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过三十六" 一项新兴民俗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路在脚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近年来,山西省襄汾县众多村落兴起的"过三十六"习俗已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景观。这项新兴的人生礼仪活动在不足二十年的时间内迅速蔓延,不仅覆盖襄汾县大部分地区,还波及邻近的新绛县、侯马市部分区域,形成了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集体性活动,成为当地村落社会极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影响力的民俗事项,对村落文化传承与基层社会治理具有特殊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每年清明节,襄汾县汾城镇南膏腴村迎来"过三十六"活动的正日,举行尤为隆重的祭祀仪式。祭祀场地设于古戏台前的广场,参与者为村中所有36岁村民及司仪人员,时间定于正午十二时之前。这一仪式凝聚了全村之力,展现了社区的团结与和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南膏腴村的"三十六"祈福活动尤以传统跑鼓车闻名遐迩。这项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活动,不仅是对传统的延续,更已发展为当地重要的文化旅游品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除祭祀仪式外,"过三十六"活动还包括丰富多彩的戏曲和文艺表演。戏曲演出持续时间最长,通常为5场或7场,持续3至4天。参演剧团由村中36岁村民与村委会根据村民捐款情况协商选定,多来自襄汾县、临汾市或周边县市。演出剧种以蒲剧为主,偶有眉户戏等其他地方戏曲穿插其间,为村民带来多元文化享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跑鼓车习俗源远流长,始于春秋时期,由古代军队操练战鼓演变而来,至今已有2700余年历史,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村民分为"南""北"两队,奋力拉动重达1.5吨的槐木或榆木鼓车,沿村内外循环赛道展开激烈竞逐。鼓声震天,气势磅礴,充分展现了襄汾人民的力量与激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值得注意的是,"过三十六"活动与村落社会治理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作为一项新兴民俗,它的出现恰是当代村落社会治理主体变迁的重要体现。一方面,"过三十六"活动彰显了当代村落社会中青年力量的崛起与担当;另一方面,从参与者性别比例观察,女性在村落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重要性不断提升。从该习俗初兴时的女性鲜少参与,到近年来36岁女性广泛加入并承担各项筹备组织工作,这一变化充分反映了农村社会性别角色的演变与进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更为重要的是,"过三十六"活动集文化传承与道德教化于一体,具有整合村落社会、增强内聚力的重要作用。中青年群体积极参与其中,不仅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也为乡村社会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span></p>