的梦很快就要实现了,我想这也是扎旗北京知青所有人的梦想。你们的扎旗圆梦行动真是太伟大了!在这里感谢所有筹委会成员的辛勤工作。我能作为 826 次列车上的一员和大家相聚在这里是幸运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另外还要一提的是:十年前蓟门饭店的聚会,那是我参加的第一次扎旗大型聚会。没想到的是,林车长的照相机给我们三益庄人留下了永久的纪念。(002号“还乡团”队旗下的那张餐桌坐的都是三益庄的人)。</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最后祝大家永远健康快乐地相聚在 826 次列车上!</b></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开往扎鲁特草原的 826 次专列</b></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博客和网站评论</b></h1><p class="ql-block"><br></p> <b>滕嵚(原新发屯大队知青)</b><br> 感谢香山屯的知青萌发了这本书的创意!感谢仇主编为此全力以赴地投入了全部的才智和精力!感谢列车长不仅创办并主持了知青交流的博客和网站,还整个把自己的家办成了工作站!感谢全旗知青对这本书的积极投稿,以至截稿了还源源不断地有稿件投入,却不能纳入到这本书里了,真是遗憾。更值得庆幸的是,插队 40 年了,我们的大多数人还活着,而且还有精力回忆、写稿,就像大家又坐在一起聊天,一起讲起了那时的点点滴滴。这本书,是我们大家汇集成的一条小溪,虽小,却也百相俱生,时而……时而……她携带着我们的那段被扭曲的经历,流入了历史的长河!有一天,我们大家都OVER了,她却长存于人世间,并会越来越显示出她的独特的珍贵和魅力。<br><br><div><b>梁鸣早(原香山大队知青)</b><br> 扎旗知青的实力太强了,能写又能干,一个个的记忆力都好得不得了。在大家的笔下,四十年前的每一事件、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情节,又都清晰起来了,这种感觉真好。盼望着我们自己写的书早一点面世。<br><br></div><div><b>范蓓蓓(原巨力河大队知青)</b><br> 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以至我们的上一辈和下一辈人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包括那些旅居国外同样有过插队经历的人。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与扎旗知青甚至更多的同龄人交流当年真实的生活和情感历程是一大幸事。真诚地感谢提出这一创意并为这一创意的实施辛勤工作的所有人员!感谢生活和共同的经历给了我们这一切!<br><br></div><div><b>刘铁(原胜利屯大队知青) </b><br> 滕嵚讲得好!愿这条小溪永远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永远年轻!永远执著!永远怀念!永远依恋!永远永远……<br> 后续稿件不能纳入此书,确实遗憾!但也不要遗憾,我们写的这些稿件,起因应是缘于此书。但我觉得不能仅仅停留在写稿件的理解上。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更是一种述说,一种倾诉。说了,讲了,说给爱听我们说的人了,讲给爱听我们讲的人了,也就够了,也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当然,有这样一个载体,将这一切记录下来更好,条件具备时还可以出续集嘛!<br><br></div><div><b>范汝倖(原三益庄大队知青) </b><br> 三益庄谭颖的信反映出了许多扎旗知青的心愿。扎旗知青能如此团结、活跃,与组织者的辛勤工作分不开。谢谢所有组织者!<br><br></div><div><b>欧波(原三合屯大队知青) </b><br> 信写得好,评论写得也好。我再写就是废话了。<br><br></div> 老知青们在报名现场预订扎旗知青集体创作的《开往扎鲁特草原的826专列》这本书。<br><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3</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网友说:知青应是“英雄”的代名词</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列车广播站快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b> </p><p class="ql-block"> 开往扎鲁特草原的 826 次专列博客和网站引起很多网友关注,他们纷纷对知青现象和知青文化给予积极评价,称知青文化不是伤痕和灾难,而是体现了“底层的奋斗和自强不息”的中华精神。知青应是“英雄”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署名 xiaolin 的网友在《说说知青话》中写道:小时候儿,看着街上一队队风风火火的红卫兵,男生、女生,带着红袖标,喊着破四旧,进行着把地富反坏右扫地出门的有理造反……我瞪大了眼睛!</p><p class="ql-block"> 长大点儿,看着街上一队队敲锣打鼓经过的“老三届”、“老四届”去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到广阔天地里去大有作为。听路边的老人议论:“看那小姑娘多水灵,下乡去受得了吗?”我的目光追着队伍跑!</p><p class="ql-block"> 等我学会骑自行车可以满街乱串时,到北京火车站看着一车一车的学生,在家长亲友的反复叮嘱下,随车轮滚滚一批批离去,站台上只剩下哭泣的亲人,我也在一边扶着自行车哭!</p><p class="ql-block"> 一年又一年,我看见知青们寄回的照片,收割的、放牛的、养猪的、教书的、赤脚治病的……在那个物质奇缺的年代,小孩儿衣袋儿里装着东北大瓜子儿、内蒙古花生、云南水果干,那是多大的乐事啊!口福!</p><p class="ql-block"> 那时,北京东城区金鱼胡同西口东安市场北门有家高档次的小吃店,奶油炸糕、羊肉串喷香,可不是如今街边的味儿!在小吃店里,经常会看到三三两两的知青围坐一桌,说着话、品着吃。有次,一桌坐着几个女孩儿,其中一个像是刚从外地回京,另外几个劝她多吃点儿。这女孩儿说:“在外想这些小吃儿都想疯了,回来真坐这儿,一口也吃不下。”我在旁边坐着听见了,眼圈儿莫名其妙地红了、要哭。带我来的妈妈问我:“怎么,不好吃?”我心里感觉吃不下!</p><p class="ql-block"> 知青回城的大潮振聋发聩,一发不可挡。随人潮回涌,带回来很多故事,渐渐地,见怪不怪了。谁家的知青尚未返京,不知有多少人会探问、会帮忙出主意……</p><p class="ql-block"> 一代风华正茂的知青回来了,回家了,有的成双成对,有的拖家带口。于是,家里的房子小了,生活费紧了,生活的担子明显加重了。生计高于一切!知青们干起各行各业,不挑不捡,有工便做,任劳任怨。知青的青春在生活的煎熬中渐渐成熟、世故……</p><p class="ql-block"> 后来,经济改革的大潮卷起国人于千层浪顶,恢复高考的翻身之路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代造就人,进学校的,做学问、走仕途;没进学校的,做工人、忙生计。同样知青,不同道路,不同归宿,都是日子啊!</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就看到“开往扎鲁特草原的826次专列”!就看到知青们在圆梦!</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插过队,但是我懂得知青,我很想说说知青话!那一代人是中华民族的财富并且无法复制,知青文化不是伤痕和灾难,知青文化应体现“底层的奋斗和自强不息”的中华精神。向一代知青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知青应是“英雄”的代名词,真心话!</p><p class="ql-block"> Xiaolin 还说,苦难中的乐事、幸事终生难忘,不能复制的具有时代烙印的经历积淀成为人生瑰宝。(2008-07-16 17:42:3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署名 Katze 的网友对 xiaolin 文章跟帖说:很有同感。知青是一部无法复制的悲壮的历史,虽然他们自身的命运各异,有的幸运,有的悲惨,有的跻身高官、富豪,有的始终拼搏在社会最底层,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身上体现着一种精神,一种“知青精神”那是一种无法形容、也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精神,那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本文以另一个视角(知青的小弟弟、妹妹)来观察和解读知青,读后让人耳目一新。其实,在那个年代,在北京千千万万个家庭,谁家没有知青?有的家庭恐怕还不止一个,知青的命运牵扯着千家万户,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都无不为之牵肠挂肚,那种焦虑、期盼、痛心、悲哀、绝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我的小妹妹就是知青,当她满怀激情和梦想奔赴农村的时候,家人表面上支持、鼓励,可是背后却是在流泪呀!那时唯一让父母欣慰的是,他们每天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家书都是报平安的。直到现在,四十年后,才从“826 次列车”上看到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这才知道他们的真实经历。这才恍然大悟:为了不让亲人们牵挂,他们只报喜不报忧。这也是知青精神,那宝贵精神的体现。(2008-07-17 17:45:2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署名 Huiwang 的网友在网站上以《一个局外的人感慨》为题留言说,我是个局外人,看了你们写的文章和诗篇后感动极了。知青里真是“藏龙卧虎”,都是人才呀!如果不是生活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绝对个个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呀!如今,这些“特殊材料”,在特定的年代里造就出来的特别的一群人已经逐渐步入老年,应该把你们经历的这一切都写出来,以教育后人,你们身上的那种精神正是如今“80后”、“90后”们所最缺少的,也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东西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来自山西侯马的老三届给列车长林而刚留言说,我是去山西侯马插队的北京老三届,每天到你们的列车上看一看,很感人!也很开心!谢谢你!谢谢你的这趟列车!“列车”把我们带回了四十年前,带回了我们曾经热血沸腾、青春焕发的年代!山西侯马虽然没有宽广的草原,却有着和你们一样的岁岁年年!我会把你们的这趟列车介绍给我身边所有的老三届,让大家都来登上你们的这趟列车!不会超员吧?欢迎我们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署名 Sunr… 的网友说,我是扎鲁特旗人。在此看了很多你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很感动!我们期待你们重返大草原!届时我们将以草原上最高的礼节欢迎你们回家!(2008-06-20 02:03:2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扎鲁特旗政协杨絮飞留言说,这两天与你们在一起,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听你们讲以前的点点滴滴故事,感到你们对待人生态度是如此的豁达,对我的心灵是一次深深的涤荡,是一次特殊的教育,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真心的祝福你们永远身体健康,乐观向上的精神永远长存。真心的祝福 826 次专列永远开下去!希望将来有一列实体的 826 次专列能够开往美丽的扎鲁特草原。</p><p class="ql-block"><br></p><h5 style="text-align:center;"><b>(撰稿 / 仇方迎)</b></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以上文字选自知青专著</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开往扎鲁特草原的 826 专列》</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第九章 知青博客</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本书由中国新闻联合出版社</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08.08 出版</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文编辑 / 一杯咖啡两块糖</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5 . 04 . 05 发布</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点击右下<font color="#167efb">“扎鲁特知青岁月”</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可阅读已发布的作品</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